先秦婚姻词句

一、先秦婚姻特点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但对其的认识则古今大不一样。

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 。

二、有关婚姻的诗句有哪些

有关婚姻的诗句有:

1.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年代: 汉 作者: 汉无名氏

2. 男儿老富贵,女子晚婚姻。《秋槿》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3. 疏傅不朝悬组绶,尚平无累毕婚姻。《百日假满少傅官停自喜言怀》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4. 黄金两印双花绶,富贵婚姻古无有。《安乐郡主花烛行》年代: 唐 作者: 张说

5. 繁华全盛两相敌,与郎年少为婚姻。《古意》年代: 宋 作者: 陈羽

6.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莫瑶歌》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7. 亲朋有孤稚,婚姻有办营。如彼天有斗,人可为信常。《祭退之》年代: 唐 作者: 张籍

8. 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赠友五首》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9.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朱陈村》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10. 谁信道,并不忏凡俗,夫妇婚姻。《满庭芳 赠湖口王先生》年代: 元 作者: 马钰

11.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蝃蝀》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三、试述先秦婚姻礼仪的特点我们的考试题都是关于先秦婚姻的,会的同志

关于婚姻问题,在目前发现的秦律里没有规定,在秦简《法律答问》等记载中,可以看到下列情况: 1。

无后世良贱身份地位的限制。《法律答问》:“女子为隶臣妻,有子焉,今隶臣死,女子北其子(将其子从家中分出),以为非隶臣子也。

问女子何论也?完之当也。 ”可见女子为自由人,而其丈夫可以是隶臣,但其后代应被认定为隶臣(官府奴隶)。

该女子之所以被论处,是因其“北其子”的出身,而不是因她与隶臣的婚姻。 2。

不得与他人之逃亡妻为婚。《法律答问》:“甲娶人亡妻以为妻,不知亡,有子焉,今得,问安置其子?当畀。

或入公,入公异是。”即甲娶人逃亡妻时不知她是逃亡者,后来被捕获。

因此,又产生她在与甲结婚后,所生孩子的归属问题。由这段记载可知秦不准与他人之逃亡妻结婚。

3。歧视赘婿。

据《汉书 贾谊传》载:秦人“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指男到女家就婚作赘婿。

赘婿在秦时社会地位很低,被人歧视。秦简引《魏户律》的规定:“自今以来,假门逆旅,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予田宇。

三世之后,欲仕仕之,仍署其籍曰:故某虑赘婿某,更之乃孙。”《魏奔命律》也有关于赘婿地位的规定。

四、先秦婚姻文化的认识及对当代的影响

先秦婚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没有悲伤。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没有刁难女婿的事,但到了唐代就有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另外,还有了催妆、送妆、铺房等习俗。先秦至两汉婚礼,南方前往女方家中迎娶,女方并无拖延的,但到了后世,就有了种种为难阻拦的事情,这原本是一种胡俗,在中原雅士的发展下,成了催妆诗,意境中倒也增添了欢乐气氛。自汉代以后,婚礼中逐渐多了欢庆嬉闹的场合,有了婚宴就有了贺客,有了贺客,新娘的障面就成了必要,有了障面(盖头、绦穗之类),却扇礼相应出现。唐代诗风大盛,婿往往赋诗才可却扇。故《资治通鉴》卷二○九中宗景龙二年胡三省注云:“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妆诗、却扇诗。”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整个婚礼可概括为“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婚前礼,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了。

先秦婚俗文化问题

1,族内婚与族外婚是什么性质.对人类体制的影响.

2.对偶婚反映了什么样的婚姻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

3.先秦婚姻特点.

4.先秦婚姻伦理关系的主要内容.

5.先秦婚姻形成的原因.

具体你可以去参照晁福林先生的<先秦民俗史>

五、救助关于婚姻的诗句

1、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宋代:柳永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译文 刚好握满手的纤细的腰肢,刚好成年了岁数。不解风流之事的她刚刚出嫁,把头上的双丫髻挽成云髻。

第一次学着打扮严肃之妆,像用画笔画出的、雕塑家雕塑出的美好的身材,(想到男女相恋和云雨之事)脸上表现出一种既怕且羞的情意来。每一举手投足都非常妩媚可爱。

可惜心里还没有学会主动抢先向丈夫示爱。常常是夜已经深了,还不肯入鸳鸯被睡觉。

丈夫给他**,羞怯的背对着银灯,对丈夫说:别帮我脱衣了,我先不睡,你先去睡吧。 2、桃夭 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3、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4、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代: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文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5、新婚别 唐代: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译文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六、古风 女子出嫁句子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先秦时代女子出嫁时所唱的歌诗。是祝愿女子家庭和睦,早生贵子的赞歌。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这个是出嫁女子洞房后和丈夫的笑语

七、先秦婚姻礼仪有什么特点呢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但对其的认识则古今大不一样。

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 (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

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 送妆 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

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

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

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

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

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

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戒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

八、“送给自己快要结婚的未婚妻”唯美诗词可以是什么

1、《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先秦·佚名《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唐·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先秦·佚名《女曰鸡鸣》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5、魏晋·曹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6、两汉·苏武《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7、汉·卓文君《白头吟》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8、唐·杨衡《夷陵郡内叙别》 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 9、唐·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0、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