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残疾人的简短故事(有没有简短一点的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1.有没有简短一点的关于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尽管威尔玛·鲁道夫(WilmaRudolph)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但是这个小时候患肺炎、小儿麻痹,一只脚需要靠铁架矫正鞋走路的小女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田径赛事中仍夺得3枚金牌。

这个奥运传奇性人物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是美国田纳西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的孩子。小时候因为肺炎和腥红热,引发高烧造成小儿麻痹,使得她的左腿萎缩无法走路,必须靠着铁架矫正鞋才能勉强行走。

11岁之前,她不能走路,穿上铁鞋才能勉强跟着别人走路。11岁那一年,她第一次把铁鞋脱掉,打赤脚跟着她的哥哥们打篮球玩耍。

到了12岁,她已经完全摆脱铁鞋。 脱掉铁鞋之后,她的运动天分逐渐发展开来,才4年的时间,在16岁那一年,入选美国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短跑代表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她在个人项目200米未能进入决赛,但是她是美国女子4*100米接力队成员,为美国队夺得了铜牌。

她获得田纳西州州立大学运动奖学金,进入大学就读并且再度受训,顺利入选美国罗马奥运会代表队,共获得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3项比赛金牌,都是以极大差距领先对手。因为她的跑步姿态轻盈美妙,步伐协调,被意大利人誉为“黑羚羊”。

1962年她退出田径比赛,开始教师生涯和教练职业,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用于培养年轻运动员。1994年11月12日,这位“黑羚羊”因脑癌病逝,享年54岁。

1983年,她入选美国奥运名人堂,1993年被授予美国体育奖。 在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女列车员,盯着一个民工模样的中年人,大声说:“查票!” 中年人浑身上下一阵翻找,终于找到了,却捏在手里。

列车员朝他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中年人憋红了脸,嗫嚅着说:“儿童票不是跟残疾人票价一样吗?” 列车员打量了中年人一番,问道:“你是残疾人?” “我是残疾人!”“那你把残疾证给我看看。”

中年人紧张起来,说:“我没有残疾证,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向我要残疾证,我没办法才买的儿童票。” 列车员冷笑了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 中年人没有做声,只是轻轻地将鞋子脱下,又将裤腿挽了起来———他只有半个脚掌。

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残联盖的钢印。” 中年人一副苦瓜脸,解释说:“我没有当地户口,人家不给办理残疾证。

而且我是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就跑了,我也没钱到医院做评定……” 列车长闻讯赶来,询问情况。 中年人再一次向列车长说明,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买了一张和残疾人票一样价格的票…… 列车长也问:“你的残疾证呢?” 中年人说他没有残疾证,接着就让列车长看他的半个脚掌。

列车长连看都没看,他不耐烦地说:“我们只认证不认人!有残疾证就是残疾人,有残疾证才能享受残疾人票的待遇。你赶快补票吧!” 中年人一下就蔫了。

他翻遍了全身的口袋和行李,只有几块钱,根本不够补票的。他带着哭腔对列车长说:“我的脚掌被机器轧掉一半之后,就再也打不了工了,没有钱,连老家也回不去了,这张半价票还是老乡们凑钱给我买的呢。

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吧!” 列车长坚决地说:“那不行。” 那个女列车员趁机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

列车长想了想说:“好!” 中年人对面的一个老同志看不惯了,他站起来盯着列车长的眼睛,说:“你是不是男人?” 列车长不解地说:“这跟我是不是男人有什么关系啊!” “你就告诉我,你是不是男人!” “我当然是男人。”“你用什么证明你是男人呢?把你的男人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周围的人一下笑起来。

列车长愣了愣,说:“我一个大男人在这儿站着,难道还是假的不成?” 老同志摇了摇头说:“我和你们一样,只认证不认人,有男人证就是男人,没男人证就不是男人。” 列车长卡了壳,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应对。

那个女列车员站出来替列车长解围,她对老同志说:“我不是男人,你有什么话跟我说好了。” 老同志指着她的鼻子,说:“你根本就不是人!” 列车员一下暴跳如雷,尖声叫道:“你嘴巴干净点!你说,我不是人是什么?!” 老同志一脸平静,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人?那好,把你的人证拿出来看看……” 四周的人再一次哄笑起来。

只有一个人没笑,他是那个只有半个脚掌的中年人,他定定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切,不知何时,眼里噙满了泪水,不知道是委屈,是感激,还是仇恨。

2.残疾人的故事(简短)

张海迪(zhang hai di),女, 1955 年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

3.关爱残疾人的小故事 短一些的

我,是一个残疾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经历。回想以前,感觉就像是我人生中的一场梦。老天仿佛和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有时在想,上帝真的存在吗,老天爷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请看看我,帮帮我。

我的真实名字叫:张法全,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都是老实的庄稼人。姐姐已嫁人,过得挺幸福。自打我记事起,他们就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很感谢他们,对于他们,我想我这辈子都无以回报。

我初中毕业后的几年里,干过建筑,做过生意,种过地,上过班,虽然说比不上像人家那样能挣那么那么多的钱,但是我觉得这种生活我很满足,一家人开开心心的,我觉得挺幸福。可是这种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场灾难来临了,从此也就改变了我的生活。

张胜利是我一个同学,我和他并不太熟,他从天津让人家开除回家后没事做,在家里呆着不挣钱,在家里也挨说。那时我在扬官店机箱厂里当技术工,也算是个师傅吧,一个月能挣2000多,对于在我们的这些同学来说,那时我的收入还算可以,所以他找到我,让我给他安排工作,虽然我和他不太熟,但是我们是一个村的,又是同学关系,我答应他了,在我答应他之后,他没有上班之前,他家里也没钱,他连买包烟的钱也没有,经常在我这里吃喝、抽。

上班后,他是刚来的,什么也不会,老板看我的面子给他高工资,而且在好多事情上我都帮他,可以说,我对他做到仁至义尽了,可是他是怎么对我的呢。

2007年,我因为家里有事,不得不离开那个厂子,在离家近的一个地方找了个工厂,还是老本行,我在里面当师傅。他还在我给他找的那个工厂上班。

2007年4月的一天,我在厂里上班,手机响了,是他打来的。我接听后,他说他五一要结婚,要请我吃饭,当时我手头的活不多,于是就答应他了。

吃完饭他说钱不够,我给他掏了一半的钱,给了饭店老板。出来后天已经黑了,我俩各自骑着自己的摩托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在104国道上行驶着。忽然,我看见前面有一辆大车在路边停着,即没有开尾灯,也没有任何标志,到了跟前,我一拐把过去了,可他在我后面紧随,他没有反应过来,当看到时已经来不急了,他一个急刹车,扔倒在104国道的中间,摩托车撇出去老远。我在前面听到后面砰的一声,我想出事了,我赶紧停下摩托车,支在道边,然后跑回来救他,当我看见他时,他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我跪下,将他上半身扶起,一看还有气,赶紧让我扔到了一边,这时,我后面来了一辆大货车,我来不及躲避,被祸车轧断了双腿。当时我没有昏迷,带着轧断的双腿使劲的朝路边爬去,路上拖了俩道67米长的血印,爬到路边时他醒了,看到我的腿已经被轧断,他当时也哭了。后来的事情因为我失血过多而昏迷了。

当我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上面是许多输液的吊瓶和血袋子。而屋里是一屋子的人,我的亲人全来了,邻居们也来了。守在我旁边的是我的爸爸、妈妈、和我的姐姐,他们看着我,不想让我看到他们在哭,可是怎能忍住眼中的泪水。我没有哭,我用手去摸我的腿,发现双腿已经不在了,我没有哭,也没有支声,只是脑子里一片的空白。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身体的疼痛,精神的折磨,使我痛不欲生。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辆车轧完了我后,撞到了另一个货车上,被撞车的司机给我报的警,叫的救护车,因为及时,才留下我一条命。

醒来后我爸爸他们去问张胜利,问他知道有人救你吗,他说知道。他当时承认是我救了他。可是当交通队的人去了给他做笔录、问口供时,他却说:“不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没人救我。”听到这个消息我心碎了,我用双腿救了他的一条命,他却说这种话。可能当时我真的是错了,不应该救他。当沧州晚报的记者在我这里录完口供去他家采访时,他家里人把记者赶了出来。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件事,可能是我太傻了吧。

我的女朋友看到我这样也离我而去。父母的心里承受着多大的悲伤,天下父母心哪。

4.关于残疾人故事短篇 要快

残疾人文/逆戟精灵黄昏时分,天桥下的长途汽车里陆续开始上客。

这是一辆卧铺车,专门在晚上始发,经过一夜的行程,凌晨到达另一个城市。乘客多数是出门采货的商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旅程,也熟悉了车上的20个铺位。

每次一上车就象到家一样,半躺下去,或者是玩游戏机,或者呼呼大睡。如果到了目的地,他们就会四散开来,去采购各种货物,并通过专门的货站托运回去,而他们仍旧乘坐这趟车回来。

如果采货顺利,白天的时间有余闲,乘客们还会在那里游逛几小时。这一天,快要发车的时候,来了两个事先定票的人,找到了仅余的两个空位。

其中一人是个很斯文的壮年男子,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他搀扶着自己的父亲——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

这对父子上车之后,引起车上的人一阵观望,直到他们两个找到自己的卧铺并安顿下来。老人的铺位和儿子的并排,儿子把老人安排在靠窗位置,自己守在过道边上。

他们身后是一对中年夫妇,做着服装生意,在当地小有名气,人称安哥和华姐。这华姐就象个棉花糖,时刻粘在丈夫安哥身边,只为了让安哥本分过日子,却经常忽视对安哥生活的照顾。

即便是自己出去打麻将,也要带着安哥,否则就要大吵大闹。安哥和华姐身后是做塑料生意的兄弟两个,一个叫孟大,一个叫孟二。

他们靠着天生的聪明和勤劳,摆脱了穷苦的日子,几年时间就在市内买了两栋楼,让家里的老娘过上了好日子。平日里,店铺由两个媳妇照料,兄弟二人专门负责采购和送货。

隔过道另一侧,前面是经销五金电料的老板洪大为,他带着自己的情妇——那是一个曾经在洪家打工的丫头,长得有几分姿色却带着妖气。她苦心与洪大为勾结,欺骗了老板娘,截留大宗货款另立门户,半公开的过起夫妻生活。

老板娘气得吐血,后经营惨淡,改到街头卖冷饮维持生计。他们身后是专项经营炒货的老板徐宽和他的伙计六子。

徐宽每次出门,为了让媳妇放心都要带上六子。因为六子的体格强壮,可以兼做保镖。

可实际上,徐家媳妇最不放心的就是徐宽手脚不老实,她总怀疑自己的男人在外面拈花惹草。以往的时候,徐宽采货的闲余时间里,都要去洗浴中心找小姐。

后来,徐宽成功的把六子拉下水,二人共享着逍遥和这个秘密,任凭徐家媳妇怎么问,也不会起疑心。车后方,睡着几个男女,他们也许是上车之前太累,或许是喝了酒,上车之后就开始昏睡,看不到面孔。

有一个男子,在玩着游戏机,和他并排的人在一旁看热闹。玩游戏机这人身材瘦弱,得一个外号叫“杆子”,是一家保健品商店的短工,因贪污货款被老板暴打一顿。

索性贪污的货款并没有被老板全部发现,身上还剩了一笔钱。索性不辞而别,找到朋友大陆,二人一起搭车出去另找营生。

车最后的卧铺上有两个小姑娘,她们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她们赶夜车是到另一个城市里会见网友,路费也是网友资助的。其中一个漂亮的叫巧巧,另一个丑的叫菲菲。

漂亮姑娘身边往往都有相貌平庸的女伴做陪衬。这也许是老天的安排,也许是对比之下的反差,更是对男人的关照。

否则,两个漂亮女生在一起,男人十有八九会看得灵魂出窍。夜车是按点发车,乘客并不急,大都把窗帘拉紧,裹着毯子在那里养神。

间或喉咙里自言自语嘟囔几句话,算是彼此聊天。这在狭窄的车厢里不失为一种文明。

老人称他的儿子为德仁:“德仁,你快坐下吧,别在那站着。”德仁却说:“爸爸,我早就坐下了,你别乱说话。”

老人大声问:“你说什么?”德仁不再理他。在老人高声的带动下,乘客们开始试探着相互攀谈,但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话题能让大家感兴趣,因为各自都有自己的进货渠道和商业机密,防止被同行探听到。

这种警惕,与他们带现金出门的时候,准确感觉身边有盗贼存在一样敏锐,这是多年出门形成的商人的本能。所以,他们之间的谈话都是心不在焉的敷衍。

在父子铺位的后面,华姐心里想着如何探听出老人的眼睛是怎么瞎的,耳朵是什么时候聋的。她大声的说起天气太冷,并自言自语的咒骂几句。

这是一种与人交往的语言跳板,声音之大,是提醒每个人做好准备应答,以免因彼此陌生而显得唐突。果然华姐接着就对德仁说:“老弟,天气太冷,别让你家老爷子冻着。”

德仁仔细应答:“没关系,我给他穿上了羊绒衫,那是去年我在澳洲带回来的,合人民币一千多呢。”华姐对德仁的卖弄显得很宽容,她为了急于想与老人说话,极力忍住与之攀比的欲念。

她原本想说,自己脚上的皮靴是韩国的,但话到嘴边就成了:“哎呀,看这儿子多孝顺。”接下来她俯身到老人耳边,大声对老人说:“老爷子,你可真有福,有这么好个儿子。”

老人说:“你说什么?”华姐很耐心的说:“我说呀,你儿子真好。”老爷子见多了世面,虽然看不见身后的人,但他也知道,那是他此生遇到的无数个爱搭话的人之一:“儿子好,就是总管着我。”

德仁刚才借题发挥,仅仅说了羊绒衫还觉话没完,于是厌烦着嘱咐老人:“你耳朵不好使,别人和你说话费劲,你别多说话了。”然后拍拍老人的手背。

老人象训练有素的宠物一样,果然就不说话了。德仁回身对华姐说:“大姐,您不知道,我爸爸他平时喜欢静,不。

5.有没有关于残疾人的故事,要快,要短

尽管威尔玛·鲁道夫(WilmaRudolph)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但是这个小时候患肺炎、小儿麻痹,一只脚需要靠铁架矫正鞋走路的小女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田径赛事中仍夺得3枚金牌。

这个奥运传奇性人物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是美国田纳西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的孩子。小时候因为肺炎和腥红热,引发高烧造成小儿麻痹,使得她的左腿萎缩无法走路,必须靠着铁架矫正鞋才能勉强行走。

11岁之前,她不能走路,穿上铁鞋才能勉强跟着别人走路。11岁那一年,她第一次把铁鞋脱掉,打赤脚跟着她的哥哥们打篮球玩耍。

到了12岁,她已经完全摆脱铁鞋。 脱掉铁鞋之后,她的运动天分逐渐发展开来,才4年的时间,在16岁那一年,入选美国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短跑代表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她在个人项目200米未能进入决赛,但是她是美国女子4*100米接力队成员,为美国队夺得了铜牌。

她获得田纳西州州立大学运动奖学金,进入大学就读并且再度受训,顺利入选美国罗马奥运会代表队,共获得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3项比赛金牌,都是以极大差距领先对手。因为她的跑步姿态轻盈美妙,步伐协调,被意大利人誉为“黑羚羊”。

1962年她退出田径比赛,开始教师生涯和教练职业,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用于培养年轻运动员。1994年11月12日,这位“黑羚羊”因脑癌病逝,享年54岁。

1983年,她入选美国奥运名人堂,1993年被授予美国体育奖。 2004年7月14日,美国邮政为她发行一枚纪念邮票。

这枚邮票面值为0.23美元,一版20枚,发行量为1亿枚,这是美国邮政的《杰出美国人物》系列邮票2004年版邮票,也是这个系列的第5枚邮票。 史蒂芬.霍金史蒂芬.霍金当代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

我找了很长时间,只能找到繁体字的,不过基本上也看得懂的。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

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

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

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

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

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

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

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富兰克林·D·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933—1945),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

曾赢得美国民众长达7周的高支持率,创下历史记录。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纽约。

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一个百万富翁。母亲萨拉·德拉诺比父亲小26岁。

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

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

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

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国。

1941年底,美国参战。罗斯福代表美国两次参加同盟国“三巨头”会议。

罗斯福政府提出了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并得到了实施。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

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

6.残疾人坚强的小故事(短一点的)

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7.要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特别喜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必须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8.著名残疾人的故事

张海迪 1955年 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

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

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 6 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

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

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

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一道算术题,她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

第 13次终于算对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

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1970年 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

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

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

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间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

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

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 7月 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

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

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终于苏醒过来。

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 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