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贪婪的小故事
德国剧作家、文艺理论家莱辛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仓鼠嘲笑蚂蚁:“可怜的蚂蚁们,为了屯集这么一点粮食,你们千辛万苦地劳作,忙活了整整一个夏天。这值得吗?真该让你们看看我的储备粮!”
“听着,”一只蚂蚁回答道,“就因为你储藏的粮食比你所需要的多得多,所以人类才要把你从泥土里挖出来,把你的粮仓掏空,让你用性命来替你那贪婪的强盗行为赎罪:他们这样做太合理了!”
所以,不能太贪婪——这是真理,当欲望大于生命的时候,生命必将遭遇威胁是必然的,这正如仓鼠。但对于人类来说,对仓鼠清壁坚野,使其暴尸四野也实在显现不出作有智慧的高等动物的优越:固然仓鼠可恨,但是用大于其罪恶的惩罚讨伐异己,也实在是另外一种罪恶。这也正如常人所说:“冤冤相报便冤冤相传!”再说,使人罪恶的是欲望,不从根本上治其贪欲,而满足于表面上的处置,即使治得了一时鼠患,也不能换来长久的太平
2.关于贪婪的故事
有一群猴子喜欢偷吃农民的大米,而它们又是一种很难捕捉的动物。多年来,人们想尽办法,用装有镇静剂的枪去射击,或用陷阱去捕捉它们,但都无济于事,因为它们的动作实在太快了。后来,人们去请教生物学家。生物学家于是根据这种猴子的习性找到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他把一只窄瓶口的透明玻璃瓶固定在树上,再放入大米。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大米。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一把大米后,由于握着拳头,爪子却怎么也抽不出来。而那个瓶子又系在树上,使它无法拖着瓶子走。贪婪的猴子十分顽固——或者是太笨了——始终不愿意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这样,第二天,当生物学家把它抓住的时候,它依然不愿放手,直到有人把那把米放入猴嘴中。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人往往都会与猴子犯同样的错误,由于太看重眼前的利益,该放弃时不能放弃,结果铸成大错,甚至悔恨终生。想一想,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钱财,夫妻离异、兄弟反目;有多少人为了升官发财,朋友相残,同事相害;又有多少人为了贪欲而被厄运的玻璃瓶捉住呢?
人类其实是很聪明的,但是,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又往往是不理性的。人有时太贪婪,所以毁了大好前程;有时明知是圈套,却因为抵御不住诱惑而落入陷阱。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败给自己的聪明,而是败给自己的贪欲。
因此,人仅有聪明是不够的,还需要用理智驾御自己的贪欲,在面临危机时要果断地松开抓着“大米”的手。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放弃眼前的私利,一定会认清那些潜在的危险。
3.有关古人贪婪的例子
.严监生作为吝啬鬼形象,与世界文学名著中的葛朗台、阿巴公相比,他的性格更具独特性。
首先,他的吝啬已不再是共性的寓言式的特征,而是从人物的特定的生活经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活生生的个性。严监生守着祖业,每晚算账到三更,精打细算地盘剥农民,克扣家用,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往里抠,居然抠下了十万多银子。
这种极端落后的封建性十足的剥削方式,养成了一种胆小的吝啬。他舍不得银钱去结交官府,在小县城里,十万财富反而使他成了“有头发可抓”的冤大头。
他的哥哥严贡生虎视眈眈,窥伺着他的财产,几个侄子“就像生狼一般”。偏偏严监生只有赵妾生了一个儿子,又太年幼,迫使他不得不把赵妾扶正,好让儿子继承财产。
为此,就要大把地把银子送给妻子王氏的兄弟,偏偏两位舅爷又是敲诈的能手。于是,这个守财奴便陷于腹背受敌、杯弓蛇影的境地,他的吝啬越来越染上了忧心如焚的色彩。
然而,严监生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他不同于《吝啬鬼》中的阿巴公,……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现得如此直接和纯净,不受父子之情的任何干扰。而严监生的“吝啬”就不同,它是和别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的。
他虽然悭吝成性,贪婪成癖,但又有“礼”有“节”,不失人性,既要处处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保护住自己的面子。所以,当他哥哥严贡生被人告发时,他能拿出十几两银子来平息官司;在夫人王氏去世时,修斋、修七、开丧、出殡等竟花费了五千两银子,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
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就是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特性与丰富性。 (摘自齐裕、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 2.吴敬梓讽刺的矛头虽然总是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但体现在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
鲁迅说得好:“非倾向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如写严监生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便伸着指头迟迟不肯瞑目。
这就不仅仅是严监生个人特殊性格,而且反映了地主阶级极端悭吝的本质,是具有普遍性的。 《儒林外史》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就是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挑选典型性的情节来表现性格,而这些情节正是日常发生、普遍存在着的。
如严贡生吹嘘自己“为人直率,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话正说着,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对他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
’”猪羊鸡鸭走进人家宅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严贡生关了别人的猪,向人勒索钱,就典型地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贪婪横霸的性格。关于严贡生赖船钱的描写也是同样精彩的例子。
由此可以看出,吴敬梓善于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讽刺描写。虽然《儒林外史》中也用夸张的手法,但更多的是白描。
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总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一经指出便觉“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摘自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 3.《儒林外史》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
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有时由于一个字用得很恰当,使人物“情伪毕露”。
如严监生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时,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但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
这一个“忙”字,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同上) 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儒林外史》的作者,就是运用了准确、鲜明、带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如严贡生说话刁钻凶恶:“严贡生发怒道:……骂毕,扬长上了桥,行李和小厮跟着,一哄去了。”
在这里,严贡生是硬把云片糕说成价值几百两银子的珍贵药品,紧接着是省里“张老爷”、四川“周老爷”、县里“汤老爷”,一口一个“官”,一声一个“打”,胡赖中紧跟着威吓,而且着重在威吓,因为这个谎扯得太离奇,不如此讹不住人家。一个刁钻、凶顽、卑劣、无耻的恶棍形象,跃然纸上。
几个上船劝解的脚夫所说的一番话也很有意思,它表面上是句句责备船家不是,骨子里却字字揭穿严贡生的无赖行径,像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进他卑污的心灵,以至使色厉内荏的严贡生听了不得不赶忙“转弯”溜走。在这里,被压迫者雪亮的眼睛、正义的行动、机智的斗争艺术和对严贡生、官府的敌视鄙视的心情,都从那声口语里表现了出来。
(摘自王俊年《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5.另外两个丑陋的封建文人典型形象是严监生的两位舅爷——王德和王仁。这两个人,既不同于严贡生之恶,也不同于严监生之吝,而另具一番“贪”的神貌。
作品对这两个丑类的揭露是不动声色地悄然展开的。他两人,王德是府学廪膳生员,王仁是县学廪膳生员,都按月在官府领取膳米,而且“都做着极兴头的馆,铮铮有名”。
照常理,这已是很有身份名声的了,但我们全不见其“道德文章”,能看到的却是“文人无行”。 严。
4.
和珅(音:hé shēn)(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即乾隆十五年——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
议罪银
议罪银是一个拿钱减刑的制度,假如被判刑,只要交一笔钱,就可减刑。举个例子:纪晓岚曾被充军新疆,要是没交钱的话早就死了。全国刑徒多如繁星,得到的银两之巨,不言自知。
5.三个关于克服贪婪的故事 150字
1 可怜的蚂蚁们,”一只仓鼠说,“为了屯集这么一点粮食,你们千辛万苦地劳作,忙活了整整一个夏天:这值得吗?真该让你们看看我的储备粮!”
“听着,”一只蚂蚁回答道,“就因为你储藏的粮食比你所需要的多得多,所以人类才要把你从泥土里挖出来,把你的粮仓掏空,让你用性命来替你那贪婪的强盗行为赎罪:他们这样做太合理了!”2 在澳大利亚,有一片名叫“ Sprin g book ”的草原,那里的草长得特别肥美,所以那里的羊群发展得特别快,而每当羊群发展到一定的限度,就会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走在前面的羊群总能够吃到草,而走在后面的总是只能吃剩下的,于是后面的羊群在前面羊群吃草的时候,就会拼命地跑到队伍的前面。就这样,羊群为了争夺食物,都不愿意落在后面,这样草原上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壮观的场面,羊群都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奔跑。草原的尽头有一片悬崖,羊群跑到悬崖边缘也全然不去理会,于是整群的羊就往悬崖下跳……
从一开始,羊们只是为了贪吃一点青草,但为了争夺这一点青草,最后却贪“吃”了自己。
当贪念开始升起时,别忘了提醒自己,贪念会把你带到悬崖。
3
在北极圈里,北极熊几乎没有天敌,然而,爱斯基摩人却能轻易地把它们捕获。
北极熊有一个嗜血如命的特性,爱斯基摩人正是利用了它们的这个嗜好。他们把动物的血冻结成冰,中间藏进一把双刃匕首,然后把这种精心制作的冰块扔在雪原上。当北极熊闻到血冰块的气味时,就会迅速赶到,并开始贪婪地舔着血冰块。舔着舔着,北极熊的舌头渐渐麻痹,刀刃划破了它的舌头,鲜血一个劲地涌出来,随着不断地舔下去,刀口越划越深,鲜血越涌越多,最后北极熊因失血过多,休克晕厥过去,从而轻易地落入了爱斯基摩人的手心。
想起北极熊,让我想起一些大权在握者,他们也像北极熊一样,在他们的权力范围内,几乎没有“天敌”。然而,他们中总有一些人,下场可悲,或沦为阶下囚,或送上断头台。那么,是谁害了他们?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的嗜好。因为总有那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窥探着他们的嗜好:你嗜好金钱,便用金钱来喂你;你嗜好美色,便
用美色来喂你;你嗜好虚荣,便用虚荣来喂你……结果,有些人在享乐中,渐渐变得麻痹起来,渐渐失去了理智,最后因丢失了做人做官的底线而受到法律的严惩。
当心,嗜好可以将你喂饱,也可以将你喂死啊。
4
在领导干部廉政培训班上,一位党校的老教授给学员们讲到内蒙古草原上的一种鼬鼠。他说,鼬鼠整天忙忙碌碌,不停地寻找着食物,然后把吃不完的食物储存到洞穴里。据统计,鼬鼠一生要储存20多个“粮仓”,足够十几只鼬鼠毕生享用。
“然而,你们知道鼬鼠最后是怎么死的吗?”老教授问,“它们最后都是饿死的!”
饿死的,这怎么可能呢?学员们感到不解。拥有众多“粮仓”的鼬鼠,按说应该“丰衣足食”地安享晚年才是呀,怎么可能饿死呢?
老教授说,鼬鼠晚年走不动的时候,就会躲进自己的“粮仓”里,但它们必须经常啃咬硬物磨短两颗门牙,否则就会因门牙无限生长而无法进食。但它们早先在“粮仓”里并没有储存硬物,结果因没有硬物磨牙致使门牙不断生长,老长的门牙让鼬鼠无法进食,最后饿死在粮堆上。
学员们感叹:这鼬鼠也太愚蠢了!为什么当初在储存粮食的同时不储存一点石子等硬物呢?
老教授说,鼬鼠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从它储存粮食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鼬鼠不是因愚蠢而饿死,而是饿死在自己的贪欲上。贪欲使它只看到粮食,而看不见石子,看不见粮食以外的任何东西,它陷入贪欲的陷阱里,看不见隐患,看不见潜在的危机,看不见明天与未来,是贪欲葬送了它。
聪明的人,有时却犯着鼬鼠一样的错误!老教授最后一句话,像一声警钟,在学员们的心中久久地回响……
6.高中作文事例 有关贪婪 最好有代表性的
从前,有个小孩去买荔枝。吃荔枝时,他却没发现有个荔枝核是金色的。荔枝核通过垃圾场流进了河里。它漂着漂着,飘到了河中央,却停了下来。神奇的荔枝核在河中央的水里生了根,发了芽,结出了一颗颗金色的荔枝。从此,河也发生了变化:只要是从河上过的船,都会自动沉下去。
所以人们对那条河已经不敢靠近了,全都离它远远的。
再说说国王哪一边:许多人都去向美丽的公主求婚,甚至有的是奇丑无比的残疾人……国王脑袋都快炸了,不知怎么办。一听说金荔枝的事,心里就突然钻出一条妙计。国王发令:谁能将荔枝树上的5颗金荔枝摘下来,就把公主嫁给那个人。
许多人都为此送了命,有一位青年,他也被公主的美丽迷住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把金荔枝摘下来。
为了以防万一,青年把一只鸟放到天空,看看有什么反应。没想到,鸟刚飞到河中央,就被吸下去了。青年想:怎么办呢?如果我游过去,肯定必死无疑。只能去外面闯一闯,吸取点经验,回来再想办法了。
青年准备了行李,便开始了他的冒险旅程。
第一:初次寻宝
青年来到一座大山时,已经饿坏了。在他吃东西时却无意发现了一道木门。由于好奇心,他打开了这道门,看见里面有一层层的楼梯。青年顺着楼梯走了进去,看见了一个破旧不堪的木柜。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木柜,接着就是一阵刺眼的光芒。青年很惊讶,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颗指头大的绿宝石。青年拿下宝石,看见宝石上刻着一些很小很小的文字:只要你抹一抹宝石,再说出你想要的东西,那么就会实现。但不能过于贪婪,否则就会遭报应。
青年刚想拿走绿宝石,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怪兽。于是,青年和怪兽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决战。
第二:决战
怪兽把宝石吞进了肚,准备开战。青年拿了一根木棍,首先攻击。他朝怪兽跑去,对准它的肚皮打了几棒。怪兽朝天叫了几声,就没事了。没等青年回过神,怪兽就猛朝青年扑去。还好他反应快,闪开了,反而让怪兽一头扑倒在地,肿了个大包。怪兽发怒了,一边跑一边抓青年。青年手脚利索,在怪兽弯下腰抓他时,他非常敏捷地跳到了怪兽的头上,拼命打它的头,打得它眼冒金星,晕倒了。青年把它的肚子切开,从里面拿出了那颗闪闪发亮的绿宝石。
第三:向绿宝石许愿
青年拿到宝石后,就准备去摘金荔枝了。他突然机灵,想:我干嘛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摘金荔枝,我向绿宝石许愿就行了嘛!于是,他对绿宝石说:“美丽的绿宝石,能帮我摘5颗金荔枝吗?”过了几分钟,5颗金光闪闪的荔枝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青年高兴得不得了,便又向绿宝石说:“我还要世界上最棒的沙发、食物、衣服、珠宝……”青年刚说完,这一切就呈现在他的面前。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已经过于贪婪,会遭到一个很毒的报应。
青年带着物品去向公主求婚,国王见他人长得英俊,又很富有,况且还带了金荔枝,就答应再过一些日子把公主嫁给他。
第四:贪婪的报应
自从国王说要把公主嫁给青年后,他就整天睡不着,嘴里总说:“我要和公主结婚了!我要和公主结婚了!”
到了结婚的那一天,青年已经激动成了一个疯子。从好端端的人变成了一个疯子,这就是青年贪婪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