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度的由来
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
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内,人们完成在本主前祭公妈、在大门口祭普度公两项内容。现在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度。
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度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地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度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度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度。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度,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度而要祭祖先。
*&W4Q*F3f0HL/g4P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度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度、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谱”。
+C’c,_6P’u9q;n/X+R!R*_AnHai社区|安海人|安海在线|安海年轻人|AnHai论坛|安海家园|安海招聘|安海人才|会计交流 泉州郊区的XP是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度”。普度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度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度公走。
Psh村的各家则是普度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度公。
1~:d2C_’E4H1WAnHai社区|安海人|安海在线|安海年轻人|AnHai论坛|安海家园|安海招聘|安海人才|会计交流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度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度祭祀地点的问题。
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度方式现有三种: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
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AnHai社区|安海人|安海在线|安海年轻人|AnHai论坛|安海家园|安海招聘|安海人才|会计交流%N8d4A7F3E”v%H’q&I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4、5点开始。
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度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度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F+w;}*Q!}%W.w&*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度”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队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
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度”成为泉州地区普度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度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度公。
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度”表现出今日的普度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
由于轮流做普度,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的自由度高,普度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度的一大特点。AnHai(安海)社区安海门户社区7j9D$m8Z9D3p5j/n 普度的祭祀对象是“普度公”,它是一种没有具体传说、没有具体形象和神像的存在。
对于“普度公什么样、他平时在哪”之类的询问,人们的回答是“具体样子不知道,他到处有”、“也许是一个也许有很多个”,“是孤魂野鬼的头头,是管理孤魂野鬼的”,“是孤魂野鬼,有很多是被杀了头的人,在地狱里很饿”等等。很少看到讲述普度公的文字资料,没有听到流传什么普度公的传说,也没有听说有谁不做普度就受到普度公什么惩罚了,但是大家很怕它给自己家带来什么麻烦。
认真地做普度,邻里相邀同时开始做仪式、“金”要放到露天烧并且要完全烧尽等等的行为,表明普度公对人们是一种带威胁性的存在。AnHai(安海)社区安海门户社区)A l7E”y%f4E8J 普度公的名称鲜明地提示我们,该对象与佛教应有所关联。
这里先引述两段有关泉州佛教的传播的历史以及佛教仪式的资料,然后试谈一下笔者对普度公的认识。泉州在西晋太康年间就建有佛教寺院,两朝时印度高僧曾在延福寺翻译佛经,唐朝时此地被誉为“泉南佛国”,可见佛教在此地之盛行。
而后传入泉州千年以上的佛教顺应历史流变,逐渐世俗化,清朝末期“菜姑住持”的出现加速了泉州佛教融入庶民生活并与民间信仰混合的倾向。 7S”K%a.[ * 佛教正式的普度大会的一个仪式是“施食”,是救饿鬼的法会。
具体行为。
2.闽南地区的“普度”起源是什么呢
在闽南一带,农历七月被称为鬼节,七月初一要”开门”,七月30要”关门”,而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大家都要轮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请,据说是请的人越多越好.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曰。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称为《普渡青词》的祝文。宋代以来,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曰这天举行的,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普渡祭祀仪式有所变化。道光《金门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曰)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至新中国成立前,闽南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厝王……”逐曰按序,至七月三十曰。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曰至八尺初二曰,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闽南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3.晋江普渡风俗的由来
【祭敬亡魂】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包括金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称为《普渡青词》的祝文。宋代以来,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的,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 普渡祭祀仪式有所变化。道光《金门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至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厝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尺初二日,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泉州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动,都有地方官员出面主持,他们往往利用普渡日同时祭“无主鬼”和城隍神,让合境无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为祟作乱人间,并利用城隍神威,倡善惩恶,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利用普渡活动来为封建政权统治服务,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官员的沟通民意,对稳定封建秩序,对封建官员的自律,和对老百姓心理的自我净化等,还是起了一定约束作用的。普渡成为侨乡泉州的一种陋俗,还是道光以后出现的”。
泉州普渡后来被视为陋俗,当与普渡这种信仰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竞尚奢侈和结怨械斗等弊端有关,而这己超出了民间信仰的范畴。宋代泉州的普渡祭祀活动,是认真遵守朝廷“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的规定。但在明代,情况已有所变化,人们于中元节祭亡魂之后,随即举行会饮。至清代,普渡奢靡渐成风俗。乾隆《晋江县志》曰:“普渡,拈香、搭幛棚,连宵达旦,弹吹歌唱,醵钱华费,付之一空。”光绪末年,泉州名士吴增著《泉俗激刺篇》,也称当时普渡“小乡钱用数百万,大乡钱用千万强”。前面已提及的石狮“龟湖大普”,其普渡之日,数十台戏同时于一村演出,家家户户以“五斗米篮”盛菜肴祭敬,以晒谷物的大蔑盖为桌,席地大宴宾客,大家均以客多为荣,以客少或无客为耻,故即使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被强拉入席,以助声势,如此铺张浪费,致使许多村民为了大做普渡而倾家荡产。在清代,泉州地方封建势力抬头,他们控制了铺、境的祀神祭鬼活动的指挥权,往往为了私人的恩怨,蓄意挑起铺、境间的械斗。有的好事者为向仇家示威,还于普渡日抬出铺主公和境主公巡境游行,也往往因巡境越界而导致流血械斗。清代泉州有名的“东西佛”械斗,延伸三百多年,为祸之烈是历史上所没有的。
新中国成立后,普渡因被明令禁止而大力收敛,但80年代以来,民间又于中元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内,私下敬拜无祀鬼魂。因此了解普渡习俗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移风易俗,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4.泉州普度的由来
泉州普度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日,原为佛教的盂兰盆会、道教的中元节。
宋代时,泉州官府介入这个宗教节日,知府在清源山举行厉祭,规定“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扰”,仪式十分严肃。明代,厉祭定为国家典祀,清沿明制。
泉州地方府祭郡厉,县祭邑厉,铺境村里祭乡厉,“中元节夜,家家户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 普度逐渐转化为民间风俗。
清乾隆年间,“普度,拈香,搭帐逢,通宵达旦;弹吹歌唱,醵金华费,付之一空”,普度风俗渐趋奢靡。道光年间,一改城区及附郭36铺94境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普度的俗例,分散为自农历廿九至农历八月初二(农历七月十四除外),按日分铺境轮流举行。
清末民初,府、县废除厉祭,民间普度活动竞尚奢移,愈演愈烈,发展为农历五月和农历六月“竖旗”,农历七月“正普”,农历八月“重普”,时达数月之久。普度之日,家家户户备花果酒馔,设厉坛,点冥灯,烧纸马,燃放爆竹烟花,于傍晚时分祭祀阴公。
入夜,大办酒席宴客,猜拳行令,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贫困人家借钱负债深受其苦。 当日,境内演戏连台,赌摊四布,大街小巷,人群拥挤,交通堵塞,滋事扰乱社会治安时有发生。
铺境抬出保护神(铺主公、境主公)出巡镇境,常因越界引起铺境之间的冲突,发生流血事件,甚至酿成械斗,多年不息。民间还有做“水普”和“大普”超度水鬼、四方孤魂之俗,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的程度,更是一般普度所不及。
普度是民间的陋俗,百弊而无一利。清光绪年间,泉州有识之士纷纷提出“禁革普度,纯正民风”之议。
民国时期,县政府当局曾几次下文严禁普度,但年复一年,屡禁不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着手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普度被视为封建迷信陋俗,几经明令禁止,并采取措施,引导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树立社会新风。
如今,民间虽多少保留一些农历七月祭祀鬼神的习俗,但请客演戏,大吃大喝,大肆铺张浪费之风已经绝迹。 。
5.有关于中元普渡的起源、发展、意义以及中元节的具体活动有哪些
中元普渡
农历七月的中元普渡,是华人的重要节日,各地方上的普渡陆续举行长达一个月。
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盂兰盆会/view/*)”。
中国人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魂,悠游於天地之间。中元普渡祭拜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让它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热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博爱”的延伸。而结合目莲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扬。因此,中元节是可说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节庆。
目莲救母的故事
相传佛陀弟子目莲尊者,因想念过世的母亲,曾用神通看到母亲因在世时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正在地狱里遭受饿鬼倒悬的苦刑。
於是,目莲千辛万苦赶往地狱,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钵盛饭给母亲充饥,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就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饭一到她口中就立刻变成火炭,不得下咽。
目莲虽有神通,却救不了母亲,十分痛苦,恳求佛陀明示解救方法。佛陀说:“你的母亲生前罪孽太深重了,不是你一人之力可以化解,必须仰赖十方僧众,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五果共同祭祀,才能解救。”
於是目莲举行法会,诵经施食,终於解救母亲的灵魂。
从此以后,佛教徒们都会在这天举行功德法会,为孤魂饿鬼超渡亡魂,这便是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盂兰盆节也因而具有孝亲的正面功能。
各种活动普度
中元节时普渡孤魂就称为“拜好兄弟”,华人传统中元节除了有拜祖先的习俗之外,还有各种普渡的相关活动。
大士爷脸突七星,头生双角,口吐火焰。头上必然有一个观音像。
普渡时还照顾孤魂野鬼的“民生”,这是分“男堂”、“女室”的沐浴屋。
树灯篙:举行普渡的前夕,得在庙前挂幡灯招魂,通知孤魂前来领受普渡,幡灯竖得愈高,招聚的鬼魂愈多。
放水灯:放水灯是中元祭最引人注目的活动,为水路孤魂照路,邀请它们上岸共享普渡。传说水灯飘得愈快愈远,施放者愈发,当年的运气愈好。
火烧大士爷:接著举行火烧大士爷的仪式,希望鬼王大士爷能诏令众鬼返回阴间。
相传大士爷是恶鬼的头目,曾经常率手下为非作歹,使人间扰攘不安,后来由观音菩萨其降伏,从此弃邪归正。
因此在大士爷头顶上立有观音菩萨像,而在普渡期间特别请他来,是让他管理众鬼魂,不让他们作怪。
也有人说大士爷是观音大士的化身。
跳锺馗:最后,寺庙会请道士、法师或戏班中人来跳锺馗,藉锺馗的法刀赶走滞留当地的孤魂野鬼,此时一般民众不敢在现场逗留,以免被煞气冲到。中元祭礼随之告一段落。
送灯敬献:完整的祭典活动,自农历七月十二日送灯敬献开始,於十五日举行隆重的普渡祭典,送灯敬献所送的灯为主普灯,於夜晚大放光明,表示普照阴阳两界。
台湾到现在还流行“抢孤”:普渡结束,有抢孤的活动,主办人一发号施令,大家便蜂拥而上抢夺高丈馀台子上的祭品,据说当鬼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的人,就会吓得逃开,不敢流连阳世。
了解这些有关鬼神的风俗习惯,不是鼓吹迷信,但可以从中了解从前人们的生活习惯。
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开始失传,了解和记录是希望失传的速度可以放慢一点。
6.闽南普度怎么来的
在闽南及台湾地区民间七月称为“鬼月”,据说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
尤其是七月十五为鬼门大开之日 佛教里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出窍,种善因,得善果。善有善报,死后上天堂,功绩显赫的直接成仙成佛,要不有子孙的鬼魂也会让僧道做法事超度出地狱升天堂,祖先的灵位大都供奉在自家的厅堂或专门的祠堂中,子孙既为他们做忌辰,一年又有清明节、中秋节及过年几次大型的奉敬,自然不用遭受饥寒冻馁。
而那些在战争在天灾时不幸罹难的死者,成为无主的孤魂散鬼,变成阴司地府的流浪族,这一些鬼魂,到处游荡,有时会扰乱人间。为了对这些“鬼”表示友好,大人们把这些孤魂散鬼称为“好兄弟” 印象中七月拜祭活动特别多。
七月初一开始“起路灯”,一直持续到七月最后一天“谢路灯”,整个月每家每户在大门口都会挂着个方形灯笼,一到天黑,在里面点上蜡烛,为好兄弟们照明(为了方便,现在有些人直接在门口拉个电灯,到了天黑插上电)。每次农历七月基本都是在放暑假,所以点蜡烛的任务总是很光荣地落在我的身上。
七月最大的节日要属“普度”了。在老家,说到七月,大家当即就想到普度,一到七月,谈得最多的也是普度。
所谓普度,即普度众生之意,在鬼月举行的普度仪式最主要的就是普度“好兄弟”们。普度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丰盛的菜肴酒食施舍给好兄弟,希望他们能安安份份,莫在人间骚扰,另一方面也是代向阎王求情,请阎王大发慈悲,尽量使他们早日投胎转世,脱离鬼域,由此可见’普度’也算是极富人情味的一项民间习俗。
在闽南乡村里,各村有各自的普度日。从七月初一日至月底,分村逐日进行,我们村轮到的是七月十四,鬼门大开前一天。
普度当天下午,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供拜”五味碗”鱼、肉、鸡、鸭和菜五种祭品,此外还要供奉糕、粿、水果等,林林总总摆上好几桌。在每一种祭品上还要插上三角形的纸旗一面,除了书写’庆赞中元’外(中元就是普度的意思),下面还写供奉者之姓名,好让好兄弟吃的明白。
拜祭时不仅大摆祭品,通常还要烧上好多好多的纸钱(有金、有银、有衣服)给好兄弟们用,而且还要烧纸马,通常是一大一小,小孩子此前的任务就是要去拔草还有倒上一碗水,拜祭时放在马前面,给马吃:) 以前每到这下午,我们就在旁边一般帮忙折纸钱,一边听老人讲鬼怪故事,他们说起故事总是有根有据,连名带姓的,仿佛跟真的一样,如谁谁谁真的看到有一大堆鬼来吃东西了有的断脚,有点断头,无头鬼吃东西时是拿起食物直接往脖子的洞倒进去……谁谁谁每到晚上就会开始游地府,和村里已故的人聊天……好多好多,不过大部分都记不清楚了 如今年轻人接受的都是科学思想,对于灵异鬼怪故事只是当故事听听罢了,很多民间习俗现在都有了新一层的意义,像普度这天会宴请亲戚朋友们,平时大家都忙于工作,刚好可以借此机会共聚一番,所以对于年轻一代,普度更大的意义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了。
7.福的来历(简短)
传说,民间贴“福”之风开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时。各路神仙分派妥当,姜太公的老婆马氏也来讨神位。姜太公无奈,便把她封为“穷神”,并规定凡是贴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贴“福”、燃放鞭炮,驱赶这位不受欢迎的“穷神”。
扩展资料:
我国自有文字以来,就有“福”的象形文字,“福”字在甲骨文中表现意义为“双手捧酒食奉于神主前”,这是古代祭祀的形像写照,含义是向上天祭祀祈求,敬拜上帝。
会带来无尽的平安和喜乐,这就是真正的福。甲骨文的“福”字,左边有一个升高的摆放供品和香炉的台面。右边上半部份是一个类似容器的物件,右边下半部分是一双显托举姿势的手。
左右两个部分组合起来整体看,就是人双手托着美酒和食物,供奉神佛,以示崇敬与感恩。“福”的边旁是“示”。大凡用“示”作边旁的字。
和神佛、上天、祈祷、敬拜、天象、警示,显现,告知和启示有关。右边的字旁,由一口田组成,古代人认为能有一,口,田可以耕种,就是福了。人能做到知足常乐,真是很大的福份。
《尚书》对“福”字解释:“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很显然,一个人长寿、多财、健康平安,崇尚美德,其命善终, 那就是他的福气、福分。
唐代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在《福寿论》中说:“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福兮可以善取”,指福是从善那里修来的,行善积德,助人为乐。
不仅可以使自己增长福份,还会福及子孙后代;如果一个人无品无德,为非作歹,邪恶欲念,“祸”也会随之而来,而无真正的幸福可言。
相传清康熙皇帝写的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康熙一生爱好书法,虽然他的书法极佳,却很少题字,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康熙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笔法浑圆遒劲,并以“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被称为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正宗福气。由于这个“福”字中的“田”部尚未封口。
因此人们认为是鸿福无边、无边之福,民间称之为“五福之本、万福之源”。“福”字贴在门上,有文字记载的是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
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其中“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然后贴在大门上。“福”,代表福运、福气及幸福,有祈求吉祥顺利,福运来临之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福字
8.福的来历(简短)
相传有一年除夕,姜太公在分封诸神时,他老婆也要求封神。姜太公说:“你嫁到我家,害我穷了一辈子,所以不封你。如果你一定要讨封,就封你当穷神!”姜妻很懊丧地问:“封我当穷神,叫我到什么地方去啊!”姜太公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就是了。”这件事传开后,老百姓为了避穷神,就纷纷在大门上贴上“福”字以求富贵平安。
还有一种传说,春节贴“福”源于明朝。相传,有一年腊月,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访到一个小镇,见一群人正在围观一幅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个大西瓜的漫画。朱元璋看后,误以为是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那原籍淮西的皇后马氏。回宫后他暗令军士前去调查那漫画出自何人之手,有哪些人曾去观看,并一一记下他们的姓名和住址。对于没有参与嬉笑的住户,则在其门上贴上个“福”字作标记。几天后,军士就到没有贴“福”字的百姓家里抓人。打那以后,每逢农历除夕,人们便在门上贴个“福”字以讨平安吉祥。
至于倒贴“福”字,则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有一年春节,大管家按例派人把“福”字贴在大门上,谁知这个贴纸人目不识丁,竟将它贴倒了。恭亲王看后甚为生气,欲鞭罚惩戒。幸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求饶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厚,如今福真的到(倒)了,乃吉祥之兆啊!”恭亲王听后,转怒为喜,并赏了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王府过春节时就有意倒贴“福”字。再之后就渐渐传入民间,人们纷纷效仿,以图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