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字词句运用经验交流


1.二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经验交流

课标要求: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中心词: 起点、重点、主动、课前预习、处处、时时、游戏、兴趣、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人教版与普通教材相比,这套教材识字量大大增加。识字时间提前,认写分开的特点,识字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谚语、对子、儿歌、谜语、数字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等。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做好课前预习

字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这种完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没有机会参与课堂中,学的枯燥乏味,特别低段学生越听越无趣,识字课提不起兴趣,于是我试着课前布置预习作业,主要生字词预习,慢慢地孩子们在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利用拼音识字,查字典。课堂上他们成了主角,而我成了配角。课堂气氛也活跃,出现了许多小老师。把自己预习识字的方法与同学分享。这样快的学生可以帮助慢的学生,也减轻老师的负担,减轻后进生的压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处处可识字,时时在识字

学生的学习不能拘泥于学校内,教学活动在隐射到生活中,学生识记生字也应如此,取之生活,用之生活。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在周末的时候给孩子发一张精美的卡片,用来记录本周认识的生字。并让孩子们写出你是从哪些地方认识,每次孩子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是和爸爸妈妈逛街时认识了十个商标,考考你,看你认识吗?”“老师,这是我姐姐教我的,看对不对?”等等。看到孩子那真挚,可爱的笑脸,我庆幸孩子们终于把识字当做一种乐趣。时间长了,我也会选择出识字小能手,在早读课时当小老师来教其他的孩子学习他们所认识的字。现在我发现孩子们课外识字的途径也多了。例如:在课外上,玩具上、电脑上、电视上、商品商标上等等。以至孩子们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相信不久,这些孩子会变成“识字大王”呢!

汉字是生活创造的,生活中处处有识字教材,教孩子们做个有心人。

做游戏认生字

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随着识字量的增大,如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记住这些字呢?对做游戏,既满足孩子们活泼好动喜欢玩的一面,又满足识字的需要。像开火车、摘苹果、找朋友这样的游戏不用说,我还经常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卡片。

一年级的学生对汉字还是很陌生的,因此,我采用老师自己做,学生由家长帮着做,二年级要去高一些,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识得字音、形、义配上装饰插图并组词,说一句话,一层一层提高识字要求给学生带来识字乐趣与挑战。在这过过程中,每月定期评选最佳制卡奖,并做成一期班刊,让学生展示交流。

此外,编童谣。如“碧”编童谣“一位王姑娘,身穿白衣裳,坐在石头上。” 编顺口溜:“主”王字加点,主主主。既简单,又易记。还有猜谜语的方法。如:“两人在土上”“坐”。

心理学家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不同的识字游戏中,孩子们注意力集中了,自然识字效率提升了。

虽然汉字是反复,长期的过程,但如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对识字有兴趣,创造多种识字途径,让学生在自己生活里和汉字交朋友,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2.如何帮助一年级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一些学生感到解决实际问题难学,主要原因解答问题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

学生在解题时,要首先了解题意,分析题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归纳与推理,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审题到列式解答,需要几个步骤的思维过程,而且都是以内部语言进行的,教师很难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及时检测。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缺少足够的训练,学生难以掌握解题思路、步骤和方法,多数学生在解题时感到无从下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对儿童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解题思路过程化。

1.读一读。即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了解题意,对题目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已知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读题的方式多样,可以分角色读题。例如,一年级《数学》(下册)(P55~56),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让一位同学饰演大猴,另一位同学饰演小猴,通过大猴的动口表述,使同学们知道题中讲的是猴子吃桃子的一件事。

给出了“一共采了28个桃,现在只剩下6个”的信息,又通过一只小猴的内心活动,提出了“吃了多少个桃”这样的问题。然后,教师提出“怎样求出吃了多少个桃?”引导学生想出从28个桃里去掉剩下6个桃这样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通过计算问题得到解决。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读题使思维严密的好办法,读能制约看的速度,提高看的正确率,为思维提供准确的信息,读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有的题目多读几遍,题意就清楚,思路就清晰了。 2.杠一杠、画一画。

一是杠出题中的重点词句,二是画线段图或图形,以此来分析题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具体形象得表现出来;为列式解答奠定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可使学生明理动情。

例如,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读题后标出题中的重点词句“多”、“多多少”,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出红花13朵,用蓝色粉笔画出蓝花8朵。通过把两种花片排一排,就能一眼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3.说一说。即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解答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或解答方法。

例如,教师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少)多少”时,教师在帮助学生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注意关键词如“多”“少”,让孩子们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再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使这些孩子们领悟到:女生比男生多4人,也就是男生比女生少4人;求女生比男生多几人,用2420计算,求男生比女生少几人,同样用2420来计算,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要善于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学生从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

例如,在教完“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一个班级商店,通过商店的情境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购物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并解决和购物活动有关问题。因此,教材设计了“我买铅笔盒,钱不够怎么办呢?”以及“你能和同伴说一说买物品的经过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在购物前想一想怎样根据自己手中的钱确定买些什么,购物后再说一说自己买东西的经过,以及买东西时的体会和收获,使同学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他们运用比较与判断、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一系列手段,去寻求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的途径。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很多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

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数学教材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在一年级《数学》(下册)(P73)第6题中“买一盏52元的台灯,可以怎样付钱”。

同学们想想看,付钱的方案有多少种呢?如:如果付10元一张的要付几张?如果付20元、50元或100元的呢?这无疑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又如“有鸡56只,鸭子23只,鹅12只。

问:(1)鸡比鸭多多少只?(2)鹅比鸭少多少只?(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本题除让给学生解答提出两个问题外,还要让学生思考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就留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如“鸡比鹅多多少只”或“鹅比鸡少多少只?”等等。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只要问题提得合理,教师应该加以肯定。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愉悦和谐的学习情境,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