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六年级字词句篇 南海出版社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了解图画的内容。
2、让学生懂得学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不能局限在课本的学习。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社会活动,开阔视野,丰富头脑。
4、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养成自改作文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逐步养成多种途径学语文和学会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预习题: 自由看图画,弄清图画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头脑中,认为学语文,就是将课本上的课文学好,其实,这种认为是单一的。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交往活动都是语文训练。我们来看课本第1页的图画。
二、指导观看图画,弄清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重要性。 1、学生自己观看图画,说出每一幅图画的内容。
2、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幅图:收听广播 第二幅图:上网浏览信息、收看电视、听讲座 第三幅图:参观工厂、航空航模、深入农田调查 第四幅图:阅览图书 第五幅图:采访、讲故事 3、学生讨论:参加这些活动,对学语文有什么作用。
收看电视和广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许多新鲜事,又能从中学会如何说话、说好话。参加和走访、调查,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会观察力,丰富我们的大脑。
…… 4、扩展讨论:除了图上的这些活动可以学语文外,还可以参加哪些活动? 5、小结:学习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不能单纯学习课本,要养成自觉地去观察,去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走访、调查和参观活动,从中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样,我们的头脑才会日益地充实起来。
三、学会修改作文 1、观察图画,你还能说出哪些关于修改文章的名人名言来。 2、举例子,弄清修改文章的方式和办法。
⑴学会使用修改符号。 ⑵修改什么内容?(错别字、病句、标点、段落及选材与叙述等) 3、出示修改的片断。
学生板演。同学评定。
4、教师小结。 ⑴首先要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⑵从字、词、句、段、标点,到文章的叙述顺序等方面进行反复的推敲修改。
四、总结课堂 要学好语文,就要积极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活动,文章初稿写成后,要反复读、反复改,去粗存精才行。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初备 第一单元 单元课目:《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三亚落日》、《古诗两首》、《新闻报道一则》、练习1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的31个生字,其中课后田字格里的24个生字要求会读会写,并要写得正确、规范、美观;其余的7个生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默写,能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2、掌握田字格中生字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正确解释诗句和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能正确使用量词填空。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和段落,熟记练习1中的成语和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能将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5、能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写下来,并写出它的变化特点。 单元知能结构: 字:掌握本单元24个生字。
词:掌握第1、2、3课,课后练习3中的词语,熟记练习1中的成语。 句:赏析第2课中描写落日的句子,理解《古诗两首》中诗句的意思。
段、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和段落。 听说:围绕“不要私自撕别人的邮票”,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和讨论,有中心、有条理地说一说。
读写:欣赏文中写景的语句,学习写景手法,将观察到的一自然现象写下来,并写出它的变化特点。 学科渗透点: 学习第2课,渗透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学习第2课,第4课渗透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单元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ge yao shou lian yong bao ji mo jian ao ( ) ( ) ( ) ( ) ( ) huang shan ye ling mei gui bian yuan zhang li ( ) ( ) ( ) ( ) ( ) shuo da wu peng ( ) 二、组词 谣( )袍( )篷( )怜( ) 摇( )泡( )蓬( )冷( ) 三、用直线将下列拼音写汉字连接起来, zh。
2.六年级上册字词句篇第二代新课标全新版苏教版优秀生语文答案
一、略
二、(1)1、3、2(2)4、1、2(3)3、2、1
三、真挚 沉闷 朦胧 迷恋 勘测 分享
四、(1)狂风怒号、碧空如洗(2)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五、略
六、略
七、(1)冰心的泪
(2)2,1,1(第几个)
(3)略
(4)94;纪念甲午海战一百周年,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屈辱的事
(5)冰心先生是一个荡气回肠、毫不掩饰的人,很有感情,也善于表达
给多点分嘛
3.谁有字词句篇六年级的内容
《山中访友》词句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一、对句子的理解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二、对词语的理解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山中访友》生字注音 幽径(yōu) 青翠(cuì) 逝川(shì) 湛蓝(zhàn) 赞助(zàn) 玄妙(xuán)清澈(chè) 禅心(chán) 凝望(níng)犬吠(fèi) 恩泽(zé) 憔悴(qiáo cuì) 坚韧(rèn) 雄浑(hú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