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心中的闻一多
众所周知,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憾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虽然闻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其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使他们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和平的新中国。
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民人民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其无论是在演讲的思想内容还是在演讲的语言技巧上,都可以说是一次杰出的演讲,是值得探讨的。
2.我眼中的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一位伟大而高尚的现代诗人;
闻一多,一位热血而坚强的民主斗士。
他用毕生精力研究浩瀚的中华文学,为后人的探寻之路铺下坚实的台基。他实现了言与行的高度统一,别人“说了再做”他“做了再说”。 他把自己的才华化为华丽的词藻,融进他壮美的生命史诗。他以深邃的语言和如一的行为,向人们诠释了“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向往民主,反对独裁,把对祖国的一腔热情,用恰当的行动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现实如“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他却愿意付出生命,沸腾人们心中激昂的热血;愿意付出生命,唤起人们对反人们势力的斗志。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巨人“闻一多”,是一个伟人“闻一多”,是一个大写的“闻一多”!“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闻一多先生虽早已逝去,但他的精神与灵魂却在每个人心中,如凤凰涅盘般获得了永生……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诚如斯言。
在千千万万个“闻一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正以令世界惊叹的速度发展着,腾飞着,我们的民族将在无数伟人志士努力下,将光辉继续传扬下去,让所有人都仰视我们,仰视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
中华!
原创!!!!加分!!!!
3.闻一多的故事 简短50字
1925年,闻一多怀着一腔挚爱回到他日思夜想的祖国,看到的却是“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如花的祖国”满目疮痍。
他失望、他愤懑、他迸着血泪沉痛地叫喊: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他迷茫、他悲伤、他呐喊:“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祖国沉沦,山河破碎!闻一多痛心疾首不已,他深情地把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从母亲身边掳走的七个孩子,声声啼血地泣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70年来,这撕心裂肺的呼唤时时刻刻地撞击着炎黄子孙的心扉!朱自清称他是“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惟一的爱国诗人”。 1928年1月,闻一多的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集中体现了他所倡导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新格律诗理论,从而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4.初中作文<我心目中的闻一多先生>
我的偶像闻一多
记得一次我在图书馆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闻一多先生全集》。也是从那一次我知道了这位伟人。我虽然依稀记起那一幕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但我真正在心中形成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从我眼中的闻一多和心中的闻一多发生变化,是从那次的语文课。
在课上,我对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才算第一步的了解。“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句话从那一刻成为我的座右铭。我也看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谦虚、为人处事之道,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成功之处。杜普晚年疏懒的“一月不梳头”而闻一多先生也无暇及此。他忙着钻探古代典籍,为了研究,他惜寸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终于他的付出得到了累累硕果:研究出《唐诗 杂论 》十年艰辛完成 《 楚辞校补 》写作《 古典新义》。 在《 最后一课》 ,闻一多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说表 “最后一篇演讲 ”。从中我也看到了闻一多先生不畏艰险的精神。“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多么简单的8个字,为了这些,为了人民,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七子之歌 》 多么说明闻一多的爱国情怀。也证明闻一多那时的心该有多痛。有了他,中国的闻“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才能取的成功。朱自清说过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激起全国人民的同情。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我从中看到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真正的“ 伟人 ”,真正的“ 英雄” 。闻一多——这位20世纪中国伟大的 人物。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进入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了闻一多的著作。当我了解闻一多的作品时,它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俄国人自豪地说,他们民族产生了托尔斯泰;英国人自豪地说,他们民族产生了莎士比亚;我们中国人自豪地说,我们民族产生了闻一多。
闻一多——中华民族20世纪最值得骄傲的人,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了,但这就像闻一多的学生臧克家诗人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闻一多先生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5.我心目中的闻一多
生活处处是课堂
有一位老师,你似乎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却时时刻刻给你传授知识,使你受益终生。这位老师就是生活。你会在生活中得到知识,受到启发。
我们小学生在忙碌学业的同时,也应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停留几步。我特地抽出时间,骑上我的单角车浏览街市风景,踏进深幽的丛林,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我在一棵茂盛的枫树下停住了,它的美丽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使我不得不多看上它几眼。它那婀娜的姿态,火红的色彩,顿时让我感受到了深秋的韵味。一阵凉风吹来,树上的叶子好似飞舞的蝴蝶,偏偏升腾起来,最终拥入了满怀秋意的大地的怀抱中。我顺手拿起了两片落叶,它们已经红透了。我把它们对起来做比较,发现它们虽然在一棵树上,但并不相同。我又捡了其它落叶来验证,发现每片树叶都有各不相同的形状。这时,我感慨万分。啊!亲爱的人们,一棵枫树哺育了千万片枫叶,枫叶的样子竟然会不雷同,不相仿。而是倔强的展示自己的风采。每一片枫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呀!多么个性的枫叶啊!我将一片枫叶轻轻夹在书里,作为自己最宝贵的珍品。我突然止住了脚步。如果我们像枫叶一样具有个性,那么我们的想法会与众不同,我们的理想颇具创意,我们的人生也就充满魅力。像蝴蝶飞入花丛,像泉水流进山谷。由此,我的心情像天空中欢腾的海鸥,悠然自在……
生活又为我添加了精彩的一页,枫叶给了我人生新的感悟
6.我眼中的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其中尤以《最后一次演讲》最为惊心动魄。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7.闻一多的简短介绍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 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