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养士重点字词句


寻找苏东坡的《论养士》及其白话文解释

这篇文章实在难找,我也帮不了你。只是帮你找了一点评论。在苏东坡的著作之中也很少有人引用全文吧,我只可以帮你找一点言论。

由养士到考试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篇文章,对于处世大有助益,这篇文章简称《论养士》,苏东坡作的。这篇文章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学领域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研究政治与社会的人不能不看。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它提出了一个原则,讲得非常有道理。

“养士”这个名称,出在战国时代,当时书籍不如现在普及,也没有考试制度,一般平民有了知识,就依靠权贵人家求出路,到他们家里作宾客。过去叫宾客,现 在的名称等于“随员”;从唐代到清代叫“幕府”。像曾国藩,不少有本领的人,都在他的幕府里——等于现在的研究室、参谋团、秘书室。现在也有称作幕僚。“六国的养士”就是这样的情形。

那时养士,养些什么人呢?苏轼指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说只是两种人,一种用头脑,一种用体力。讨论这四种人,如果以现代职位分类的科学来作博士论文,起码可以写他两百万字不成问题。但是我国古代文化喜欢简单,所以几百字的文章就解决了。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说,社会上天生有智、辩、勇、力这四种人,他认为这一类的人好役人——坐着吃人家的——无法役于人。如果我们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是这样的,用头脑非常能干,叫他用劳力就不行,有些人叫他用头脑就像要他的命,要他做劳力就蛮好。但有些人有力去打架,力气好得很,要他做工,做三个小时就做不下去了。所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要多观察人,然后再读有关的书,才有道理。又像许多人有智,这个智是聪明才智;有许多人有辩术,专门用手段,不走正道,走异端,打鬼主意第一流,正当方法想不出来。但是不要忘了,他也是一个人才,就看老板怎么用他,这就是所谓会不会用人了。所以智与辩看起来是一样,聪明的人做事一定有方法,但是正反两面的方法不能相违。勇与力看起来似乎也是一样,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力气,而个子高大孔武有力的人,教他去前方打仗、为国牺牲,他怕死了不干,这是有力没有勇。因此苏东坡说智、辩、勇、力四种人,往往需要人家养他,不能自立。不过依恃人家,攀龙附凤,也可以立大功,成大业,教他一个人干,就没有办法。

墨子·贵义重点字词翻译.

注释 (1)本篇各段以语录体形式记述了墨子的一些言论,主要说的还是“义”的问题。

墨子提出,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事于义。墨子自己就能够自苦行义。

他批评世俗君子,能嘴上道说仁义,实际上却不能实行。 (2)如:宜。

(3)说:通“悦”。 (4)成:通“诚”,确实。

(5)女:通“汝”。 (6)辟:通“僻”,邪僻。

(7)钜:疑“银”字之误。 (8)布:古代钱币。

(9)后一“布”字当作“市”,购物之意。 (10)继:疑“纵”字之误;雠:通“售”,以钱买物。

(11)遗:“道”字之误。 (12)关中:指车上横阑之内,即车中。

(13)漆:“七”之借音字。 (14)钧:通“均”。

(15)简:阅。 (16)吾:“若”字之误。

(17)反:通“返”。 (18)审:疑为“当”字之误。

(19)之:往。 (20)贾:通“价”;信:“倍”字之误。

(21)日者:古时候根据天象变化预测吉凶的人。原文翻译 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

假如现在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帽、鞋不如手、脚珍贵。

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身珍贵。

因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身珍贵。所以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

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苦行为义,不如就此停止。”

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

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 墨子南游到了楚国,去见楚惠王,惠王借口自己年老推辞了,派穆贺会见墨子。墨子劝说穆贺,穆贺非常高兴,对墨子说:“你的主张确实好啊,但君王是天下的大王,恐怕会认为这是一个普通百姓的主张而不加采用吧!”墨子答道:“只要它能行之有效就行了,比如药,是一把草根,天子吃了它,用以治愈自己的疾病,难道会认为是一把草根而不吃吗?现在农民缴纳租税给贵族,贵族大人们酿美酒、造祭品,用来祭祀上帝、鬼神,难道会认为这是普通百姓做的而不享用吗?所以虽然是普通百姓,从上把他比于农民,从下把他比于药,难道还不如一把草根吗?况且惠王也曾听说过商汤的传说吧?过去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

彭氏之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我将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天下的一位普通百姓。

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而问他,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汤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

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象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如果惠王能象商汤这样,以后就可以采纳普通百姓的主张了。”

墨子说:“一切言论一切行动,有利于天、鬼神、百姓的,就去做;一切言论一切行动,有害于天、鬼神、百姓的,就舍弃。一切言论一切行动,合乎三代圣王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就去做;合乎三代暴君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的,就舍弃。”

墨子说:“言论足以付之行动的,就推崇它;不足以付之行动的,就不要推崇。不足以付之行动,却要推崇它,就是空言妄语了。”

墨子说:“一定要去掉六种邪僻,沉默之时能思索,出言能教导人,行动能从事义。使这三者交替进行,一定能成为圣人。”

(墨子说:)“一定要去掉喜,去掉怒,去掉乐,去掉悲,去掉爱,以仁义作为一切言行的准则。手、脚、口、鼻、耳,都用来从事义,一定会成为圣人。”

墨子对几个弟子说:“行义而不能胜任之时,一定不可归罪于学说、主张本身。好象木匠劈木材不能劈好,不可归罪于墨线一样。”

墨子说:“世上的君子,使他作为宰杀一狗一猪的屠夫,如果干不了就推辞;使他作一国的国相,干不了却照样去作,这难道不荒谬吗?” 墨子说:“现在有一个盲人说:‘银是白的,黔是黑的。’即使是眼睛明亮的人也不能更改它。

把白的和黑的东西放在一块儿,让盲人分辨,他就不能知道了。所以我说:盲人不知白黑,不是因为他不能称说白黑的名称, 而是因为他无法择取。

现在天下的君子称说‘仁’的名,即使禹、汤也无法更改它。把符合仁和不符合仁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让天下的君子择取,他们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说:天下的君子,不知道‘仁’,不是因为他不能称说仁的名,而是因为他无法择取。” 墨子说:“现在士以身处世,不如商人使用一钱慎重。

商人用一钱购买东西,不敢任意马虎地购买,一定选择好的。现在士使用自己的身体却不是这样,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

过错严重的陷入刑罚,过错轻的蒙受非议羞耻。士以身处世,不如商人使用一钱慎重。”

墨子说:“当代的君子,想实现他的道义,而帮助他修养身心却怨恨。这就象要筑成墙,而别人帮助他却怨恨一样,难道不荒谬。

求《勉学》重要的字词解释,颜之推的那的~~~~~~~~

《勉学》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 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给别人看,只是用他的学问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广利大众,推行实施自己的主张用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利益,涵养德行以求得进身仕途。求学就像种树一样,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

讲解评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养身心推行有利于社会的主张,就好比秋天的果实。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所以就需要及早的教育,不可错失良机。

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不看,便到了荒废的地步。

然而人总有困顿、不得志的时候,在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仍然应该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小时候就求学的人,就好像迎着日出的光芒行走;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仍然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读懂儒家经典,粗略疏通注解经书的文字含义,它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做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理文章来解释呢,那些解经之家对“居”字,有的解释“燕寝”指闲居之处,有的解释“讲堂”指讲习之所,依据又在哪里呢? 在这种问题上获得胜利,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 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用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了。

重要字词 1.以:用来。 2.但:只是。

3.说之: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说:夸说 4.利世:造福社会。

5.进:进仕,做官。 6.玩:赏玩。

5.华:同“花” 花朵。 6.登:同“得” 摘取。

7.实:果实 7.专利:专一而敏锐。 8.《灵光殿赋》:东汉文学家王逸的儿子王延寿所作。

灵光殿,西汉宗室鲁恭王所建。 9.坎壈(lǎn):困顿,坎坷。

10.秉烛:拿着火把照明。烛,火把。

秉,持。 11.所以:用来。

。的。

12.经:儒家经典。 13.注:注解经书的文字。

14.“仲尼居”:《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开头的文字。 15.疏:疏通原文意义并对旧注加以说明和发挥。

16.“燕寝”“讲堂”:那些解经之家对“居”字,有的解释为“燕寝”(闲居之处),有的解释为“讲堂”(讲习之所),各执一端。 17.宁:难道。

18.机要:指书中的精要之处。 19.济:成就,完成。

20.吾无间: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间,间隙,空子,可乘之机。

21.十年一理 理:温习 22.然:然而 23.益:好处,益处 24.为人:做人 25.明练:明白,通晓。 26.光阴:时间 27.学者:求学的人 28.行道:推行主张 29.固:同“故”,所以。

30.必:如果 31.兼美:两全其美 32.学者:求学的人 33.散逸:分散,消失。 34.贤:胜过,甚于。

35.瞑目:闭眼。 中心思想学习目的 修身利行。

学习态度 年幼不失良机,年老不放弃学习。 学习方法 学习要博览书中的精要之处,不要拘泥于细枝末节。

勉学点评 颜之推《勉学》这篇文章,用很高超的话语来感动人,如果把它放在自己的案头,会时时警觉,把读书当作一件大事来做。 这篇文章反复地告诉后学,情感真切,精粗具备,本末兼赅,凡是学习的人,都应该熟读,力求弄通弄懂。

读颜氏家训勉学,可以从中明白学习的诀窍。 求学是为了充实自己,决不可以向别人炫耀为务。

古代的人是这样,现代的人更要如此。 勉学,“勉”即为努力,“学”就是学习,标题的含义就是努力学习,就是本文的中心。

阅读指南 课文题目为“勉学”意为努力学习,“勉”的解释是劝勉。第一段先是指出古今学者的学习目的不同,然后以种树为喻,阐明学习是为了“修身利行”。

第二段论述的是一个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作者以自己背诵《灵光殿赋》为例,提出一个人“固须早教”;如若“失于盛年”,则“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第三段谈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作者认为,学习经文重在“使言行有得”,做到读书、做事两全其美,还要博览机要。

写作技巧 《颜氏家训·勉学》开宗明义:“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赵翼论诗(二)重点句和字词的赏析

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注释

风骚:指作品在文学界的地位及其影响.

简评: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便是出自此诗。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重点字词

道:道义 道德;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必定会陷入孤立。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彼以武力为后盾,我以公理为前驱。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一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口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米栗sù 封疆jiāng 亲戚畔之pàn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亲戚畔之:同叛,背叛域民:限制 委而去之:离开

诫子书重点词语

注释

⑴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⑶行:操守、品德。 ⑷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⑸明志:表达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⑺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韬(tao)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淫,过度 ⑽励精: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⑿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⒀驰:消失、逝去。 ⒁日:时间。 ⒂遂:于是,就。 ⒃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⒄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⒅穷庐:破房子。 ⒆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⒇才:才干 意与日去:意: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愿 行: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 三人行:同行。 意:意与日去:志愿。 宾客意少舒:心情。 志:非澹泊无以明志:志趣。 志虑忠纯:志向。

简论战国养士风

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

孟尝君门客三千,闻名的也就那么几个,还得算上鸡鸣狗盗之辈。你想做一个士,还得看看你想做哪一类的士。

目前还没出现过教人去白吃的学问,所以只说能士。

虽然养士之风首盛于战国,但在之前也是存在的。按我的理解姜子牙也算是个士。而在之后,士人更是绵延不绝,直到独尊儒术后,士人被予以一个更为详细的称号——儒生士大夫。自此,中国两千年来,最为重要的阶层登上历史舞台。

很明显,儒生士大夫并不是被“养”的。但是时代已经产生巨变。儒生士大夫确实是战国之“士”的传承。(非要说不变的话,战国的士应该要等对于儒生士大夫下属的士,韩信有个士叫做蒯通)

儒生士大夫——在朝为官,在乡为绅。

《廉颇蔺相如列传》 重点字词整理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古代刑具,用于腰斩。 3.可予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

“奉”通“捧”,用手托。 5.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缻。

“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缶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

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 (幸亏)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 (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回头) ②顾吾念之 (但是)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 (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趁机)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三、古今异义 ①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与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虑,担心。

今义指 害病;灾祸)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古义指离开。

今义指除掉,减掉,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⑤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

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

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⑧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⑨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

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⑩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 ⑾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古义指盟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妃嫔 今义:美女)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 (怀,怀揣着) ⑤蔺相如前曰 (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 (上,献上) ⑦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⑧ 臣语曰(语,告诉)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⑤ 以绝秦望(绝,用……断绝)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宏大量)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 (曲,理亏之责) i.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h.形容词作动词: ①大王必欲急臣 (急,逼迫) 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5天下所传宝也 6严大国之以修敬也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于”字表被动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被动 ④廉颇,取阳晋,拜为上卿 拜,(被)授予官职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1、何以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③介宾短语后置:1、拜送书于庭 2、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4 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与柱俱碎矣)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③状语后置:1、乃设九宾礼于廷(乃设廷礼于九宾)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

战国时代养士风气的介绍

孟尝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

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担任了齐相,每年的工资就是薛地万户人家的租税。他的门客冯欢曾到薛地为他收债,免除了部分贫苦人的债务,取得了薛地人的拥护和爱戴。

当他受齐王的猜疑而罢免职务后,得以在薛地安身。冯欢去秦国说动秦王,派车马来接孟尝君到秦国为相;回来后又借秦国要聘相为由,说动齐王恢复孟尝君的职务。

当时,齐、秦、楚是三个超级大国,与齐国相邻的宋国是第三世界中的一个弱小国家。宋国虽然国小力弱,国王却特别骄横,惹恼了齐国,齐王就灭掉宋国,然后强迫卫国、邹国和鲁国臣服,这三个弱国只好对齐称臣。

这一来,齐王又骄横起来,扬言早晚有一天要问鼎周都,正号天子,以令天下。孟尝君就劝谏齐王,说是宋国被灭掉就是因为宋王骄横,让齐王以宋为戒。

齐王一听生气了,就又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 孟尝君怕遭齐王杀害,就逃奔魏国,去依附他的朋友魏无忌。

到了魏国,魏王任他为相。他又做媒,把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赵胜。

然后把相位让给魏无忌,回到齐国的薛地,魏王和赵王、魏无忌和赵胜都与他交好。他能与魏王、赵王平起平坐,地位自然提高了。

齐王却害怕了,就派使者迎接他复任国相,孟尝君不去,齐王只好与他建交。从此,孟尝君往来于齐、赵、魏三国之间。

后来,因病而死,得以善终。但他的几个儿子争夺薛地,齐魏联军占领薛地,孟尝君绝后。

平原君 (?~前251)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养门客3000人。在秦军围困邯郸时,魏国惧秦,晋鄙只带兵在边境观望。

平原君欲说服楚国出兵相救,门客无计可施,只有毛遂自荐,说服了楚王,楚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在赵、魏、楚三国军队夹击下,秦军大败而回。

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平庸无能之人,受到秦国进攻时只会求救,国中有贤人而不知用。但他的侄儿继位为赵孝成王,他仍受重用,经历了两代国王。

病死后,其位代代相传,直到赵国被秦灭掉。 信陵君 (?~前243)魏安王之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

公元前257年,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

有食客三千,《汉书·艺文志》兵家有《魏公子》二十一篇,今佚。孟尝君让相位给魏无忌,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是为信陵君。

信陵君也以养士出名。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形势危急,魏国大将晋鄙率领魏国主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

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夫人,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致信信陵君请他发兵救赵。信陵君窃得兵符,杀了晋鄙,夺得兵权,解了邯郸之围。

信陵君怕魏王治他窃符杀将之罪,就在赵国住了10年。秦国得知魏国君臣不和,就派兵攻魏,连败魏军。

就在魏国面临灭亡时,信陵君借了10万赵军,组织了燕、韩、赵、魏、楚五国联军,大败秦军,把秦军赶到了函谷关以西。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找到晋鄙的同党,送上厚礼,让他们散布流言,就说信陵君威名大盛,大家都想让他当王,以此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

又以让魏国人质太子增回国为条件,叫太子增给魏王写信,说秦国要立信陵君为魏王。 就在魏王越来越怀疑信陵君要篡位的时候,秦王又派人给信陵君送去黄金和一封信,信陵君拒收黄金和信的时候,魏王派人来把黄金和信要去了。

魏王打开信一看,信上问魏王何时让位,秦国预先祝福信陵君为魏王。接着秦国又放太子增回魏,太子增再次对魏王提出对信陵君不能信任。

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4年就郁郁而死。六国中唯一能与秦抗衡的政治家死后,秦统一全国就成为必然了。

春申君 (?~前238)春申君名黄歇,因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乃以黄为姓。他为楚相20余年。

“虽名相国,其实王也。”楚国的政事都由他说了算。

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封于吴,号春申君。 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黄歇为他物色了很多美女,就是不生孩子。

别看现在大街小巷都贴有“专治不孕不育症”的小广告,那时没有这样的“能人”,黄歇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来了。 春申君府中有个门客叫李园,是赵国人,他有个妹妹叫李嫣,长得很漂亮。

李园为了飞黄腾达,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又怕生不出孩子来会失宠,就施了个“移花接木”之计。他先请了5天假回赵国,过了10天才带着妹妹回来。

春申君责备他超假,他说齐王派使者到他家求婚,他招待齐使才回来晚了。春申君一听,就要见李嫣。

李园把妹妹盛妆打扮一番送去,春申君见果是美人,就把李嫣留下,当晚侍寝,不久怀孕。李园又教妹妹说服春申君把她献给楚王,生了双胞胎,长子立为太子。

楚王死后,李园设下伏兵,然后才派人通知春申君。春申君一进宫门,即被杀死,然后灭族。

从此,李园把持了楚国国政,楚国一天天衰落下去,被秦国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