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聊斋志异婴宁的资料
小话婴宁
山东王生名子服,早年丧父成支柱。二七已有秀才贵,母怜娇贵锁中堂。本结萧家姻缘定,谁想萧女早登仙。上元节上遇仙娥,唇红腰细美秋娘。遗花拾花春心动,相思随云追戏梦。情缘又转思而疾,只盼重见捻花人。寄望兄弟数日过,花枯信渺难煎熬。
负气自行寻佳人,遥遥谷底承春意。楼舍修雅桃花漫,娇声长呼僵心甜。直心秀才直肠话,媪惊半晌认内戚。婴宁嫣然风忘过,痴儿目灼心又绽。示情鲜卉自古传,终恨丽姝无心计。爽赖真心感仙灵,人鬼情结又登场。
俏婴宁,出秦氏。婆家始疑花零飘,忍俊不禁狂笑媚。新婚小月一笑千愁解。无心嬉戏母嗔责,谁料春颜再无笑。
生涕零,女哽咽。有言狐生鬼母养,十年养育不相忘。异胎怜心两母求合葬。夜梦生母重登墓,逾年生子笑途长。
2.聊斋志异中 婴宁 描写手法
1.一个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的女性形象无时不笑的憨态可掬的少女转变成一位既庄重又勤劳,既知礼又孝敬、既智慧又练达的少妇形象。
2.一个人类永恒困境的象征婴宁性格的转变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必由之路,是个体与社会的必然冲突,使每个人生的悲剧,整个人类的悲剧。3.一个“撄而后成”人生哲理的通俗演绎 四、艺术赏析 整体构思的独特巧妙; 一是关于婴宁的出生,她人狐的双重身份,是的她性格的转变合情合理。
二是鬼母这一形象的设计,从全部故事情节来看,鬼母诗剧情的导演者,从主体的表达来看,她又是作者的代言人。巧妙的构思,使得整部小说含蓄多藏。
人物性格的鲜明生动; 抓住人物个性的主要特征,多角度进行描写渲染,是婴宁形象鲜明生动的主要原因。婴宁的个性特点就是无时无地无忧无虑的笑。
鲜花描写的浓郁象征意味。 花是自然的,写花就是写婴宁的天然自在;花是纯洁的,写花就是写婴宁的纯真童贞;花是沁人心脾的,写花就是写婴宁的优美动人的心灵 《婴宁》是《聊斋》中的一颗明珠。
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
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杨花糁径”。她真有点像得山水灵秀之气的精灵。
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然而,出人意外的是这个可爱的婴宁,却干下了一件令人发指的“缺德事”。
仿佛《红楼梦》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般,将一位羡慕她美艳的邻人诱骗置之于死地。现代许多评论者因此说,这是蒲松龄一大败笔,破坏了婴宁的美(见黄秋耘《读婴宁》)。
其实未必如此。 婴宁是蒲松龄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人物。
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评《聊斋》语),是当时生活的反映。生活中的活人,艺术反映中真实的艺术典型,即使在现代,也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红楼梦》脂评说得好:“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
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
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
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造人物。他的杰出才能正表现在婴宁的复杂性上。
婴宁形象的复杂性正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不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婴宁除了这件“缺德事”外,更有一次值得注意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
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但她其实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只把生活看成是欢乐,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
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
直告恐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
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
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蒲松龄说:“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婴宁是位岁月雕成的“笑面人”。
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
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
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
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
3.有关《聊斋志异》的好词好句好段
宜勤勿懒,宜急勿缓;迟之一日,悔之已晚!《聊斋志异·王成》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聊斋志异·阿宝》官宰悠悠,竖人毛发,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床上半尺许哉?《聊斋志异·红玉》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异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聊斋志异·连城》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沉浮者耶!《聊斋志异·商三官》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朗少也!《聊斋志异·田七郎》香草沉罗,血满胸臆;东山配砄,泪渍泥沙.《聊斋志异·公孙九娘》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聊斋志异·辛十四娘》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者也.《聊斋志异·胡四娘》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与破甑,何其鄙哉!《聊斋志异·小翠》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哉!《聊斋志异·梦狼》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报,独何人哉!《聊斋志异·小梅》大凡秀才作事,可以共胜,而不可以共败:胜则人人贪天功,一败则纷然瓦解,不能成聚.《聊斋志异·张鸿渐》。
4.聊斋志异婴宁的赏析 结合人物生平、性格和事例来写赏析
一 婴宁的笑 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
文中用“笑”来刻画其天真烂漫共26处。出游时“笑容可掬”,见有人挑逗她时是“笑语自去”在园内是“含笑捻花”,见客人时是“笑不可揭”,下树时是“且下且笑”,行婚礼时是“笑极”。
再看与王子服见面一节[2]: 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
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媪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
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
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
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生曰:“小于甥一岁。”
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又问:“甥妇阿谁?”答曰:“无之。”
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
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
至门外,笑声始纵。 这样的举止言行,是超越我们常人正常的行为表达方式的。
也许,在许多人的眼中,婴宁的笑已被归入了傻大姐的行为表现当中。那么,婴宁到底傻不傻呢?实际上婴宁不傻。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婴宁一露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她看到王子服对自己一个劲地盯着看,笑吟吟地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大大方方地把花丢到地上,跟丫鬟有说有笑的走了。婴宁说的“贼”不是“小偷”,是淄川方言,淄川人叫心爱的小男孩是“小狼贼”。
婴宁似乎无意的丢花,其实是丢的是爱情信物。 婴宁再露面,执杏花一朵,她爬到树上摘花,看到王子服,哈哈大笑,差点儿从树下掉下来。
王子服拿出珍藏的花给婴宁看,婴宁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说,他保存花是为“相爱不忘”,婴宁说:这好办啊,等你走的时候,让老奴把园中花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说: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并进一步表白,这种爱不是亲戚间的爱,而是夫妻间的爱。
婴宁问:“有以异乎?”夫妻之爱和亲戚之爱有什么区别呀?王子服回答:“夜共枕席耳。”婴宁低头寻思许久,回答:“我不惯与生人睡。”
婴宁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表面看,她憨极了,简直是个傻大姐,实际上她假装不懂王子服的爱情表白,是为了让他把爱情表达得更热烈,更赤诚。她说折一巨捆负送之,就是让王子服进一步把爱捻花之人的话说出来,婴宁还把“大哥欲我共寝”这句话,当着王子服的面说给母亲听,吓得王子服魂飞天外。
其实,她说“大哥欲我共寝”的话时,丫鬟出去了,而她母亲是个聋子!听到这个话而且着急得不得了的,只不过是王子服。婴宁是在跟王子服进行妙趣横生的爱情逗乐,让王子服把爱情表白得更炽热一点。
所以我们说,在婴宁极其憨直的外表下,实际掩藏的是一颗及其聪慧的心。 那么,婴宁为什么如此爱笑呢?这就要从婴宁生活的内外环境说起了。
这里所说的外环境,指的是婴宁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婴宁从小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之中。
那里山峦起伏却寂无人行。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如婴宁般美丽;洁净的空气,朴素的摆设如婴宁般无邪。
由于这是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没有礼教的熏染,也没有世俗风气的浸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女,不懂人情事故,只有自然与清纯。
这时的婴宁是自由的,她那爱美爱笑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伸长。再看她的内环境。
也就是作为自身主体的内在条件。在那个受封建礼教的枷锁牢牢束缚的时代,现实世界中的少女永远也无法像狐女那样去寻找自己的爱恋者。
假如婴宁,作为一个闺中少女,逢人就笑,在户外“哧哧笑不已”,在树上“狂笑欲坠”,笑得“不能自止”,笑得“不可仰视”,甚至笑掉了自己的婚礼,这种行为岂能为世人所容? 二 笑——人性美的体现 婴宁的笑,简直可以和《红楼梦》中的黛玉的哭共同成为我国小说史上无独有偶的绝调,她无拘无束的笑,无法无天的笑,笑的那样天籁,那样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甚至于不会笑的条条框框都打破。那时代的女人只能“向市儿井下,听人笑语”只能笑不露齿,笑不出声,否则就是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
婴宁如此率直,天真,浪漫的个性不是人性最美的真实写照么? 婴宁的笑,打破了一切封建礼教的苑囿,她的美赢得了王子服的爱情,赢得了身边众多女子的的友情,她的笑赢得了王母的疼爱,这种笑,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她宛如山涧的清泉,丛林的清风,纯净得让人忘记生在尘世。这种美,又岂是我们这个到处充满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社会所得企及?所以说,婴宁的笑实际上就是作者内心所深切渴望的,人性中至真至纯至善的美。
在《婴宁》浪漫故事的背后,有一个现实主义的背景。作者丛来也没有忘记现实,婴宁最终被王子服带入了现实社会,并且始不复笑,笑是人的本性,天赋性情,竟为世俗所禁锢,这无异于失去了精神与灵魂。
这种不笑看似一种成熟,其实是人性之花的凋谢。
5.聊斋志异好句摘抄做赏析50字以内就行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飞升:上天,修道成仙。这两句大意是:一个人修道成仙,他家的鸡犬都跟着他成了仙。这是一个道家编造的故事。《神仙传·刘安》记载:汉淮南王刘安好道,修炼成仙,剩下的丹药撒在庭院里,鸡狗吃了也一同升入仙界。后用以比喻一个人有了权势,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沾光得势,也说“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一夫得道,九族升天”,或“一人高升,众人得济”,皆与此义同。只是“一人高升,众人得济”属于褒义,其它皆为贬义,多用来讥讽、嘲笑、谩骂那些作风不正的掌权者用人唯亲。
6.聊斋志异之婴宁
王子服,莒县罗店人。父亲很早就死去。他非常聪明,十四岁考取秀才,入泮宫读书。母亲最钟爱他,平常不让他到郊野游玩。聘定萧氏为妻,还没嫁过来就死去,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恰逢正月十五上元节,舅舅的儿子吴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刚刚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来,把吴生叫走了。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着兴致一个人到处游玩。有个女郎带着婢女,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绝美,笑容可掬。王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女郎,竟然忘记了顾忌。女郎走过去几步,看着婢女笑着说:“这个年青人目光灼灼像贼!”把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离开了。王生拾起花来神情惆怅,像是神魂都丢掉了,于是怏怏地回家。到了家里,把拾来的花藏到枕头底下,倒头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母亲为他担忧,请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灾祛邪,病情反而加剧。身体很快消瘦下去。医师来诊视,让他吃药发散体内的邪火,王生更恍恍忽忽,像是被什么逮住了。母亲细细地问王生得病的来由,他默默地不作回答。恰好吴生来,王母嘱咐他细细盘问王生。吴生到王生榻前,王生见到他就流下泪来。吴生靠近床榻劝解安慰王生,渐渐开始细问。王生把实情全说出来,而且求吴生代为谋划。吴生笑着说:“你的心意也太痴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以实现?我将代你访求她。在郊野徒步行走一定不是显贵家族。假如她尚未许配人家,事情就一定成功;不然的话,拼着拿出众多的财物,估计一定会答应。只要你病愈,成事包在我身上。”王生听了这番话,不觉开颜而笑。吴生出去告诉王母,寻找那女子居住的地方,但探访穷尽,一点踪迹也没有。王母十分忧虑,拿不出什么主意。但是自吴生离开后,王生的愁容顿开,吃饭也略有长进。几天之后,吴生又来了。王生问谋划的事办得如何,吴生欺骗王生说:“已经找到了。我以为是什么人,原来是我姑姑的女儿,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在等人聘定。虽然是家中亲戚婚姻有些隔碍,但以实情告诉他们,一定会成功。”王生高兴的神色充满眉宇间,问吴生说:“住在什么地方?”吴生哄骗说:“住在西南山中,距这里大约三十余里。”王生又再三再四嘱托吴生,吴生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下来。
7.【聊斋志异中的婴宁给你带来什么感想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 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这些虽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中,真实地从侧面写出他对婴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为了找到他的一见钟情的“梦中情人”,王子服不顾千山万水,只身前往山中寻找心上人.当他在园亭中发现婴宁时“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这样充分写出了王子服对婴宁的一片痴情. 这样通过以虚写实,虚实相衬,既间接地写出婴宁的美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婴宁”. 其次,王子服和婴宁“痴憨”相衬,以痴衬憨,颇具喜剧色彩.王子服在婴宁家呆了一个晚上,因无法向婴宁倾诉爱慕之情,急的象热窝上的蚂蚁,此时天赐良机,婴宁从树上落下来.王子服先是“扶之,阴捘其腕”,婴宁毫无反应; 乃出袖中花示之,婴宁接之,不以为然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只好含蓄的说:“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想“以示相爱不忘”,然而,婴宁却要“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无奈之中,只好开门见山的表白:“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但婴宁仍不会意,“葭莩之情,爱何待言”.最后,王子服不顾什么礼节明白告诉他此乃“夫妻之爱”、“夜共枕席耳”,婴宁仍无所悟: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后竟告诉母亲“大哥欲我共寝.”生大窘,急目瞪之.王曰:“此背人语”、“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在如此憨呆的婴宁面前痴情的王子服无计可施.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大多都在塑造婴宁的性格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如作品通过“老媪”的对婴宁的介绍“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这就通过老媪之口,从侧面精妙地点出婴宁的性格特征. 最后,作品多次描写优美的环境,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来衬托婴宁活泼灵秀、纯真烂漫、孩子般无邪的内心世界.王子服因不得吴生消息,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但望南山行去,但见山中之美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用“丝柳、桃杏、修竹、野鸟”修雅茅屋,描写出一个与世隔绝、幽深寂静、纯洁优美的世界,衬托出婴宁纯真烂漫、不拘礼节的性格;作者又借王子服之眼,来描写婴宁家的鸟语花香的温馨的环境:“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这就用婴宁爱花、爱草的性格特征,暗示婴宁纯真烂漫的性格;最后还再次描写了舍后有小园的环境“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 这样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不断渲染整个优美的环境,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的性格. 二、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 这种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
8.聊斋志异摘抄100字
《绿衣女》一篇差不多100字。
于生名璟,字小宋,益都人。读书醴泉寺。夜方披诵[1],忽一女子在窗 外赞曰:“于相公勤读哉!”因念:深山何处得女子?方疑思间,女已推扉 笑人,曰:“勤读哉:”于惊起,视之,绿衣长裙,婉妙无比。于知非人,固诘里居。女曰:“君视妾当非能咋噬者[2],何劳穷问?”于心好之,遂与 寝处。罗襦既解,腰细殆不盈掬。更筹方尽[3],翩然遂去。由此无夕不至。 一夕共酌,谈吐间妙解音律[4]。于曰:“卿声娇细,倘度一曲[5],必 能消魂[6]。”女笑曰:“不敢度曲,恐消君魂耳。”于固请之。曰:“妾非 吝惜,恐他人所闻。君必欲之,请便献丑;但只微声示意可耳。”遂以莲钩 轻点足床[7],歌云:“树上乌臼鸟[8],赚奴中夜散。不怨绣鞋湿,只恐郎 无伴。”声细如蝇[9],裁可辨认。而静听之,宛转滑烈,动耳摇心。歌已, 启门窥曰:“防窗外有人[10]。”绕屋周视,乃人。生曰:“卿何疑惧之深?” 笑曰:“谚云:‘偷生鬼子常畏人。’妾之谓矣。”既而就寝,惕然不喜[11], 曰:“生乎之分[12],殆止此乎?”于急问之,女曰:“妾心动,妾禄尽 矣[13]。”于慰之曰:“心动眼瞤[14],差是常也,何遽此云?”女稍怿[15], 复相绸缪。更漏既歇,披衣下榻。方将启关,徘徊复返,曰:“不知何故, 惿 心怯[16]。乞送我出门。”于果起,送诸门外。女曰:“君伫望我;我 逾垣去,君方归。”子曰:“诺。”视女转过房廊,寂不复见。方欲归寝, 闻女号救甚急。于奔往,四顾无迹,声在檐间[17]。举首细视,则一蛛大如 弹,搏捉一物,哀鸣声嘶。于破网挑下,去其缚缠,则一绿蜂,奄然将毙矣。 捉归室中,置案头。停苏移时,始能行步。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频展双翼,己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