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符号的由来100字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一开始简写为m,再因快速书写而简化为“”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代数学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像拉丁字母“X”,可能引起混淆而加以反对,并赞成用“·”号(事实上点乘在某些情况下亦易与小数点相混淆)。后来他还提出用“∩“表示相乘。这个符号在现代已应用到集合论中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的旋转变形,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是由拉丁字线“r”的变形,“ ̄”是括线。
2.数学符号的由来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是由拉丁字线“r”变,“——”是括线。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
3.几种数学符号的意义及其来历
在符号“十”上去掉一竖成“一”号,表示减少的意思。
这个符号的最早使用人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2113德受。 “又”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来首创,将符号十”号倾5261针过来,表示几个相同加数连续相加。
“+”号是18世纪瑞士数学家哈纳制定,他是根据古代阿拉伯符号“—”现今分数线与比号4102“:”合并而成,表示分解的意思,用一条直线把两个圈点分开。 二、“=”和“O”的来历 ,.=”号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雷考特最早使用,他有句名言:“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两条平行而相等的1653直线更相同了”。
在他的名著(智慧磨刀石》首先使用了“=”这个表示相等的并号。 中国古代,距今七百多年的南专宋时期,在四川安乐县出了一个杰出的数学家,名叫秦九韶,史书记载.他便是为零规定了单独的数学符号“O”的第一个中国人。
三、“()”和属,'[〕”的来历 小括号“()”是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的。 中括号“【」”是17世纪首先出现在英国的瓦士的著作中。
4.数学运算符号的来历是什么
数学运算符号一般常用的是:”+”、””、”*”、”÷”、“=”、“()”、“[]”、“{}”等。
最早出现的数学符号是加号和减号。5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横线上加了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反之,在加号上去掉一竖,就表示减少的意思。
当然,这两个符号被大家正式公认,则要从荷兰数学家褐伊克1514年正式应用这个符号开始。乘号和除号出现的就晚一些了。
乘号是300多年前英国数学家奥曲特最早提出使用的。而除号是由瑞士数学家拉哈创造的。
在200多年以前,他写了一本数学论著里最先提到了除号——“用一根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分成几份的意思。”等号的由来。
在没有发明等号前,人们运算都要用很复杂的文字进行说明才行。在1557年的时候,英国人列可尔德认为:两条平行线是最最相像的两件东西了,可以用这两条平行线来表示相等的意思。
过了大约100年的时间,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才提出倡议把 “=”作为等号,表示”等于”的意思。之后,大约在400多年以前,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学运算中,又首次出现了()、[]、和{}。
希望能帮到你~。
5.数学符号历史来历
读书文摘题目:数学符号的来历作者:书报刊名:《海峡都市报》2005年7月4日C8版,转引自《上海老年报》 “+”(加)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迈所创造的,在横线上加一竖,是表示增加的意思。
“”(减)号也是魏德迈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竖,是表示减少的意思。“*”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它的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种方法,因此把加号斜过来写。
“÷”号的含意是分解的意思,所以用—道横线把二个圆点分开,它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等)号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的,他认为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所以他采用这个符号表示两数相等。
“·”(乘)号和“:”(比或除)号是在17世纪末由发明微积分的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创造并引入数学运算的。
6.数学符号的来历是什么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
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
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
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
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是由拉丁字线“r”变,“——”是括线。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 任意号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
7.数学符号的由来100字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
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一开始简写为m,再因快速书写而简化为“”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代数学通用两种。
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像拉丁字母“X”,可能引起混淆而加以反对,并赞成用“·”号(事实上点乘在某些情况下亦易与小数点相混淆)。
后来他还提出用“∩“表示相乘。这个符号在现代已应用到集合论中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的旋转变形,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
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
“√”是由拉丁字线“r”的变形,“ ̄”是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