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事迹简介简短


1.谭嗣同的事迹概括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复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扩展资料:个人成就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制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百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

轶事典故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度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谭嗣同。

2.谭嗣同的事迹概括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就这样地去了,而梁启超却继续主持变法。当我们现在看到那时的风云,该怎样评价谭和梁的行径呢?谭的话是否有矛盾呢?

和谭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梁贪生怕死;和梁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谭木讷不化。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变法需要谭嗣同这样舍己为公,用自己的鲜血来换取民心的;也需要有梁启超这样的人,以保存实力,东山再起的。如果没有谭嗣同,变法行动必将像他所说的那样因为无流血者,国之所以不昌也。变法失败时,就是需要这样一位有号召力的人的死,来唤起人们对变法需求和信任。没有谭,那么梁启超就是上天入地,也无力阻止变法的早早草草地收场。要进步就是需要有所牺牲,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但是,谭的另一句话说得更有道理: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梁启超就是此“行者”。要使变法再次成功,就必须要保存实力。因此,梁启超无可厚非地作为“保留品种”留了下来。虽说梁最后还是没有力挽狂澜,再次发动变法,但是,谭嗣同的眼光是相当有远见的。全像他那样就义了,当然不可能“图将来”。但是,他选择了自己留了下来以酬民心,梁启超去继续他们的事业。这,都显出了他舍己为公的精神。

在知道了梁和谭的事迹后,我们的同学不是笑谭“愚鲁”就是骂梁“怕死”,但是,宏观上来看,变法有谭嗣同,又不能缺梁启超。历史也就是这样,既要歌功“舍己为公”的壮烈,又要发扬“东山再起”的魄力。但是,两者不可兼得而不可缺一,不是吗?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但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3.谭嗣同舍身求法的事例简短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字复生。

在谭年轻时,他的家乡流传一种传染病,得这种病的人几乎全部死去。谭嗣同不幸也被传染。

他病了很长时间,家人都以为他要死了,但最终他奇迹般地痊愈了。谭嗣同康复后,就以复生为字。

不过成年后的谭身体状况每日愈下,自感大不如前。他之所以力推变法,可能也是感到人生无常,能在有生之年为改变国家羸弱困境而奔走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最终,谭嗣同决心为变法不惜一死,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有之,请自嗣同始!”而后慷慨就义,虽悲壮且震撼世人。

4.谭嗣同的简短生平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长沙浏阳人,出身世家,父亲:清末湖北巡抚谭继洵,母亲:徐五缘。

与陈三立、谭延闿并称“湖湘三公子”。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

其父为湖北巡抚谭继洵,5岁读书,15岁学诗,20岁学文。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中国国学有较深造诣。

同时其又致力自然科学之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谭嗣同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

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1896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1898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谭嗣同前往法华寺争取袁世凯支援,杀荣禄、囚慈禧,不料袁世凯向荣禄告密。

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仅供参考。

5.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tán sì tóng),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 出生日期:1865年3月10日 牺牲日期:1898年9月28日 电视剧谭嗣同形象(20张) 民族:汉族 祖籍:湖南浏阳 故居:湖南省浏阳市大夫第 出生: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 父亲:清末湖北巡抚谭继洵 母亲:徐五缘 其他: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

北京半截胡同41号的浏阳会馆(莽苍苍斋)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 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代表著作《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相片及故居(20张)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谭嗣同临刑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一首绝命诗。

据说此诗被梁启超“篡改”过,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证据不足,难以采信。 谭嗣同夫人李闰在他就义后取“忍死须臾待杜根”之意自号“臾生”,做悼亡诗: 盱衡禹贡尽荆榛,国难家仇鬼哭新。

饮恨长号哀贱妾,高歌短叹谱忠臣。 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

惨澹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 谭嗣同故居有湘人余德泉撰写的对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正是化用了这首《狱中题壁》的诗意。

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的“去留”可以作死生讲,嵇康的《琴赋》有“委天命兮任去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曷不委心任去留”,无论生还是死自己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有人认为“去留”不是“去”和“留”两个对比的意思,而是要留下什么。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

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

(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见杨廷福《谭嗣同年谱》,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生平 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

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

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

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谭嗣同致刘淞芙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妥协退让, 谭嗣同就义 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

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碧血丹心 1897年夏秋间,写成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他认为物质性的“以太”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世界万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而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好恶攻取”、“异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现规定为“仁”,而“仁”的内容是“通”,“通之象为平等”,“仁――通――平等”是万物的发展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他在这部著作中,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指出,封建纲常礼义完全是那些独夫民贼用作统治的工具,特别是君臣一伦, 梁启超谭嗣同 更是“黑暗否塞、无复人理”。

因此,对于那些昏暴的专制君主,不仅可以不为其尽忠死节,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

6.谭嗣同的个人简介和名言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男,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长沙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人物。在北京北半截胡同41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据史学家黄彰健考证,后两句应为“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我自……”两句是由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改(中学语文课本为“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及“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7.谭嗣同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谭嗣同(1865年一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

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博学多才,善作文章,好仁侠,长于剑术,维新派的著名人物。 1897年夏秋间,谭嗣同写成《仁学》,是一部重要著作,也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谭嗣同认为物质性的“以太”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并且把“以太”的精神表现规定为”仁”,提出了“仁一通一平等”是万物的发展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同时,在这部著作中,谭嗣同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

在维新变法过程中,为了加强变法理论的宣传,谭嗣同还创办了《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由他任主笔。由于对湖南新政的尽心尽职,世人称之为“新政人才”。

变法失败后,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但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仪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898年9月28日,他与其他五位志士英勇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临刑时,谭嗣同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救国的英雄气概。

谭嗣同墓位于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后人将其著作辑有《谭嗣同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