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夫人的传说简单概括一下怎么概括
很久以前,温岭城外有一姓石的寡妇,丈夫早死,与一三岁女儿相依为命。虽然穷,但她还是常接济比她更穷苦的乡亲,大家都尊称她为石夫人。 一次,她带女儿赶集卖布,孩子看到桔子很想吃,可
她口袋里只有一个铜钱。卖桔的是一位青年,见孩子叫得可怜,就送了她几个,说:“自家种的,就拿几个去吧。”石夫人不好意思地打量他一下,还很面熟。原来一次,她在集上卖不了布,正为无钱籴米,也就是这位青年送了她十几斤米,说:“大嫂,这点米拿去给孩子煮粥吧。”说完就匆匆走了。石夫人心里好感激,散集时,就将丈把布送给他,说:“大叔,这点布就给你遮风避雨吧。”这青年很感激地说:“我是黄岩澄江焦坑人,叫石陀人,大嫂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此后,他们也常在集上碰面,也谈些家常事,不想却招来风言风语。当地的族长见石夫人年轻美貌,起了不良之心。他让管家去劝说石夫人做他的小妾,石夫人断然拒绝。石夫人知道族长心狠手辣,不会甘休,这一夜她哭得很伤心。果然,过了几天,族长再次派管家来说:“你从也得从,不从也得从,择定的日子就在后天。”当天夜里,石夫人抱着孩子哭得死去活来,想一死了之,可又放不下女儿。她最后想到了石陀人的话,便收集行装去澄江找石陀人。这一夜,伸手不见五指,石夫人刚翻上藤岭,就见下面一片火把,她知是族长派人来追了。她抱着女儿跑呀跑,到横湖桥时,还是被追上了。管家先是假惺惺地劝说一番,石夫人坚决地说:“我不贪财,不羡势,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管家恼羞成怒,喝令手下将石夫人捆起来。石夫人趁他们拿绳之际,一脚踢开灯笼,就往横湖山顶跑,在山顶的悬崖边。她想:“我死也不能进这火坑。”于是一头往山崖撞去,只听得“轰”的一声,山顶冒出一片白烟,等白烟散去,只见山顶上立着一块石岩,看上去真是石夫人。石夫人撞岩化为石峰的消息传到澄江,石陀人十分悲伤。他日夜痴痴地站在澄江边,眺望温岭的夫人峰。望呀望,不知过了多少岁月,石陀人也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山峰。直到现在,黄岩澄江边的石陀人峰和温岭的石夫人峰,还是深情地相望。有现代肖草《夫人峰》诗词:“天高气爽,寝梦银河上。奔月嫦娥翩跹舞,把酒吴刚痴赏。籍霞粉黛添妆,慕情疾步思郎。一唱夫峰矗立,万秋不变流芳”,歌颂了他们千古不变的爱情绝唱。
更有趣的是,在夫人峰山脚周边的下岙严、瓦林、下河、后应等村的村民中,世代相传的却是另一个版本的传说:玉环有一姓石的寡妇,与黄岩澄江石陀人相遇相识而生情,决心抛下年幼的女儿,私嫁石陀人。于是雇了人力,在那天晚上,趁着黑夜,带了十担十杠嫁妆,直奔黄岩而去。尽管母亲百般阻拦,女儿还是一路跟来。刚到温岭的五龙山上,忽闻鸡鸣,石夫人以为天快亮了,如果女儿继续哭哭啼啼的跟着,是难以赶到黄岩了却心愿的。于是恶从胆边生,狠命地扭断亲生女儿的头颈,将头颅抛向身后的山上。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旋即下起倾盆大雨。原来是“天雷佛”要来惩罚石夫人了。石夫人无处可躲,随手将村民喂猪用的猪槽套在头上,想躲过此劫,结果还是被(天雷佛)劈死,僵立在五龙山上,渐渐化为石头。没了头的女儿也便矗立在其身后,见证着母亲的罪孽。黄岩的石陀人因为日夜站在澄江边,翘首期盼石夫人的到来,最后也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山峰。。经当地长者指点,笔者将镜头拉近,在石夫人身后的山顶上,果然可见一酷似小孩人头的岩石。远远望去,对面的岩石排列整齐,犹如十担十杠嫁妆,停歇在后应村的半山腰上。
2.三潭印月的传说 简短
三潭印月园地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积而成,周围环形堤埂筑于万历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连以曲桥,东西系以柳堤。面积7公顷,俯视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水上园林而著称。洲上有“开网”、“亭亭”、“迎翠”、“闲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楼、台,石桥曲折有致,漏窗空灵深远,花木扶疏,倒影迷离,置身其间,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之趣。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杭州西湖泛舟,您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美境。是西湖上的三潭印月,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中秋月夜,在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纸中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影在湖中。等到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 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画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让人流连往返。
三潭印月,花木扶疏,步移景异。以其地处湖中,是领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绝妙处,更是观赏苏轼诗中所说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晴光”与“雨色”的最佳处。
湖中三座石塔最初为宋代苏轼所建,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不使湖泥再度淤积,在堤外湖水深处立了三座瓶形。 三潭印月园地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积而成,周围环形堤埂筑于万历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连以曲桥,东西系以柳堤。面积7公顷,俯视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水上园林而著称。洲上有“开网”、“亭亭”、“迎翠”、“闲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楼、台,石桥曲折有致,漏窗空灵深远,花木扶疏,倒影迷离,置身其间,有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之趣。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杭州西湖泛舟,您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美境。是西湖上的三潭印月,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中秋月夜,在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纸中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影在湖中。等到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 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画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让人流连往返。
三潭印月,花木扶疏,步移景异。以其地处湖中,是领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绝妙处,更是观赏苏轼诗中所说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晴光”与“雨色”的最佳处。
湖中三座石塔最初为宋代苏轼所建,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不使湖泥再度淤积,在堤外湖水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名之为“三潭”。
在三潭印月南堤之上,临湖而立。
据说三潭印月在中秋之夜可看到三十三个月亮,每个石塔有五个洞,总共可印出三十个,还有天上一个,倒影一个,据说最后一个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3.雨花石的传说
人们喜爱六合县灵岩山、仪征县青龙山、南京市雨花台和江浦县等地出土的璀琛斑斓、五光十色的雨花石, 这些地区产的雨花石为什么这样玲珑剔透、图像万千、光彩照人?这里面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呢。
相传北海蛟龙所生灵龙、青龙、黄龙三子心地善良,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干旱和涝渍。有一年春上,正当农 夫开犁播种之时,天空干得露水无一粒,大地旱得开裂。
农夫们心如火烧,他们扶老携幼,祈求东海龙王使法 行雨,东海龙王敖广不但要村村猪头三牲祭奠,而且还要九十九对童男、童女进贡。农夫们宁干死旱死,也不 忍心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活活地抛进大海、葬身龙口!灵龙、青龙、黄龙兄弟三个得知敖广不行雨、敲榨农夫的情 况时义愤填膺,三兄弟一合计,决定去使法行雨,解救万千农夫涂炭之苦。
正当这兄弟三个劈波斩浪、行经东 海时,碰上了巡海的敖广三太子小白龙,这家伙满身金光灿烂、玉质照人,平时养尊处优,骄横得不可一世, 他见了这三兄弟行色匆忙,便手横三股叉,不屑一顾地喝问道:“畜牲,匆匆何往?”青龙、黄龙一听气得就要 发作,灵龙却把身腰一弓,彬彬有礼地答道:“某等不才,特赶去行雨,拯救黎民……”小白龙听了心想:啊 唷,老子不干的事你等却要抢着去干呀,这不是存心要夺老子到嘴的肥肉吗?!他越想越气,口里骂了一声“狗 撵耗子多事”,就手举钢叉,向灵龙的天灵盖刺去,灵龙头一偏,小白龙刺了一个空,忽啸一声,反转过身来 又猛刺灵龙的头部,灵龙上前伸手一把托住小白龙手中的钢叉,再次好言规劝道:“三太子不可造次,吾等应 以民为本!”小白龙半个字也不听,闪手给灵龙当胸一叉柄,疼得灵龙呲牙咧齿、眼睛冒火星,剽悍的灵龙忍无 可忍,嘴一张,像黄蟮吃蛐蟮一样,把条小白龙一口吞到肚里头去了。尔后,这兄弟三个赶去行雨了…。
敖广闻恶噩后,肺都要气炸了,但又不敢擅自去找这兄弟三个算帐,径自上了南天门,跪拜在玉皇大帝面前 告御状了。玉帝一听灵龙吞掉了小白龙,惊恐万状。
他听了敖广的一面之词,连忙派托塔李天王等天兵天将去 捉来了正在行雨的这三兄弟。玉帝一见灵龙这三兄弟就火冒三丈,一把抓住他们三个便往下界砸去,灵龙落到 了六合城东南、青龙落到了仪征县西南、黄龙落到了江宁县。
青龙在江北,黄龙在江南,他俩经常把头伸到长江里去喝水。这年小秦王赶山填海来到了青龙的鼻子前,看 到两条龙在喝水时直往江心里长,心想:乖乖,老是这样长,将来两条龙长碰头了,不是要阻断长江、挡住潮 汐了吗?这还了得!想到这里,小秦王拔出宝剑,对青龙的鼻孔子里一剑插下去,顿时鲜血喷涌……(以后化成 了清泉,至今还在流淌不息。)
小白龙在灵龙的肠胃里,经过灵龙心血、胃液的滋润,再加上经过多少年日晒夜露、风雕雨刻,受日月之精 华,收万物之精灵,小白龙的鳞、血、筋、骨、肉、肝、胆、肠等都相继变化成了形状各异、璀灿斑斓、图像 万千、引人入胜的雨花石。当小秦玉的宝剑插进青龙的鼻孔时,震惊了长卧的灵龙,灵龙急着赶去相救,说起 身就起身,猛地一挣,谁知灵龙肚里堆积如山的雨花石绵亘、沉重,这一挣呀,把灵龙的肚皮子挣破了,雨花 石像高山飞瀑一样,哗哗朝下直淌。
灵龙由于救青龙心切,只顾腾云驾雾飞身而去。他从六合城东南起飞,途 经六合的长山、红山、方山、奶山、白马山直至仪征的青龙所在地,到了青龙头部时,看到小秦王插在那里的 宝剑银光闪闪、寒气逼人,不得贴近,急得灵龙团团转、打圈圈,他打一圈的范围要经过黄龙山、雨花台、江 浦、六合,再旋至青龙伏地。
这样,他接连急转了七八圈,肚里飞洒下的雨花石像暴雨点一样,纷纷扬扬,挥 挥洒洒,然而,它落下的像雨又不是雨,赤橙黄绿青蓝紫,真是红红绿绿,如花似玉……最后,灵龙无奈,又 回到了原来俯伏的老地方盘踞下,年深日久,形成了六合的灵岩山;当年灵龙救青龙时途经数百里范围内所洒 下的雨点、花卉,就是历来人们取之不尽的雨花石。 那还是南朝梁代的时候。
有一个和尚,法号云光,他自幼出家,虔心礼佛,立志要劝 世人向善,解救百姓劫难,就四处云游,讲解佛旨。当时佛教传进中国不久,信众还不多 ,云光每到一处开讲佛法时,听众都寥寥无几,云光开始有点泄气了。
有一天傍晚,云光 正坐在路边叹息时,突然面前出现了一个老太婆,她送给云光一双麻鞋,叫他穿着去四处 传法,鞋在哪里烂掉,就可以在那里安顿下来时常开讲佛经。老太太说完话就突然不见了 ,云光明白这一定是菩萨在指示他要四处传法,不辞辛苦。
云光不知走了多少地方,脚上的麻鞋总穿不烂。一天,他来到南京城的一座石岗子上 ,麻鞋突然断烂了。
他就在石岗上停下来,广结善缘,开讲佛经。开始听的人还不太多, 讲了一段时间后,信众就越来越多了。
有一天,他宣讲佛经的时候,讲得非常好,一时感 动了天神,天空中飘飘扬扬下起了五颜六色的雨。这些雨滴一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颗颗 晶莹圆润的小石子。
由于这些小石子是天上落下的雨滴所化,所以人们称之为”雨花石”, 而把云光讲经的石岗子称作”雨花台”。 南京雨花石盛。
4.简短的神话故事
女娲补天:共工撞翻不周山,洞开天门的事被女娲测算到后便从九重天下凡来制止来自天门的洪水.女娲四处收集五色石,再以五色石炼制成补天石.用补天石将天门补上.
夸父逐日: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
这样够简短??
5.端砚历史故事(简短点)
米芾得砚的故事 米芾爱砚几达狂颠地步。
他做书学博士的时候,有一天,宋神宗与蔡京在艮岳这个地方谈论书法,宋神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如珠玑,获得满堂喝彩。
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对宋神宗请求说:“皇上,这砚您已经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御还给皇上吧……”宋神宗听后,哈哈大笑,随后便将这块珍贵的端砚作为奖赏赐给了米芾。米芾捧着端砚,高兴万分,手舞足蹈,“余墨沾渍袍袖”也在所不惜。
宋神宗见状,对蔡京说:“颠名不虚得也。”米芾的“颠态”显出他对端砚的无比钟爱之情。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6.滴水穿石的故事简短版
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当时,崇阳县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连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张乖崖决心好好刹一刹这股歪风。
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看到一个管理县行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
“没什么。”那库吏回答说。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
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偷了多少钱,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库吏不服,怒冲冲地道:“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这样拷打我?
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 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不由得十分愤怒,他拿起朱笔,宣判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说,一天偷盗一枚铜钱,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铜钱。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
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到刑场,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
扩展资料:
“滴水穿石”,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ī shuǐ chuān shí。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滴水穿石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从中,我们学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数量虽然小,但只要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再细微的数量,集中起来也会变成巨量。
滴水穿石的近义词:
1、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中性词,含贬义或褒义词,本词的词性仍处于争议中。
出自: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二》曰:“要治这麻木状态的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锲而不舍’”。
示例: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锲而不舍的精神。
2、持之以恒
意思是长久坚持下去。
出自:京剧《串龙珠》:“男勤耕,女勤织各务其正,休荒嬉莫堕持之以恒”。
示例:它教你找到你的力量,教你持之以恒,并教你一直走在真信仰的路上。
7.雨花石的传说
南朝梁代的时候,有一个和尚,法号云光,他自幼出家,虔心礼佛,立志要劝
世人向善,解救百姓劫难,就四处云游,讲解佛旨。当时佛教传进中国不久,信众还不多
云光每到一处开讲佛法时,听众都寥寥无几,云光开始有点泄气了。有一天傍晚,云光
正坐在路边叹息时,突然面前出现了一个老太婆,她送给云光一双麻鞋,叫他穿着去四处
传法,鞋在哪里烂掉,就可以在那里安顿下来开讲佛经。老太太刚说完话就突然不见了
云光明白这一定是菩萨在指示他要四处传法,不辞辛苦。
云光不知走了多少地方,脚上的麻鞋总穿不烂。一天,他来到南京城的一座石岗子上
麻鞋突然断烂了。他就在石岗上停下来,广结善缘,开讲佛经。开始听的人还不太多,
讲了一段时间后,信众就越来越多了。有一天,他宣讲佛经的时候,讲得非常好,一时感
动了天神,天空中飘飘扬扬下起了五颜六色的雨。这些雨滴一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颗颗
晶莹圆润的小石子。由于这些小石子是天上落下的雨滴所化,所以人们称之为”雨花石”,
而把云光讲经的石岗子称作”雨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