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安小雁塔的词句


一、关于小雁塔的句子

关于小雁塔的句子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二、写“小雁塔”的古诗词有哪些

《题雁塔》 唐代:许玫 宝轮金地压人寰,独坐苍冥启玉关。

北岭风烟开魏阙,南轩气象镇商山。 灞陵车马垂杨里,京国城池落照间。

暂放尘心游物外,六街钟鼓又催还。《雁塔》 宋代: 艾性夫 君不见春初淮白鱼,秋深黄雀儿。

川潜山泊谁得知,灾身不幸甘且肥。官饕弗渠赦,竟作一网打。

头颅千百奉苞苴,猩红熊白风斯下。吾生亦何好,独坐味颇厚。

急符星火督虞人,覆巢空类无遗噍。宁逢江南射生手,莫遇雁门馋太守。

《减字木兰花·摇毫铸藻》 宋代:葛立方 摇毫铸藻。纵有微之应压倒。

万里鹏程。南省今书淡墨名。

胪传丹陛。月里桂花先著袂。

雁塔高题。玉季巍科尚觉低。

《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唐代:李商隐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游溧阳下山寺》 唐代:许坚 地枕吴溪与越峰,前朝恩锡灵泉额。 竹林晴见雁塔高, 石室曾栖几禅伯。

荒碑字没秋苔深,古池香泛荷花白。 客有经年说别林,落日啼猿情脉脉。

三、关于小雁塔的作文

西安,一座古老而又有历史文化的名城。

这儿历史悠久,有很多的名胜古迹都坐落在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环境幽雅的兴庆宫;关中八景之一”骊山晚照”的骊山……而我,对小雁塔特别感兴趣。

今天,我有幸到荐福寺小雁塔进行考察。 小雁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安市友谊西路东段南侧。唐文明元年睿宗李旦为其父高宗死后献福而建的,原名”献福寺”。

武则天天授元年改名为”荐福寺”。荐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经翻译场所之一。

唐中宗景龙年间于荐福寺所在的开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图院中修造了15层的佛塔。因比慈恩寺的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

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约43.3米高。

其平面呈正方形,各层南北两面均开有半圆形拱门,塔内设有木梯,游人由此登上塔顶可以饱览西安市内风光。每层叠涩出檐,南北各开一门,塔身从下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往上愈小,全部轮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锥形形状,造型优美,比例均匀。

小雁塔为密檐式中空砖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形秀丽,别具风格,塔身结构坚固,是我国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遗产。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呢!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

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游人在荐福寺内可以见到一口逾万斤的大铁钟。

这口铁钟是金代明昌三年铸造的。以往荐福寺的僧人每天清晨都要去撞钟,清脆悠扬的钟声响彻长安上空,5000米之外都听得清清楚楚,人称“神钟”。

此钟高4.5米,口沿周长7.4米,重10吨。上面刻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常转”16字吉祥语。

“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

千秋胜迹总苍茫。”就是对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描写。

考察结束了,在小雁塔里边看边想。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运动的核心是仁义忠孝,孝者,强调家庭本位,进而达到社会稳定,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效的治国办法与理念,在很多情况下,单纯强调或拔高法律的作用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看着小雁塔,仿佛就在告诉自己:仁孝治天下。

四、关于小雁塔的作文

西安,一座古老而又有历史文化的名城。这儿历史悠久,有很多的名胜古迹都坐落在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环境幽雅的兴庆宫;关中八景之一”骊山晚照”的骊山……而我,对小雁塔特别感兴趣。今天,我有幸到荐福寺小雁塔进行考察。

小雁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友谊西路东段南侧。唐文明元年睿宗李旦为其父高宗死后献福而建的,原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改名为”荐福寺”。荐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经翻译场所之一。唐中宗景龙年间于荐福寺所在的开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图院中修造了15层的佛塔。因比慈恩寺的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约43.3米高。其平面呈正方形,各层南北两面均开有半圆形拱门,塔内设有木梯,游人由此登上塔顶可以饱览西安市内风光。每层叠涩出檐,南北各开一门,塔身从下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往上愈小,全部轮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锥形形状,造型优美,比例均匀。小雁塔为密檐式中空砖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形秀丽,别具风格,塔身结构坚固,是我国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遗产。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呢!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游人在荐福寺内可以见到一口逾万斤的大铁钟。这口铁钟是金代明昌三年铸造的。以往荐福寺的僧人每天清晨都要去撞钟,清脆悠扬的钟声响彻长安上空,5000米之外都听得清清楚楚,人称“神钟”。此钟高4.5米,口沿周长7.4米,重10吨。上面刻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常转”16字吉祥语。 “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就是对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描写。

考察结束了,在小雁塔里边看边想。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运动的核心是仁义忠孝,孝者,强调家庭本位,进而达到社会稳定,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效的治国办法与理念,在很多情况下,单纯强调或拔高法律的作用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看着小雁塔,仿佛就在告诉自己:仁孝治天下。

五、形容小雁塔雪景的诗句

形容小雁塔雪景的诗句有: 1、重温绮梦步南轩,可意梅花盛未残。

小院双枝堆旧雪,殿前一塔眺长安。 2、傲揽风云对疾雷,震开神合自雄巍。

古槐横亘围蟠蟒,新蔓浮悬隔会垓。 3、日暖寒坊客欲盈,寻梅荐福自关情。

上元庙会张佳彩,雁塔晨钟作梵声。 4、废兴坠举阅千年,经译高僧信史传。

台殿虽隳塔犹在,沙弥不见寺空全。 5、合是今生别有缘,慈恩荐福两情宣。

禅林钟鼓短长尽,雁塔诗名文武全。 6、塔影斜长起暮钟,隔窗遥看酒旗红。

无边寂寞添愁绪,几处繁华闹古城。 7、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8、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9、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六、小雁塔的导游词作文350字

小雁塔坐落于一座3米高的砖砌高台基上,塔高45米,平面呈正方形,是一座早期的密檐式砖塔。

所谓的密檐式是指从外观看起来檐数很多、檐层密集,而更多的密檐式塔檐数比层数要多很多,且每一层高度呈递减的趋势,明显不同于楼阁式的大雁塔。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当初叫荐福寺塔,塔起15层,上有塔刹,下有地宫,通体用青砖砌筑,磨砖对缝。

塔各层南北开有半圆形券窗,底层南北镶以石门,石门楣及门柱上线刻有蔓草及供养天人图像,线条简洁、遒劲有力,自6层以上急剧收刹,使整体呈现出圆合秀丽的外轮廓曲线。注目端详,给人以苗条、俊俏、舒展的美感,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

据史料记载,这座塔的修建前后不到3年,全部由皇宫里的人出钱集资所建。小雁塔的修筑质量很高,被誉为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典范,比它晚100多年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仿照它来修建的。

在小雁塔北门的石门楣上有一块地震碑,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朝廷命官王鹤在荐福寺居住的时候,听到僧人讲述小雁塔震合的故事深感惊奇,就写了一篇短文记刻在这块门楣上。碑文记载:1487年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震开了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就像开了一个大窗户,34年后即1521年,关中又一次大地震,一夜之间小雁塔被震开的裂缝竟然又神奇地合在一起,当时人称之为神合,皇帝把它看作是国家的祥瑞之兆。

我们知道西安在历史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平均不到50年就发生一次。小雁塔被震裂、塔顶震落见于明清的史籍及碑刻记载,但它又如何被震合呢?为了搞清“神合之谜”,考古工作者对小雁塔周围进行了考古钻探,结果发现小雁塔地基是一个半球状的,有地应力分散的作用,类似于不倒翁的原理,对高大建筑确实有一定防震作用,但我们还是无法解释一个砖混结构的建筑如何能左右摇摆而不会碎落呢?再有,掉下来的砖又如何能够再上去呢? 通过科学分析和查阅考古资料,我们得出结论,小雁塔在地震后发生的裂缝并没有一尺多宽,且主体没有偏离中轴线,当时的夸张说法只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今天我们看到的浑然一体的小雁塔应归功于1964年国家拨专款对小雁塔进行的整修,弥合裂缝、加固塔身,才使它“老当益壮”、巍然挺立,成为古城西安不可或缺的一景。 沿着小雁塔内的单旋楼梯可攀援至顶,由于塔刹被震落,顶上极开阔,从这里俯瞅西安全景,真有登临出世界的感觉。

从塔上下来,必须经过这个没有选择的“不二法门”,它上面镑刻的“万汇沾恩”,告诉你所有经过它的人都会受到佛的荫福,这座石门是清代光绪年间建的。 继续往南走经过存放佛经的藏经楼,前面就是大雄宝殿了,这个由两个大殿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是寺院的主体,西边就是方丈就寝的方丈殿,荐福寺的大德高僧当年就是在这里讲经说法的,我们仿佛又听到众僧朗朗的诵经声。

荐福寺在古代多次成为国立译经场,尤以唐代义净译场最为有名,义净法师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归国后在荐福寺住持译经工作,共译经56部、230卷,成为唐代继玄奘法师后又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唐中宗为他写的序中称颂他是“法门之龙象,凡宇之栋梁”。 在这里居住过的高僧还有贵为国师的法藏、神僧僧枷、诗僧灵澈、空门才子栖白大师、书法大德高闲上人及一些外国的求法僧人,印度僧人金刚智、日本僧人圆仁等。

他们不仅参加这里的佛事活动,还开译场教徒弟。他们与这里的许多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荐福寺成为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外友谊的圣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僧大德,荐福寺才能够千古流芳。

七、关于小雁塔的观后感 求大师

小雁塔坐落在西安市荐福寺内,始建于唐代景龙年间。

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被列为“关中八景”。

现在西安博物院修建在小雁塔景区之内,参观小雁塔及博物院免费,须凭身份证登记。小雁塔离大雁塔的距离并不远,当天参观完大雁塔之后,我便步行至小雁塔景区。

路上适逢小雨,纷纷扬扬,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细碎的水珠。空气很清新,悠然地穿行在西安的街道上,有一种短暂的错觉,那些久远的历史仿佛穿越了时空,在逐渐地复苏。

到小雁塔的时候,雨已停歇。景区内的树木,在雨水的滋润下,散发着新绿。

那一种美好,不经意间就充满了你的眼眸。游人并不多,三三两两,或悠然自得,或随意拍照,或许他们都如我一样,看的不仅仅只是风景。

远远望去,小雁塔隐在绿荫丛中,谈不上雄伟,却有一种灵秀外露,美得恰到好处。走近,围着塔基转一圈,仰望,才知道小雁塔高不可攀。

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递次而上,逐层内收,形成秀丽舒畅的轮廓线。塔门框用青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出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工超群,雕刻极其精美。

初唐时的艺术风格,得以体现。塔内我未曾进去,所以内部风格也无从而知。

塔前有荐福寺,有大雄宝殿;侧面有一园,园内有碑拓,有雕刻有人兽像的柱子;再往前有一间石佛阁,主要展览中国古代佛像雕刻艺术;不远处便可看到“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巨大铁钟为金代明昌三年所铸,古拙而庞大。现每撞一次,好像要付钱,感觉甚为扫兴。

很多地方的景点景物,已经沦落为赚钱的工具。关于小雁塔,我只是随意而过,就像某些故事,终究会沉淀在岁月中。

说“小雁塔”,应是后话。小雁没飞至此地时,原本没有塔。

这一片地界儿,由荐福寺占据。荐福寺,原本也不是这三个字,寺的本名叫“献福寺”,缘自一个典故——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时,高宗李治逝。

百日后,皇室族戚为其献福,在西安市南门西(如今友谊西路上)建造的一座寺院,六年后,也就是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名为“荐福寺”。16年后的又一年,唐景龙年(707年)唐中宗李显令宫人均摊钱财,在安仁坊建塔,最初称为“荐福寺塔”。

后因形似慈恩寺大雁塔,又比大雁塔小,所以“小雁塔”之名一直沿称至今。小雁塔,并非雁儿们长久聚居之地,择季而居,也只是短促的几个月。

平时,倒是有群雀在此欢喜喧闹,三五成群,一飞均飞,一落均落。也有些许羽毛鲜亮的异鸟,在高枝上停歇,附视着下面游玩的人,觅食的鸟。

无论你是远方游客还是当地居民,无论你在西安哪个角落,若来小雁塔观赏,只需乘车到南稍门即可。南稍门北是南门,所以以南门为点,到了南门,往南走一站,便临近小雁塔了。

小雁塔所在的马路现在叫友谊西路,路旁梧桐繁茂,主干道分为两条,主干道两侧是机动车与自行车道。人行道旁边,遍布着各类商铺,现今,各商铺正在装修,隔几十米就有一排排脚手架,为了安全,一些建筑商把脚手架搭成通道,所以,如果步行的话,隔几十米,就要从隧道样的大棚下通过。

小雁塔自年3月31日始,实行免票。游人只需持身份证在售票窗口登记一下,便可得一张浏览券,浏览券除了免费入园外,同时还可参观位于小雁塔西边的西安博物馆。

观小雁塔,不如细览荐福寺,寺院占地不大,却广收庙宇建筑风格。与小雁塔每层塔檐建造风格一样,荐福寺大多庙宇的飞檐均采用木桩密檐方式,檐部勾头滴水,檐下砖雕斗拱,又有红褐的赤壁映衬,再加上宽敞的殿门,青砖砌的门洞,灰瓦屋顶生出了簇簇野草,举目四望,厚重遍及,或佐史,或佐实,颇有考据之料,不会令你失望。

“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这是清代诗人朱集义所写,也是网上描写小雁塔被引用最多的一首。

清晨钟声唤醒了夜间的满地白霜,黄昏日落后晓月初升,月华笼罩了茫茫荒原,古木矗立,骨鲠秃枝,绕碑而生,分散如许,一枯俱枯,一荣俱荣,随岁月更迭。“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 寺内石雕附看着千年古寺,伴着晨钟暮鼓。寺院屋檐与墙壁横条隐匿,疏条交错,在昼犹昏,日影斑驳~苍茫的不仅是岁月,每日如许的光阴,也躲不过苍茫吧——从唐707景龙年到壬辰年,中间有1307年之多,千年桑田与苍海,未容弹指呢,就一挥而过了。

残阳如血,落叶亦然,满地绿意还没消尽,暗黄的叶子们欲把绿茵敷盖了。废弃的饮马槽中,一片片银杏叶,静卧水中,我把它摄入镜头后,抬身一看,夕阳已如黛。

一对老夫妇在寺院进门处歇息,老人说,他们家离寺庙很近,每天都到荐福寺散步。老人抽着黑褐色的像雪茄一样的卷烟,老伴在吃馍,老人递给老伴一杯水~~天色已暗,三三两两的游人从寺内陆续出来,寺院守门人立于朱红金珠大门旁,等待游客退去,口中念念有辞~~明儿来明儿来呵还好,还好。

无论千年,百年还是十年,寺与塔,它们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