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评价秦观学习柳永的词句


1.苏轼为什么说秦观的满庭芳,是学柳永做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景衬托和渲染离愁别绪,由于自身仕途上的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纠结在一起,使他感到难以忍受,他真是的再现了临别的情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白描手法表现了情人相别的情状,言简情深,甚为感人。在词的下阙,作者以想象的画笔,以景物点染,描绘出别后岁月一幅幅凄清的生活图画,让人如临其境,如感其情。整首词情景兼容,结构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的内心深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系千古名句,宋代以来就被人们用以概括柳词的风格。柳永的词长于铺叙、工于写景言情,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清丽雅致,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此词以秋天凄凉的晚景来渲染离情,绘景如画,让人身临其境。“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苏轼极赏此句的新奇精警,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君”。“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晁补之评曰“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秦观的词柔丽典雅,情味深永,音律谐婉。词风上承柳永、晏几道,下开周邦彦、李清照。

2.历代名家对秦少游诗词的评价

宋苏轼戏评秦观、柳永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宋苏轼东坡绝爱其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宋苏轼:“有屈、宋之才。”

宋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宋李清照《词论》:“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

《宋词三百首》:“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张炎《词源》:“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孙兢《竹坡老人词序》:“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已。”

张耒:“世之文章,多出于穷人,故后之为文者,喜为穷人之辞。秦子无忧而为忧者之辞,殆出此耶!”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评秦观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李调元《雨村词话》:“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清刘熙载《艺概》:“少游词有小宴之研,而幽趣则过之。”(小晏指晏几道)

清周济《介存需论词杂著》曾经引用前人评语评秦词说:“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周济《宋四家词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逊清真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楼敬思:“淮海词风骨自高,如红梅作花,能以韵胜,觉清真亦无此气味也。”

清代词论家冯煦:“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四库全书总目》:“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清王国维评秦观与周邦彦说:“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3.比较柳永和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

柳永在词史上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

柳永词由于三点原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的喜爱:其一,语言俚俗浅近,易于被接受。《碧鸡漫志》卷二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后山诗话》称柳词“作新乐府,骫骨皮 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

徐度在《却扫篇》中说:“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宋翔凤《乐府余论》说:“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

柳永词首先被民间下层以及边疆汉文化修养层次较低的少数民族所喜闻乐见是不容置疑的,《避暑录话》卷下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就说明了其受欢迎的普遍程度。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柳词“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

即使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和社会上层,虽然口头上和理智上表示反对,现实中也掩饰不住对柳词的喜爱。仁宗在人前人后的两套作为,以及晏殊、苏轼等事实上是熟读了柳词却加以贬斥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大量创制新调,符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李清照《词论》说: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大得声称于世。”

在艺术欣赏方面,人们的审美心理永远是“喜新厌旧”的。最动听迷人、流行一时的乐曲也要逐渐被新兴的音乐所替代,柳永“新声”的出现,正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

其三,“艳冶”的话题,迎合了人们的性心理。《艺苑雌黄》说:“柳之《乐章》,人多称之。

然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媟之语。”张端义《贵耳集》说:“盖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

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也。”男女**是出自人的自然本性的,因此也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这类题材的作品便受到了无论哪个阶层、哪个时代的读者的普遍欢迎。

尤其是宋代都市经济繁荣之后,出现了一个古代的“市民阶层”,他们由中下层官员及家属与仆人、衙门吏卒、商人、手工业者、艺人、城市贫民等等组成,他们在工作闲暇、茶余饭后需要精神调剂,需要娱乐享受,而这个阶层平日最大最多的娱乐方式就是赤裸裸地谈论“性”话题。柳永词因此深得他们的喜爱,趋之若鹜。

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要尊重前人的遗产,也要一片真诚地对待新事物。”柳永正是这样做的。

他全面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传统并直接继承唐、五代词的创作经验,其中,他接受“花间”词人,特别是接受韦庄和李煜的影响更为明显。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说:“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

牛峤‘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抑亦其次。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

这里所说,虽然是指柳永的小令,但其率直真切,以抒情见长的特点却是贯穿于柳词整个创作之中的。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却是柳永能一片真诚地对待新事物。

柳永长期生活于歌伎舞女之间,他一面继承敦煌曲子词的传统,一面从民间的“新声”中汲取丰富营养,从而在形式、内容、手法以及语言上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并由此而获得很高声誉。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也集中体现在这两个方面:慢词形式的大量创制和运用,从而使其成熟并得到推广,成为两宋词坛的主要创作形式;民间文学与语言的汲取,以及俚俗词派的创立。

在词史上,作品在当时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除柳永以外,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了。而且,柳永词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当时就传播到西夏、高丽,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柳永以毕生精力从事词的创作,在词的创作上,他是个全才。他既有创意之才,又有创调之才,在创意与创调两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

后代词人几乎没有不在这两方面接受他的影响的。很明显,如果没有柳永的出现,词的创作还很难摆脱小令的影响。

正是因为柳永大量填写慢词并取得很大成功,“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盛”(宋翔凤《乐府余论》)。这说明,象苏轼这样的大词人和秦观这样的“婉约之宗”,也都是在柳永的影响下大量从事慢词写作的。

周邦彦受柳永的影响更为明显。《柯亭词论》说:“周词渊源,全自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法。”

不过,在接受柳永的影响方面,各有不同,有的在创意方面接受的多些,有的在创调方面接受的多些。而在创意、创调两个方面同时接受柳永影响的词人就很少了。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创作,把词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他在创调方面却没有象柳永那样做出大的贡献。又如周邦彦,他在词调、词律的规范化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创意方面的进展却微乎其微。

可见,在中国词史上能够象柳永那样在创意与创调两个方面同时作出贡献的词人,在北宋以后的词坛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了。王灼承认柳永词“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

陈振孙则推许柳词“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所引皆同上)。 元明以来,柳永作品广受欢迎,而有关他的故事流传也很广泛,话本小说、杂剧戏曲中都有人。

4.怎样评价柳永的词里的“赋”的运用

对于赋 ,郑玄《周礼·春官·大师》注说 :“赋之言铺 ,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刘熙《释名》说得较为简明 :“敷布其义谓之赋。”实际赋就是铺陈、铺叙 ,是一种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的表现手法。

在《诗》产生的时代 ,赋 ,只是“《诗》之用”中的一用 ,还没有成为一种文体的代称。到了战国时代 ,才有人将以铺陈写物、直书其事为主要特征的文体称为“赋” ,即“赋者 ,铺也 ,铺采文 ,体物写志也”,这始作俑者便是大儒荀子。

他以赋名篇 ,其《赋篇》分“礼、智、云、蚕、箴”五节 ,后附“诗”。文中又采用君臣问答的形式 ,实开汉赋主客问答体制之先河 不过从真正作为独立文体的赋来看 ,荀子之赋还很不成熟 ,仅仅只是开端 ,真正为汉赋体制奠定规模基础的应是宋玉。

清人程廷祚对此有很好的评述 :“荀卿《礼》《知》二篇 ,纯用隐语 ,虽始构赋名 ,君子略之。宋玉以瑰伟之才 ,崛起骚人之后 ,奋其雄夸 ,乃与雅颂抗衡 ,而分裂其土壤 ,由是词人之赋兴焉。

汉《艺文志》称其所著十六篇 ,今虽不尽传 ,观其《高唐》、《神女》、《风赋》等作 ,可谓穷造化之精神 ,尽万类之变态 ,瑰丽窈冥 ,无可端倪 ,其赋家之盛乎 ?” 赋作为文体 ,产生于战国后期 ,发端于荀子 ,立体于宋玉 ,兴盛辉煌于两汉。(经陆贾、枚乘、刘安、司马相如诸多作家扬其鸿藻 ,赋体之作遂蔚为大观 ,而汉赋也成为一代之文学。)

而其流风直至宋代。其间经历了骚体赋、汉大赋(铺张扬厉、繁缛富瞻)、抒情小赋、骈赋、律赋(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俗赋、文赋(宋朝——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诸体衍变。

且可以说每一体中均不乏名家名作。除前文所论及外 ,最为著名者如扬雄的《甘泉赋》、《长杨赋》、《酒箴》 ,王粲的《登楼赋》 ,曹植的《洛神赋》 ,祢衡的《鹦鹉赋》 ,潘岳的《西征赋》 ,鲍照的《芜城赋》 ,江淹的《恨赋》、《别赋》 ,庾信的《哀江南赋》 ,李白的《大鹏赋》 ,杜甫的《雕赋》、《天狗赋》 ,柳宗元的《骂尸虫文》 ,杜牧的《阿房宫赋》 ,欧阳修的《秋声赋》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等。

当然最能体现赋的体性这一角度来看 ,最为本色的应是汉代大赋。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擅长以铺叙、白描的手法,通俗的语言,写羁旅行役、市民生活,其中也透露出他仕途坎坷、飘泊江湖的抑郁心情。

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腿の兜男枨螅丛煨缘卦擞昧似绦鸷桶酌璧氖址ā?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上举《定风波》、《满江红》词);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

试比较两篇名作: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沙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两首词都是写别情。

欧阳修词用的是意象烘托传情法;则柳永词则是用铺叙衍情法,整个送别的场景、过程,别前、别时、别后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有细致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欧词是借景言情,情由景生;柳词则是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叙事情和隐约的情节性。

这也是柳永大部分词作的共同特点。 同时,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如《驻马听》(凤枕鸾帷)、《浪淘沙漫》(梦觉)和《慢卷》(闲窗烛暗)等。后来周邦彦和吴文英都借鉴了这种结构方式而加以发展变化。

在空间结构方式上,柳永也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算得伊家,也应随分,烦恼心儿里”(《慢卷》)。 与铺叙相配合,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

如《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不加任何藻饰,却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曲折的心理过程。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

南北。

5.比较柳永,苏轼词作在词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柳永在词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柳永在词学史上是一个有突出贡献的作家。

他对词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是:把婉约派词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词有较大的独创性和较高的艺术造诣。他扩大了词的题材,反映了都市繁荣景象,描写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表达了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和艺人们的某些共同感情。

这对词的传统题材范围是有所突破的。同时,他又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

为了适应词的题材扩大的需要,他吸取了前人经验,并向民间乐曲学习,或者依新调填新词,或自创新调写了大量慢词。慢词是他全部词作的十之七八,成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

这使词能容纳更多的内容,表现更复杂的感情。过去的词只有上下两片,双迭,而柳永始创三迭,如《戚氏》、《夜半乐》、《十二时》等,《戚氏》长达二百一十二字。

这种新腔婉转曲折,为在词中进行抒情,写景、叙事、说理,开辟了广阔的领域。柳永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善于铺叙,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如《夜半乐》前一迭:“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黍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

片帆高举。泛画鷁翩翩过南浦”作者铺叙旅途所见所闻,以表达一种孤寂之感。

柳永除了吸收前人语言运用的技巧外,还能大胆地向民间学习俚语俗言,创造出一种新颖朴质而又俊俏的文学语言,摆脱了浓艳和迂腐之气。如《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如长岁。

也拟把却回征,又争索以成行计。万重思量,多方开鲜,只恁寂寞恹恹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全用话的口语写成,明白如谈家常但并不影响真情的表达。相反,更有利于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

柳永还善于把写景和抒情密切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境界,使这一传统艺术手段在慢词创作中发挥了极大的感染效力。《雨霖铃》和《八声甘州》等,都是把萧瑟的秋景和缠绵的离情交织在一起,有时好似景中含情,有时是情中有景,引人进入诗情画意中,留恋往返。

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的句子,形象鲜明,王国维曾借此来表示古今名人成就事业的第二种境界。柳永对词发展的贡献:1、柳永大量创作慢词,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为苏轼对词体的解放作了准备。

2、他把词从小庭深院引向市井都会,进而扩大了到水驿山程,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和境界。3、大量使用赋的手法,层层铺叙,注重渲染,丰富了词的表现力。

四、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柳词在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渊。不仅婉约词人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纳兰性德等深受他的影响,就是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等,也学习了他的一些艺术手法,东坡对柳永的《八声甘州》就十分欣赏。

说:“人皆言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至于后世的院本、话本、戏文、杂剧中,也直接继承了柳词的浅显平易、明白如话等特色,甚至还以柳永的事迹作为题材进行创作。

苏轼在词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一)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他称赞柳永《八声甘州》词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句“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将当时难登大雅之堂的词体与言志抒怀的唐诗相提并论,对柳词的高雅之处予以充分肯定,而对李后主的名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他也发出不满。苏轼主张词应像诗一样表现庄重而严肃的内容。

词与诗应该有同样的职能地位和作用,这可以说是苏轼词学观念的核心。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幷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苏轼对柳词浮艳软媚的风格十分不满,他期望以诗之阳刚雄健给词注人活力,使词不再柔媚纤弱。他以“自是一家”的词作与“柳七郎风味”争强斗胜,提倡壮观的豪放之词,坚决摒弃柳永的艳媚词风。

苏轼更是以自身的实践支持他的“自是一家”之说。 (二)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以主体精神注人词体,大大扩展了词境。

晏殊的富贵闲雅,欧阳修的平和,晏几道的伤心,柳永的失意,但就其主体精神而言,远不是其全部和整体,至多只是冰山一角。只有苏轼才真正将自己的主体精神全面地宣泄在词体之中,毫无保留地奉献在读者面前。

苏轼的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远大抱负: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孤馆青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