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河南话常用语
1、大(da)——父亲或父亲的兄弟;
2、捣(dǎo)——欺骗,坑害;
3、嬎(fàn)——鸡等禽类下蛋,如鸡嬎蛋;
4、薅(hāo)——拔,揪、抓,如薅草,薅胡子;
5、老(lǎo)——婉称死亡,如他爷都老三年了;
6、馏(liù)——把凉了的熟食再蒸热,如馏馍;
7、冇(mǎo)——错过,如把他冇过去了;
8、觅(mī)——雇、租,如觅三轮儿,觅保姆
9、脬(pāo)——膀胱,如猪尿(suī)脬;
10、搉(quō)——打、敲打、砸,如搉你一顿。
扩展资料:
河南话中含有大量儿化韵尾词,以量而论,与郑州话和其他河南方言区相比,当以开封话最为突出。
有人把郑州话比作“河南味的普通话”,把开封称作是“河南味儿的北京话”,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儿化音的大量使用。
且儿化音往往伴随着缩减词句的功能(这一点与北京儿化音同),如把“绳子”直接儿化读作“绳儿”(读音:shèngr),把“筷子”读作/kuǎr/。省去了“子”字。
开封话中的儿化音与北京话中的儿化音在语法应用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如:事儿,脸蛋儿、花儿、小孩儿,碗儿,米粒儿、门缝儿、蛋黄儿,老头儿,粉末儿,味儿,一对儿,边儿……诸如此类。
2.有个歌:是俩鸟用河南话对话的名字叫啥
树上有俩鸟(普通话版) 树上卧着两只小鸟。
一只公鸟,一只母鸟。母鸟对公鸟说:你往边上挪一挪,我快要掉下去了。
公鸟对母鸟说:没事儿,如果你掉下去的话我会抱住你的。母鸟羞怯地对公鸟说:那多不好意思,怪难为情的。
树上有俩鸟(河南方言版) 树上古堆着俩鸟,哟公鸟哟母鸟。
卓鸟对挪鸟说:你往边其古堆古堆,我快要出绿下去咧。挪鸟对卓鸟说:木扭事,你出绿下去正呆,我就布住你。
卓鸟羞怯的对挪鸟说:俺不 哩!看你那鳖孙形,多木呛,圣人蛋货。再不挪我绝死你七孙! 树上有俩鸟(河南平顶山版) 树克叉上股兑着俩鸟,母鸟说,搁依人,你往边启股兑股兑,把俺的毛都弄枯出了。
公鸟说,看你那不主贵样,枯出了补拉补拉不斗光念了,鞋活啥里鞋活! 树上有俩鸟(东北方言版) 却锁房山头的树顶子那嘎达蹲着俩大家贼,一男家贼,一女家贼。女家贼对男家贼锁:“你往内边凑付凑付,别跟俺粘粘乎乎滴,眼瞅着俺就要醋溜底下去咧!”男家贼贼眉鼠眼地锁:“那有洒事儿捏!你当真醋溜下去了,俺就卯足了劲儿把你弄住不结了。
”女家贼羞羞答答地锁:“俺娘锁了,疵毛撅腚的不细什么好鸟儿。看你那样鳖头蛤蟆眼的样儿, 再不往里凑付,看俺咋搜拾你!” 树上有俩鸟(鲁西南方言版) 屋山头树顶子那窝呵蹲着俩大家雀子,一公家雀子,一母家雀子。
母家雀子对公家雀子佛(fo,发三声的音):“恁往里笼笼,别跟俺挤着,恁没看俺要吐噜下去嘛!”公家雀子甜不削地佛:“恁胡嘞嘞嘛哩!恁要是真吐噜下去了,俺就狠劲儿把恁给肋(发二声的音)住了。”母家雀子害小地佛:“俺娘佛了,分(孙)头分(孙)脑的也不细什么好东西。
看恁那小衮分(龟孙)样儿,再不往里笼,俺嚼恁衮分八代!” 树上有俩鸟(陕西关中话版) 树上速哈两只碎鸟。也公鸟,也母鸟。
斋鸟对奈鸟说:你往边哈挪给哈,我快要跌哈起冽。奈鸟对斋鸟舍:摸撕,你要死跌哈起冽,我就把你渑住。
奈鸟害羞地对斋鸟舍:赶紧挪来,不挪拾掇你。
树上有俩鸟(陕西西乡话版) 缚上歇哈两只雀雀。
一只公雀雀,一只母雀雀。母雀雀对公雀雀佛:你往边边走噶,哦快要落哈起冽。
公雀雀对母雀雀佛:莫伺,你落哈起冽,我把揽不得把你篓到。 母雀雀嫌羞地对公雀雀佛:把你想的倒好,呆濑忪样样子看看。
3.爆笑简短对话
(1)一男老师气愤地对一上课睡觉的女生说:我在上面累的要死,你在下面一动不动!不配合也就罢了,连点反应都没有,将来要是肚子里没东西,可别怪老师不行!结果全班晕倒。
(2)公园有一对恋人正在甜蜜,女孩撒娇说老公:我牙痛~~!男孩于是吻了女孩一口问:还疼吗 女孩说不痛了!一会儿女孩又撒娇的说:老公,我脖子痛!男孩又吻了吻女孩儿的脖子,又问这回还疼吗?女孩很开心的说:不痛了!旁边一老太太站着看了半天,忍不住上前问小伙子说:小伙子你真神了,你能治痔疮不?
4.关于河南话的介绍
河南话
河南话属北方方言即官话方言,是中国最大的方言。河南话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官话,也就是说,古代的普通话。主要是指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历来的战争、运动、经济活动和其他原因,人口的流动性使得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来到中原后与夏族语言(一种原始汉语方言)和诸多原始汉语方言融合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形华夏语。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进而发展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 “通语、凡语”。北宋时期由于中国首都在开封,河南话基本定型,与今日开封话几乎完全一样。通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近代的河南话。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话大同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话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河南话与中国其他北方方言有着很大的共同点,所以基本上,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听懂河南话。
河南话包括河南省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济源,21个县级市、89个县、48个市辖区、河北省南部二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三十一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亳州等二十二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宝鸡、安康市白河县,湖北的襄樊等。除西安道北的河南话外,河南的移民往往在异乡形成自己的方言,如南水北调工程初期从河南淅川移民到湖北柴湖的河南人,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移民还是讲着河南话,如果以语言和文化认同来区分人群,他们无疑成为湖北籍的“河南人”。
河南话分布在河南省淮河干流北部的广大地区。淮北河南话比较普及,不管是豫北的安阳、新乡、还是豫西的洛阳,豫西南的南阳,豫东的开封等,皆用河南话,河南话属于中原官话。而淮南的信阳方言分布在信阳中东部的信阳县南部、罗山、光山、新县、潢川、固始、商城一带,新县、信阳县南部、罗山县带湖北口音,东部固始、商城带有浓重的安徽口音。河南话和普通话的主要区别是音调的差别,大部分地区的口音十分接近普通话,只有声调的不同,但这种差别不影响同能听懂普通话的人的交流,能听懂普通话的人都能听懂。
近代代表方言为标准河南话,与普通话发音完全一致,圆润、宛转,在豫剧节目中的对白中使用,实际上并不存在使用人群。然而标准河南话是在开封话的基础上形成的。沿京广铁路地区,北至河北石家庄,东至周口,南至驻马店,口音接近郑州话。尚有开封话,洛阳话,信阳话等。
河南话形成过程与发展:
一、黄帝打败炎帝,二者联合击败了东夷,华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黄后裔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夏、蓟就是华夏族的两个分支。夏朝统治中原西部(河南省,山西省南部),其语言乃炎黄融合的原始华夏语;蓟统治北京,其语言乃黄帝的原始华夏语。
二、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今鲁西南—冀南—豫北—皖北—徐州),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逐渐与中原的夏族语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形——华夏语。
开封话:
与郑州话相比,开封话儿化音现象突出。有人把郑州话比作“河南味的普通话”,把开封比作“河南味的北京话”,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儿化音的大量使用。且儿化音往往伴随着缩减词句的功能,如把“绳子”直接儿化读作“蛇”,把“筷子”读作/kuiao/。省去了“子”字。
开封话与其他中原官话相比有一些特殊字的使用。如“抓小偷”说成“/ke/小偷”,而/ke/音在汉语中不存在。类似的情况有不少,这些特殊字的使用往往成为区分新老开封人的标志之一。
一部分开封人认为郑州话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因为郑州在不到100年前是开封的一个县城,人口很少。由于交通便利发展迅速,各地居民(河南人居多)迅速涌入郑州。语言混杂,于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河南味化,形成了郑州话。不能代表河南话。但是同样有人认为郑州话由于没有大量的特殊字词发音,因此与外省人沟通方便,利于交流。事实上,如今电视节目中的河南方言大多是郑州话,这种话很容易被官话语系的人听懂。这样引起了一些认为开封话才是正宗河南话人士的反对,因为开封长期作为河南省会,其语言在郑州崛起前一直被视作河南话的代表。但是有人认为开封话读音使用都与普通话有较大区别,会给外地人以“难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