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如何对学生严慈相济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必须包括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与温暖关怀共促学生健康成长。要例子的话,一次,一位现年70岁的老上海音专学生即校友告诉著名音乐教育家陈洪,说1937年她在该校教她时,在课堂上对她不留情面,使她当堂哭出来了。
原来,当年陈洪教学生非常严格,态度生硬。这件事对陈洪触动很大。
他认为,有严格要求是必要的,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就不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洪的教学方法逐渐改变而倾向于“慈”,后来他教学生态度温和,处处关心他们,想尽办法解决他们的困难。
他们有一点进步,都加以表扬,对他们的缺点诚恳地指出,绝对不骂,使他们上课“如坐春风中”,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也主动了,教学效果比过去也好多了。
二、在现实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如何做到对学生“严慈相济”
对学生要做到“严中有爱”,“严慈相济”,是个技术活儿,相当有难度。但作为老师,教育好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再难也要上。
首先,要正确理解“严慈相济”。“慈”指的是老师对学生心中有爱。老师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成长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严”是指老师对学生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坚决说“不”,态度坚决,绝不妥协。要求学生必须纠正错误的做法,为学生的终身负责。
其次,老师要有“爱”的态度。可以说绝大多数老师对学生满怀爱心。但个别老师,某些时候,或者对个别学生,老师可能“爱”得不够。如果存在这种状况,老师不妨这样想,“说的话,做的事,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也许影响他们一辈子。的孩子也会受到他的老师的这样的影响。”当这样想的时候,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对学生的“爱”就在的心底兹兹成长起来。
再次,老师要有“爱”的能力。就像家长一样,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有的变成“溺爱”,有的变成“酷爱”,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扭曲,不能健康成长。福建人老黄真的不知该怎么对待儿子,让他去工作,怕他累着;让他闲在家里,又整天好吃懒做;一不小心惹恼了他,竟爬上楼顶要跳楼。民警在楼下急着研究对策,老黄却赶来说:“们走,们走了,他就不发神经了。知子莫若父,见无人理睬,老黄的儿子自顾自地又钻回了被窝。老黄就是因为溺爱自己的儿子才导致这种荒唐事。所以这不是健康的爱,也说明家长有爱的态度,但没有爱的能力。老师也一样。所以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让自己能正确的“爱”学生,有“爱”的能力。
最后,老师要有“爱”的技巧,“严慈相济”。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要坚决反对,要求学生必须改正,这就是“严”。但教育学生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耐心的跟学生讲明事情的严重性、可能造成后果,老师这样做到原因等等,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学生思想上通了,教育的成效就好很多。平时在生活中经常关心学生,跟学生谈心,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学生犯错误时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俗话说,教无定法。只要心中有爱,就会发现很多“爱”的方法,真正做到“严慈相济”。
三、如何理解“严慈相济,良师益友”这一教师与学生做朋友的方法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这句话出自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要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见而远之。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强调的是师道尊严,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自然有他的道理所在。对于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继承和发展,也就是说,在管理中我们对学生一方面要“严”,对待学生绝不能溺爱、迁就和放纵,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热爱与严格要求并不相悖。
四、赞美教师吴忠红的优美句子
真正的师者,真正的男人,如果这个世界还有神的存在,您就是那个神,虽然您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在死亡降临的那一瞬间,您成为神,一个真正的神!不是那种只享受着人间供奉而无所事事的狗屁大神!您永远也不会离开您的孩子们,因为在您成为神的那一瞬间,您在您的孩子们心中也烙下了神的印记,您在您亲手建造的神殿里将永远带领您的孩子们成长!
突兀瞬间灾难生,山崩地裂楼欲倾.众人逃生皆外跑,你却返楼救学生.生死一刻见精神,优秀教师吴忠红。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吴老师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当大灾到来临时,吴忠红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全,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以血肉之躯铸就园丁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