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姓的来源简短


1.华姓的起源

华姓起源华姓有两个分支,实际上只有同一个来源。

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则出自殷汤的子姓。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4400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

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

可见,华姓人氏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只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根据以上的分析,华姓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

源自姒姓的华姓,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当时,距离现在约为4100多年。

《姓氏考略》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

不过,也有人怀疑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究竟是谁在前谁在后姑且不管,华姓与华山有一定的渊源,是无人否认的。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姓,则有具体的资料可考。《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

可见,这一支华姓是因地得姓,在春秋时代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华姓源自宋国已经是不争之论。

不过,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却有不同的看法。《古今姓氏书辨证》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

该书记载:华姓“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微子(商纣之后代),以奉汤祀的。

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的后代,华姓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大致拥有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

因此,华姓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应该也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此外,清代爱新觉罗氏豫亲王,后人有改姓华者。

2.有谁知道在百家姓的华姓由来

中国的国姓——“华”之由来中国 中国的全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民族叫中华民族,中国的领土叫华夏大地,中国人在世界上叫华人,即使入了外国籍,也叫华裔。

所以,说“华”是中国的国姓,已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认同。 关于“华”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有人以为从华山而来,有人认为来于传说中的华胥氏部落。但华山之“华”或华胥氏部落之“华”又从何而来?不少人只能是语焉不详了。

根据资料和传说,本人的看法是: 大约七八千年前,生活于陕西黄河两岸的人类还在旧石器时代,社会组织还是母系的氏族部落。那时候没有文字,连语言也很简单。

人们遇上惊人的或令人赞叹的事物、自然现象,往往身不由己地发出“华”的声音(至今亦是如此,只不过有些地方把“华”说成了“哇”,或“哇噻”)—— 太阳从地平线上喷薄而出,气势恢弘,光芒万仗,气象万千,人们不由得赞叹——“华”!于是便有了“光华”。 春天到了,漫山遍野,草上、树上绽放出了红的、黄的、蓝的,白的……各色各样的灿烂夺目的色彩,真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面对如此的美景,人们不由得赞叹——“华”!于是便有了“花”(古时“花”、“华”为同一个字。)

每当人们登高东望,总能看到一座高山,拔地而起,直插云端,巍巍峨峨,云锁雾罩,神秘莫测,人们由得惊叹——“华”!于是那山便名为“华山”。 …… 久而久之,“华”便成了最美好、最壮观、最精致、最难得的代词,后来的“精华”一词,也是这个意思。

总之,华是美的灵魂,伟大中的伟大! 于是,一个最聪明的部落的人们就用“华”来命名自己的部落,即为华部落,后人又称华胥部落。华胥部落和当时的燧人部落是互为婚配的部落,华胥部落的母亲和燧人部落的父亲结合,伏羲便是(他)她们的孩子之一。

后来伏羲成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第一皇。所以说,华胥氏(部落)就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源头,华就成为了我们国家的姓。

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请告诉你周围的人们,让他们也为我们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而自豪吧! 百姓中的华姓来源主要有两支: 其一和华山有关系。公元前2100年前后,夏朝的第三个国君、大禹的孙子仲康曾带领族人去华山封禅,族人中的一支因见其雄伟壮丽,就留下来在此居住,并以山名为姓。

这是最早的华姓。 其二,春秋初,宋国公族子弟督带人杀了宋殇公的大臣孔父嘉,后又杀了宋殇公,另立了公子冯为宋庄公。

督因迎立有功,被宋殇公封于华,人称华督。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封地为姓,尊华督为始祖人。

华姓与国家同姓,是莫大的荣耀!华姓有两个分支,实际上只有同一个来源。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则出自殷汤的子姓。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4400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

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可见,华姓人氏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只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根据以上的分析,华姓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姓,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

当时,距离现在约为4100多年。《姓氏考略》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

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也有人怀疑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究竟是谁在前谁在后姑且不管,华姓与华山有一定的渊源,是无人否认的。源自子姓的一支华姓,则有具体的资料可考。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可见,这一支华姓是因地得姓,在春秋时代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

华姓源自宋国已经是不争之论。不过,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却有不同的看法。

《古今姓氏书辨证》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该书记载:华姓“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微子(商纣之后代),以奉汤祀的。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的后代,华姓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

当时的宋国,大致拥有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华姓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应该也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此外,清代爱新觉罗氏豫亲王,后人有改姓华者。 华姓郡望堂号 堂号汉置武陵郡,现在湖南省常德市。

据《广韵》记载:宋正考父食邑于华,后以为氏。望出武陵、平原、沛国。

华姓家乘谱牒 暂无! 华姓迁徙分布 暂无! 华姓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华胥——传说中伏羲的母亲华佗——名敷,字元化。汉未沛国樵人。

精于方药、针灸及外科手术。又仿效虎、鹿、熊、猿、鸟的动态创为“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

年且百岁,犹有壮容。曹操闻而召之,使常在左右。

操若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愈。

后操病重,使忙专视,伦迟迟不肯奉召。操怒,使人收送佗入狱考死,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说:“此可活人”。

吏怕犯法不敢受,举火烧之,忙之医。

3.莫姓的来源 简短一些

莫(Mò)姓源出有六:

1、出自高阳氏,是颛顼之后。据《三郡记》和《姓氏考略》所载,上古帝颛顼造“[莫阝]阳城”,其支庶子孙有定居[莫阝]阳城者,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阝]阳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

2、出自芈姓,以官名为姓。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楚国有莫敖(官名)之职,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命氏,称莫姓。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

3、据《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

4、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安他姓“蓝”……。从此,壮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广西忻城县有莫土司衙署,占地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被誉为“壮乡故宫”。莫姓土司官职世袭,统治该地区近五百年,电影《刘三姐》中的“莫老爷”就是这种世袭之土司。

5、唐五代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时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也有以莫为姓者。如贵州独山人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学派”对西南地区影响深远(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争议,莫友芝等自称为江南汉人,然现代专家考证,莫友芝居地为传统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才自称为汉人。本人较支持莫友芝为汉人,因清代为少数民族政权,随汉姓并无多大优势,且西南少数民族不得参加科举只是清初雍正年间之事,而莫却是清末同治年间人,并无虚报必要。另,莫友芝为“西南巨儒”,精研经学,旁及金石文字书画,虚报有损其道德操守,今暂从专家之说)。专家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后裔,如此则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① 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改单姓莫为姓的。

得姓始祖:颛顼。昌意子,黄帝孙,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号高阳氏,下分八个民族。活动据点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阳西南),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他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天地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后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颛顼,于是莫姓子孙便奉颛顼为莫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莫姓主源两支,一支发源于今河北省任丘,一支发源于古时的楚国。两汉以前莫姓仅有两名入载史册,他们是春秋时的吴国人莫邪和汉代学者莫元珍。但多数莫姓在此际继续繁衍于其发祥地,并缓慢地向周边播迁。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几支来华定居的外族也改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庞大起来,原本在河间郡、巨鹿郡就已很是兴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鲜血液的注入,自然兴盛为莫姓河间郡望、巨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为楚国腹地,一直以来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际愈加昌盛。隋唐时期,莫姓分布之地渐广,有资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并且已有莫姓徙居广东。黄巢起义后,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五代十国至两宋,莫姓在江南各地愈加壮大起来,而北方的莫姓却由于夷族的入侵而沉寂下去。此际始有莫姓入迁福建,而莫俦因罪被流放今广东潮州。宋末元初,蒙古铁骑南下,兴盛于今浙江、江苏等地的莫姓为避兵火,大批涌入今广东、广西。明初,山西莫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清初,清政府移两湖之百姓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两湖之莫姓亦由此入居今四川、重庆。清中叶之后,沿海之莫姓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如今,莫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四川、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莫姓约占全国汉族莫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莫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四。

4.卞姓的由来简要说明

卞姓旧百家姓排名:86 卞姓源流 郡望堂号一、来源有二 1、相传黄帝有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被封在卞 国(在今山东泗水县东的卞桥镇),史称卞明。

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成卞氏。按《吕氏春秋》载,在商朝之际,汤与伊尹计谋功伐 夏桀时,有个叫卞隋的名士,因拒行汤王之计而投水自尽。

可见卞氏 起源很早。 2、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于曹(今山东省曹 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

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封于卞邑(在今山东省衮州 ,泗水一带)。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遂以卞为姓。

形成 了卞姓的一支。二、郡望堂号 郡望: 1、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 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

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2、济阳:晋惠帝(公元290枣306年在位)时,将陈留郡 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南渡后废。

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1.陶城卞氏是江阴著名氏族之一,缪荃孙等编纂的《民国江阴县续志》在卷十《氏族》中有如下表述:“卞氏由常州迁江阴陶城,遂定居焉。

卞荣,明正统乙丑进士,有《兰堂集》。卞思敏,弘治壬戌传胪,官户部郎中。”

周庄镇卞姓人口众多,可称大姓。追溯卞氏起源,历史悠久。

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明被封在卞国 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的卞桥镇 ,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称卞氏。

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封地在曹国 今山东省曹县 ,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分封于卞邑 今山东省兖州、泗水一带 。

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便以卞为姓,形成了卞姓的一支。卞姓望族居济阳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

有一副咏卞氏的楹联:“源自殷商流光远;望出济阳世泽长”。江阴周庄卞氏的先祖就在山东,2004年出版的《江阴卞氏宗谱》卷二十六《传略》中,收入了卞氏祖先卞壸、卞彬等人的小传。

卞壸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晋代济阴冤句 今山东曹县西北 人。卞壸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

卞壸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习兵书,知古兵法,从小为乡人所重。晋元康年间,卞壸任江陵法曹,当时有人作乱,杀死江洲判官,卞壸率人生擒贼首,馀众皆降。

永嘉中,卞壸任著作郎。晋元帝镇建邺,召卞壸为从事中郎,掌选官之职。

晋明帝时领尚书令,与王导等俱受遗诏辅政。卞壸朴素廉洁,勤于吏事,官拜先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他力劝瘐亮勿征苏峻入朝。后苏峻攻打建康,他率六军拒击,苦战而死。

二子卞、卞盱相随作战,同时遇害。卞彬(公元?约500年),字士蔚,南朝齐济阴冤句 今山东菏泽西南 人。

仕宋,官奉朝请、员外郎。入齐,累迁至平越长史、绥建太守。

卞彬有文才,好饮酒,以蚤、蜗、虾蟆等为题作赋,又作《禽兽决录》,指刺权贵。文章不胫而走,流传闾巷。

卞氏原居山东,东晋初迁到南京。南宋初卞长卿奉高宗赵构之命,从开封来到镇江,与金兵作战,由于伤病复发而死,被赐葬于毗陵 常州 永胜乡。

于是,子孙们便定居在这里。元末明初,世居毗陵胜西的卞氏有一支来到江阴陶城。

卞氏江阴始祖名卞王与,谱称嘉玉公,因当时所居常州一带战事频繁,避乱来到陶城卜居,勤业修行。《江苏江阴卞氏宗谱.嘉玉公传》:卞王与“念祖父身登仕籍,名显一时,每自奋励,怀仁恺以济人,严义方以教子,三世而繁,五世而显,遂为陶城北分之祖。”

与卞王与同时从常州迁来江阴陶城的,还有他的堂弟卞琳。卞王与的子孙定居在陶城四周,并向南沙、后塍 今属张家港市 一带移居,称为北支。

卞琳的后代向南发展,在居忠巷、三房巷、老住基等地并向江阴西郊移居,称为南支。卞氏的后裔散布在苏南、浙北以及其他省市。

卞荣 公元14181487年),字华伯,明代文学家。正统十年 公元1445年)卞荣以明经中进士,试政大司马,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能诗善书,文思敏捷,濡墨挥笔,顷刻就数十篇。

卞荣曾奉命检校戎马南畿,监税河西务,干办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后来,卞荣回到江阴陶城老家,博览群书,致力于写诗,文名誉称吴越。

卞荣当时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世称为“卞郎中画”。好事者常常登门求索,川流不息,卞荣口占手书,尽力为之。

上至达官缙绅,下至马医走卒。都以得到卞荣书画作品为荣。

《江阴卞氏宗谱.兰堂公传》云:“盖自大江以南,无一人不知公名,无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赝为公作,持售辄得钱。

缙绅之往来是邦者,无昼夜叩门请,而富人大贾至捐重货购之,所得遂不赀。而性俭啬,每有所投遗,往往从人素纸笔,不妄使一钱,人或传以为笑,然视他贵人之武断豪夺,则吐舌缩首,不欲为也。”

由此可见,卞荣的诗书画俱佳,大有“洛阳纸贵”的势头。卞荣的诗作颇多,由其门生锡山吴纟廷花三年时间,编成《卞郎中诗集》7卷,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

此外,卞荣还有《兰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辑,乾隆庚辰(公元1760。

5.姓氏的由来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

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

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

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

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

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

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

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时候,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 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

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

6.谁能告诉我肖姓的来源

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2、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简体字,把「萧」改成「肖」,数百万「萧」姓人士全都被变成「肖」,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