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邮票的来历简单点
最早,邮票一词是从英文*.直译来的,意思就是“邮资凭证“.
1840年,英国最早发行的邮票印有女王的肖像,继而各国仿效,纷纷发行图大多是君王将头像的邮票,流传到我国后便叫“人头“.1879年上海<<;申报>>;上就曾刊登一则广告:收买信封老人头:部局书信馆人头每百个价二角;海关人头每百个价二角;东洋人头每百个价三角。.. 六年后,<;申报>;上刊出又一则告:“收买信面旧人头” 1878年,,清光绪四年发行中国第一套以“云龙”为主图的邮票,接着发行小龙.蟠龙邮票.我国早期的邮票上多带有“龙“的图案,民间俗 称为“龙头“.直至民国期间,人们还这样习惯地称呼 1880年,上海清心书馆编 印的<<>;花图新报>;曾刊登一篇<;各国信馆之印图>;的文章,称邮票为“邮钞” 这一时期,在邮局往来的正式公文中,常称邮票为“图记纸”清国家邮政公布的邮政章程中规定“邮政局制造信票.以便粘信面“.称邮票为“信票”,表示该票是寄信专用的,因上面有图案,又称为“信资图记” 在我国台湾省,邮票曾被称为“士担纸“,即英文STAMP的音译.1888年,台湾设立文报总局,在其颁布的<;台湾邮政票章程>;中,首次出现“邮票“二字.总局印发了两 联单式的台湾邮票,用以在传递公文中分清职责和传递时间,官用的称“邮票”,民用的称“商票“,但这里所说的邮票与现在的意义不同. 在我国邮政史上,正式使用“邮票“一词从1899年开始的,这时邮政汇总已开办,邮政业务扩大了,“信票“上的“信字已不能包括全部邮政业务“.1912年,我国发行的“光复纪念“邮票上,第一次印上了“邮票“字样
2.邮票的来历 要简短点
17世纪,英国已开始创办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
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寄信是按邮程距离及信的页数向收信人收费的。昂贵的邮资使一般人难以承受,于是人们想尽办法少付邮费或者免付邮费,结果造成英国实行高邮费而国家邮政收入反而减少。
罗兰·希尔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从1835年开始研究英国的邮政改革问题。
为了宣传他的邮政改革主张,他于1837年1月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小册子:《邮局改革 其重要性与现实性》。小册子广为散发,引起舆论界的注意。
1839年8月,议会终于通过了著名的1便士邮资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国决定实行罗兰·希尔的建议,不论远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费1便士。
此即在世界邮政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便士均一邮资制。 英国对邮资已付凭证的图稿进行了公开片集,当时收到的图稿很多,介于匀不合用,后来罗兰·希尔选定一种纪念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为票图案。
图案顶部中间有邮资字样,底部中间是面值1便士。国为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称黑便士,全张横12枚,竖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
因当时没有发明打孔机,所以邮票四周没有齿孔。 黑便士邮票原定于1840年5月6日发行,但有的邮局在5月1日就开始发售,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就这样诞生了。
为表彰罗兰·希尔对邮政改革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一赐他爵士称号,人们尊称他为邮票之父。 邮票的来历 飞雪独礁的日志 网易博客/gaodongjv@126/blog/static//望采纳。
3.邮票的来历简单点
最早,邮票一词是从英文*.直译来的,意思就是“邮资凭证“. 1840年,英国最早发行的邮票印有女王的肖像,继而各国仿效,纷纷发行图大多是君王将头像的邮票,流传到我国后便叫“人头“.1879年上海<<申报>>上就曾刊登一则广告:收买信封老人头:部局书信馆人头每百个价二角;海关人头每百个价二角;东洋人头每百个价三角。
.. 六年后,<申报>上刊出又一则告:“收买信面旧人头” 1878年,,清光绪四年发行中国第一套以“云龙”为主图的邮票,接着发行小龙.蟠龙邮票.我国早期的邮票上多带有“龙“的图案,民间俗 称为“龙头“.直至民国期间,人们还这样习惯地称呼 1880年,上海清心书馆编 印的<<>花图新报>曾刊登一篇<各国信馆之印图>的文章,称邮票为“邮钞” 这一时期,在邮局往来的正式公文中,常称邮票为“图记纸”清国家邮政公布的邮政章程中规定“邮政局制造信票.以便粘信面“.称邮票为“信票”,表示该票是寄信专用的,因上面有图案,又称为“信资图记” 在我国台湾省,邮票曾被称为“士担纸“,即英文STAMP的音译.1888年,台湾设立文报总局,在其颁布的<台湾邮政票章程>中,首次出现“邮票“二字.总局印发了两 联单式的台湾邮票,用以在传递公文中分清职责和传递时间,官用的称“邮票”,民用的称“商票“,但这里所说的邮票与现在的意义不同. 在我国邮政史上,正式使用“邮票“一词从1899年开始的,这时邮政汇总已开办,邮政业务扩大了,“信票“上的“信字已不能包括全部邮政业务“.1912年,我国发行的“光复纪念“邮票上,第一次印上了“邮票“字样。
4.邮票的历史 要简短的 谢谢
中国的邮票史:我国第一套邮票发行时间是1840年5月1日。图案为蟠龙,俗称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有三个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新中国第一套邮票于1949年10月8日发行,邮票名称为《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邮票的起源:17世纪,英国已开始创办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寄信是按邮程距离及信的页数向收信人收费的。昂贵的邮资使一般人难以承受,于是人们想尽办法少付邮费或者免付邮费,结果造成英国实行高邮费而国家邮政收入反而减少。
罗兰·希尔提出著名的一便士邮资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国决定实行罗兰·希尔的建议,不论远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费1便士。此即在世界邮政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便士均一邮资制。
5.邮票的历史与发展(要简短)
1840年5月1日,在罗兰·希尔的提议和促进下,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正式发行。
邮票的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侧面浮雕像,黑色,面值1便士,人们称为“黑便士邮票”。这枚邮票,除不具齿孔外,已经大体上具有今天邮票的特征,选用带水印的纸张印刷,涂有背胶,并标有“邮政”字样。
邮票诞生后不久,其他国家也开始跟着使用起邮票来。1841年和1842年在美国出现了一些邮票。
1843年巴西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邮票,共3枚,面值分别为30、60和90雷依斯,被称为牛眼邮票,是世界珍邮之一。1843年3月1日,瑞士苏黎世州发行地方邮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4和6为主图案,这是世界第一套双色邮票。
1849年,法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以谷物女神色雷斯为图案。德国的第一枚邮票则是黑一,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亚王国发行。
1850年德国城邦汉诺威,普鲁士,萨克森,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有巴登紧随其后。奥地利则在1850年6月1日开始发行邮票,它们在列支敦士登境内同样有效。
中国的第一张邮票是大清邮政在1878年1月发行的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有三个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6.邮票的历史 要简短的 谢谢
中国的邮票史:我国第一套邮票发行时间是1840年5月1日。图案为蟠龙,俗称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有三个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新中国第一套邮票于1949年10月8日发行,邮票名称为《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邮票的起源:17世纪,英国已开始创办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寄信是按邮程距离及信的页数向收信人收费的。昂贵的邮资使一般人难以承受,于是人们想尽办法少付邮费或者免付邮费,结果造成英国实行高邮费而国家邮政收入反而减少。
罗兰·希尔提出著名的一便士邮资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国决定实行罗兰·希尔的建议,不论远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费1便士。此即在世界邮政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便士均一邮资制。
7.邮票的来历
邮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期。165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用户。
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上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可以说是邮票的前身。这种标签随用随撕毁,没有留传下来。
扩展资料:
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英国罗兰·希尔爵士发明的黑便士,中国最早的邮票是清朝的大龙邮票。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巨变”大型邮票展11日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开幕,精挑细选的188枚邮票让观众重温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降低了邮费,按重量计费,先付邮费。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邮票是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
8.邮票的历史与发展(要简短)
1840年5月1日,在罗兰·希尔的提议和促进下,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正式发行。
邮票的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侧面浮雕像,黑色,面值1便士,人们称为“黑便士邮票”。这枚邮票,除不具齿孔外,已经大体上具有今天邮票的特征,选用带水印的纸张印刷,涂有背胶,并标有“邮政”字样。
邮票诞生后不久,其他国家也开始跟着使用起邮票来。1841年和1842年在美国出现了一些邮票。
1843年巴西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邮票,共3枚,面值分别为30、60和90雷依斯,被称为牛眼邮票,是世界珍邮之一。1843年3月1日,瑞士苏黎世州发行地方邮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4和6为主图案,这是世界第一套双色邮票。
1849年,法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以谷物女神色雷斯为图案。德国的第一枚邮票则是黑一,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亚王国发行。
1850年德国城邦汉诺威,普鲁士,萨克森,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有巴登紧随其后。奥地利则在1850年6月1日开始发行邮票,它们在列支敦士登境内同样有效。
中国的第一张邮票是大清邮政在1878年1月发行的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有三个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9.邮票的来历(一小段就行)
“邮票:是从英文“Postage Stamp”译来的。邮票是国家(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是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
1868年(清同治七年),清代外交官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再述奇)》一书中,对英国早期集邮有过这样的描述:“……凡收得信票者,张贴壁上,以多为贵,相习成风”。文章中的“信票”,指的就是邮票。
1880年(清光绪六年),上海清心书‘馆出版的《花图新报》上,刊有《各国信馆之印图》一文,约有600多字;所谓“印图”,指的就是邮票。文章说,在国外,家长鼓励子女收集“印图”,“亦启迪蒙童之道也”。
在我国正式公文中,最初称邮票为“图记纸”。1878年(清光绪四年),我国由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清光绪二十年)2月7日,总理衙门奏请清朝皇帝开办“大清邮政”,原奏折有这样一段文字:“光绪十九年葛显理(葛显理Kopsch英国人,当时任宁波浙江海关税务司)呈送万国邮政条例,联约六十余国,大端以先购图记纸粘贴信面送局,以抵信资。其费每封口信重五钱者取银四分,远道酌加……”。
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公布的邮政章程中规定:“邮政局须制造信票,以便粘贴信面,作为外国暨通商各国之信资,俟分岸资、外资,各信票之式样,再行宣示众知。凡信件交付邮局寄送,必须于信面上粘贴邮政局之信票作为信资。信票系在各地邮政局、托售之铺店等处购买”。以后在邮局的公文、公告中,也都称为“信票”。但由于“信票”的“信”字不能包括全部邮政业务的内容,所以从1899年开始正式用“邮票”这一名称。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我国台湾省设立文报总局,并发行官用和民用两种邮票:官用的称“邮票”,民用的称“商”。这时虽已出现“邮票”这一名称,但与现在邮票使用范围不完全一样。
1894年(旧历甲午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省人民听到割台消息,义愤填膺,发出抗战檄文,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英勇抵抗日军;并开办邮政。发行的邮票印有“士担纸”(“士担纸”为英文Stamp邮票的译音)字样。1930年我国闽西革命根据地发行的邮票,印有“邮花”字样。1940一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发行的邮票,印有“代邮券”字样。这些可算是邮票的别名。1840年邮票诞生以后的最初30年间,各国发行的邮票,很多是采用统治者肖像作为图案。我国自1878年开始发行邮票到l911年辛亥革命为止,清代发行的邮票以“龙”图为主。所以在那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把邮票称为“人头”或“龙头”,但这不能算是正式名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