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农再贷款的演变过程
1999年2007年,人民银行共安排支农再贷款额度1288亿元,累计发放1.2万亿元。在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和引导下,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大幅度增加,占其各项贷款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同期,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分别年均增长22%和25%,比同期金融机构年均贷款增长分别高8个和12个百分点。期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1.43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占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的比例分别为46%和37%,比开办支农再贷款业务之初分别提高15个和17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随着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增强,经营财务状况明显改善,对支农再贷款的需求有所下降。针对全国农村信用社资金供求总体宽松、但地区间不平衡的状况,人民银行加强了对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间调剂,现有支农再贷款额度的93%集中安排用于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
在此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进一步促进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人民银行将支农再贷款对象扩展至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辽宁农发行支农贷款的举措有哪些
围绕省政府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全力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设施扶贫方面,大力支持贫困地区交通、水利、农村人居环境、城乡一体化等项目;产业扶贫方面,大力支持光伏扶贫项目,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积极探索支持教育扶贫和电商扶贫等新模式。着力解决扶贫贷款发放瓶颈问题,力争全年投放精准扶贫贷款超过75亿元。
此外,辽宁农发行今年将丰富支农领域,深拓业务蓝海。重点围绕农产品物流和农村物流两大主线,加快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拓展农业科技贷款业务范围,重点支持现代种业、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生态环保等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推广应用; 以总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为契机,大力支持林业开发与保护,年内争取实现40万公顷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的贷款发放。
3.什么是支农再贷款
支农再贷款是央行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再贷款。人民银行从1999年开始发放支农再贷款,原来仅是作为一个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旨在支持农村信用社改进支农信贷服务,壮大支农资金实力,促进“三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不断突破,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工具。
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降低涉农贷款利率,支农再贷款执行优惠利率,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利率还可在优惠利率基础上再降1个百分点。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利率应低于该金融机构其他同期限同档次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一年期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为3.35%。
年7月31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了260亿元的14天期正回购操作,为三个半月来首次进行该期限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3.70%低于4月15日的3.80%。这是正回购中标利率年首度下调。央行的这一举措被业界认为是定向降息的前兆。
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促进降低‘三农’融资成本。此举是为贯彻落实**常务会议关于“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的要求,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能力而采取的措施。
除对特定机构涉农贷款优惠利率再降1个百分点外,央行还提出了三项措施: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再贷款借用期间,涉农贷款增量应不低于借用的支农再贷款总量;提高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优化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结构;加强对支农再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的监测考核。加强对支农再贷款投向和涉农贷款利率的监测考核,确保支农再贷款发挥降低“三农”融资成本的作用。
4.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有哪些支农措施
2005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积极拓展支领 域,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由过去单一 支持粮棉油购销储蓄业务,逐步形成以粮棉油收购贷款 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格局。
①大力支持粮棉油收购。每年支持的粮食收购量占当年商品量的60%左右,支持棉花的收购量占当年总产量的50%以上。
②大力支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和主要农业生 产资料储备体系建设。③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小企业发展、农业科技开发,推动农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