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晓风散文集 山月的读后感
冷绝白绝写乡愁 ——读张晓风的《山月》
自古至今,通过写月亮来抒乡愁寄相思的诗文,大概可以车载斗量吧?然而,像《山月》这样别具一格的篇章,似乎未曾见过。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亮,固然给人以恍惚的秋意,但这秋意毕竟是淡淡的;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月亮(婵娟),则成了亲人分居两地遥寄相思的美好载体。李白、苏轼笔下的月亮,分明含有几许温馨的暖色,尽管其中也夹杂了丝丝缕缕怆凉的成分。
同样是写月亮抒乡愁寄相思的文字,倘若其格调与前人大同小异,难免因落套而流入平庸。但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笔下的《山月》,却是与众不同的。不同在哪里?在于作品营造了一种格外凄清凛冽的意境。在作者的心目中,山月竟然“冷得那样无情,那样冷绝白绝,触手成冰。”这“冷绝白绝,触手成冰”几字,峭拔奇崛,读了予人以凄神寒骨之感。但这还不够,后面尚有“山月如雨……淋得人兜头兜脸,眉发滴水”之喻。以雨喻月,已属不俗,而“淋”字后面那一段巧用通感的神来之笔,更是将《山月》凄清凛冽的境象与情调渲染得无以复加了。
山月无情人有情。极写山月之冷,为的是反衬乡愁之深与忧思之甚。张晓风这种对情与境的二律背反又相辅相成的成功把握,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皋兰山月读后感
山月升起的地方刚好是对岸山间一个巧妙的缺口.中宵惊起,一丸冷月像颗珠子,莹莹然地镶嵌在山的缺处.
有些美,如山间月色,不知为什么美得那样无情,那样冷绝白绝,触手成冰.无月之夜的那种浑厚温暖的黑色此刻已被扯开,山月如雨,在同样的景片上硬生生地安排下另一种格调.
真的,山月如雨,隔着长窗,隔着纱帘,一样淋得人兜头兜脸,眉发滴水,连寒衾也淋湿了,一间屋子竟无一处可着脚,整栋别墅都漂浮起来,晃漾起来,让人有一种绝望的惊惶.
山月总是触动人最深处的忧伤,山月让人不能遗忘.
山月照在山的这一边,山月照在山的那一边.山的这一方是长帘垂地的别墅,山的那一方是海峡深蕴的忧伤.
山月照在岛上,山月也绕过岛去照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旧梦,在不眠的中宵,在万窍含风的永夜,山月吹起令人愁倒的胡笳.
山月何以如此凛烈,山月何以如此无情,山月何以如此冷绝愁绝,触手成冰!
3.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平时经常会听父母诉说“不辛苦就没有世间财”,还小时可能不太懂事,总不明白什么叫作辛苦,后来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多也稍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直至学习《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后更明白到凡事开头难,要坚持不懈、经历辛苦,才有实现理想与梦想的机会。 山河虽壮美,但其有巍然且令人感到心寒的地方,而只有好游者才有意志、毅力去闯荡,令旁人羡慕不已。
但这些旁人又是否有过去闯荡的那种意志与毅力呢? 王安石本可众览褒禅山之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而且他也有闯荡的意志与毅力,但他为什么会后悔呢?他为什么并不能尽情地享受游洞之乐呢?正是因为他盲从别人,对游洞有所怠慢,以至令自己后悔不已。 看!那只是一次平常的游山却包含了不少哲理,这就正如我们的学习,什么时候都要有决心不能轻易受到诱惑。
学习就正如游山的一条路,也是一条长远不息的路。有志者能以读书、活学、利用为己任树立好明确的目的,然后经历种种的挫折、辛酸,加上不懈的意志与毅力,明白“读书不容易,要读好书更加不容易”,因此不要轻易受到不良诱惑而产生无心向学的心态。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在生活中是没有一帆风顺的,偶然也会有波涛的起伏。在遇到困难时,并不能灰心丧气,记住把希望寄在明天,把失落弃于过去,要享受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就要放眼未来,面对困难,要抱有理想去生活。
要拥有意志与毅力去迎接生活。我们的生活就像河溪中的石头,只有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击与摩擦才会变得圆滑。
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要有这种坚持不懈的意志与毅力,正因为这样别人才会欣赏你。
4.《山月》的赏析
席慕容是著名的台湾女诗人。1943年生于四川,1981年在台湾出版其首部诗集《七里香》,引起文坛震动。其诗作少风云之气,多儿女之情,气息晴朗,情愫纯然,被称作新诗中的“婉约派”。
这首《山月》是感旧伤怀之作。如她的许多诗作一样,这首诗中流动着一种情绪记忆的色彩,就像古人所说的“睹物思人”、“触景伤情”,诗中充满看似极淡但细品极浓的感伤情调。这种感伤如似水年华,不经意间触及人心中最隐秘的角落,拨动起灵魂深处的琴弦。
诗的第一节里,“我”踏月入山,为的是什么?为了追忆往昔的情感。清凉的山风轻拂肌肤,月亮的月华照在身上,感觉是美好怡人的。
在诗的第二节,美好的感觉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看到月下树林隐约的绿色,不觉想起青春的美好。朦胧的月色下,一切似乎都在林间模糊了,而唤起的是那“可隐、可尽、可别离”、“透明如醇酒”的青春韶华。山风清冷,而青春如酒,岁月如歌,不禁让人涌起“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山中的景致依旧,山月的清凉未改,“我俩多少物换星移的少华”虽然已经变化,但那如醇酒般的青春记忆却不能被忘怀。 月亮是中国人情感寄托的象征,从古至尽,月亮被文人墨客赋予了多样的深情,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逸兴,苏轼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感怀。在诗的第三节,诗人也借助月的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进一步拓展。青春不能忘,那一轮月更不能忘,不仅因为那一轮月“照了长城,照了洞庭”,更是因为它在那个特别的夜晚,照进了特别的山林,成了诗人美好记忆的见证,成为记忆往昔的线索。
在最后一节,诗人的情感达到顶点。往昔是美好的,但终究是不能再得到的“过去”,青春的逝去、美好往昔的消亡令人悲哀。诗人每每因目睹四月春回的月轮而感时伤怀,而在朦胧的月光照耀下,这种悲哀仿佛被粉碎了,记忆的痛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无数音容笑貌的甜蜜、四月夜里的郁香和次次春回的怅惘。诗人心中郁结着繁复的情感、无法诉说的思恋,在淡淡的几笔中就被勾勒渲染而出,是喜悦,是悲哀,还是像弘一大师所谓的“悲欢交集”?诗人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答案,而诗作也在情感高潮之外骤然落幕,留给人几多思量、几多怅惘.
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首诗用四节分别勾画出游山、青春、月照、怅惘的情绪过渡。而情绪意念的转换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空间的大幅度移动,从长城到洞庭再到山林,透过无限感怀与情绪,既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力,又揭示出诗人独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人生体验。
这首诗的语言也是很有特点的。既不刻意制造音尺的等距离划一,也不追求诗行的整齐排列,更不割裂民族语言的完整性。加之“以”、“可”个别文言词语恰倒好处的运用,使整首诗一如行云流水,行止自如,无勉强雕琢之痕迹。同时。此诗创作深受古典词曲影响,韵律和美,各节之间过渡的回环递进技法精进自然,使整首诗笼罩在淡淡的月色之中,读之令人心清气明。
5.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努力奋斗过,因为“尽志可以无悔”。
有敢说的了? 人生正如一条曲线。”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他可以问心无愧。
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在这样的人生中屡见不鲜,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怠。
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 而王安石提出的“尽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奋斗”吗,然而,曲线的人生需要经受许多磨练,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所以,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
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有些奋斗者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
历史不会单凭成败论英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却时常事与愿违。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懒惰了一些,改善百姓的生活。”
由此看来,成功源于奋斗。我们后代也同样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视他为一个无能的失败者;只要没有成功,他用尽了一些方法。
连作者王安石也感觉后悔听了这位先辈的话。他竭力争取的过程不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吗。
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提示性的话:“重要的不是成功。 列宁曾经说过?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志向,但最终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理想推动着进步,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但是。 或许那位先辈是胆小了一些,懈怠之意也? 是的,就奋斗不息,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奋斗并不都一定成功。
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有一位作家就曾经说过。
只要生命不止。而出来的人又有人责备这位先辈,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
我十分认同。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游褒禅山记》有感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是奋斗,非也,但他一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就灭了,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
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取得成功。结果一起游玩的人都出来了,那怎能获得成功,人们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条直线那样一帆风顺,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转折多变,松懈了一些,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
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尽志可以无悔”这个观点。
但这一切都应让这位先辈来承担吗。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志向? 非也,他试图变法,只要你认为在这条路上尽了力,失败了并不要紧。
6.一九三四读后感50字
《伊索寓言》是十分厚的,我很了好长时间用心的把它读完了。结果受益匪浅。虽然一条条做人的启示我是不可能用浅显的文字写下来的,但是我把它融进了我的骨子里,成为我做人的准则。比如《孔雀和白鹤》让我知道了人要活得朴素,不能张扬;《孔雀和穴鸟》让我知道了人不可貌相,要用真本事说话的道理。还有《驴和狗》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不能自私,也要学会想着别人,为他人着想……
写到这儿,我真的想说这本书不仅仅是我的朋友,还是我的老师。他深刻的教育了我,在社会里,在生活中该如何的做一个合格的好公民,这使我不曾走上邪魔外道,还让我改掉了许多不好的陋习。现在我变成了一个正气昂扬的少年,说实话,还真得亏我读了这本大有好处的书,所以我会一直学到老,读到老。并且这本书我会一直研读下去的,好好品味它的个中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