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讨论国家大事的词句


一、关心国家大事的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注释: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注释: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至今仍意义重大: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注释:选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意为: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人死了以后才能评定他的功过。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注释: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

注释: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意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林则徐留下的慷慨悲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而言为心声,每念及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扼腕长叹。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注释:出自杜甫的《春望》。意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7、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

注释: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三个三字短句“一吟悲一事”,并以对句形式组成一韵,九个字说尽了一生心事。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望采纳,谢谢!

二、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苟利国家生死已,

岂因福祸趋避之

三、表示“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的成语有哪些

【忧国忧民】 【心存天下】 【心系国家】【匹夫有责】【宵衣旰食】 1、忧国忧民【yōu guó yōu mín】释义:为国家和人民而忧虑。

2、心存天下【xīn cún tiān xià 】释义:心里为天下的事情和人民忧心。 3、心系国家【xīn xì guó jiā 】释义:心里为国家的事情和人民忧心。

4、匹夫有责【pǐ fū yǒu zé】释义:国家兴亡是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 5、宵衣旰食【xiāo yī gàn shí】释义: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吃饭,形容非常勤劳,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四、表示“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的成语有哪些

【忧国忧民】 【心存天下】 【心系国家】【匹夫有责】【宵衣旰食】

1、忧国忧民【yōu guó yōu mín】释义:为国家和人民而忧虑。

2、心存天下【xīn cún tiān xià 】释义:心里为天下的事情和人民忧心。

3、心系国家【xīn xì guó jiā 】释义:心里为国家的事情和人民忧心。

4、匹夫有责【pǐ fū yǒu zé】释义:国家兴亡是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

5、宵衣旰食【xiāo yī gàn shí】释义: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吃饭,形容非常勤劳,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五、描写“关心国家大事”的对联或诗句有哪些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示儿》

[ 宋 ]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唐 ]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唐 ]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5.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6. 杜甫(712~770),字子美,甫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