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趣事简短介绍(杜甫的趣事)


1.杜甫的趣事

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该诗问世以后趣事颇多,广为流传的要数诗宴、诗画菜和诗厨。

诗宴 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去,穷居成都草堂。一日,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会友,杜甫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来招待客人,杜夫人着急万分,不知所措。

正在犯难之际,杜甫发现灶房间尚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当即如获至宝,转忧为喜,面带笑容地对夫人说了几句悄悄话后,就请客人入座闲谈。 时隔不久,杜夫人端上三菜一汤摆在桌上。

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着两个蛋黄;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没有;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面还漂着几片洁白的蛋壳。 杜夫人当即示意杜甫对客人抱拳发话:“诸位光临寒舍,深感荣幸,特备‘诗宴’,以表寸心。”

正当客人有些莫名其妙之时,杜甫拿起筷子,指着第一碗菜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指着第二碗菜说,这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指着第三碗菜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指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时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绝。

诗画菜 四川民间,有位出奇女子,才貌双全,烹饪绝伦,闻名蜀地。一天,两位才子慕名远道而访,女子理当盛情款待,可因家中仅有韭菜一把和鸡蛋两个,不知如何是好,好在女子饱读诗书,顿时想起杜甫的一首诗。

她为两位客人敬茶后,便含笑下厨,不一会就做出一桌富有诗情画意的菜。第一盘以绿韭菜垫底,面上放着两个圆滚滚的蛋黄,取名“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盘还是以绿韭菜垫底,面上洒着一溜蛋白,唤作“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盘将韭菜铺成山峦状,山尖遍染蛋白,呼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盘是一大碗清汤,面上漂浮着四片洁白的蛋壳,便称为“门泊东吴万里船”。

女子举杯敬酒,略表歉意之时,两位才子异口同声地赞道:“您巧作的‘诗画菜’,胜过世间山珍海味!不必客气。” 诗厨 江南一地有家颇有名气的“唐诗菜馆”,一天有位客官傲气十足而至,仅以八文钱和两个鸡蛋,苛求要按杜甫的七言绝句做三菜一汤,厨师明知客官出难题,硬是知难而上,欣然同意。

不一会,只见厨师端上三菜一汤放在桌上:第一道菜是两个蒸蛋黄,伴以几根小葱,象征“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是青菜叶上铺着一丝蛋白,意为“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是清炒白蛋花,连根葱儿都没有,寓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更简单,是一大碗清水,上面只漂着几片雪亮的蛋壳,酷似“门泊东吴万里船”。客官见此“三菜一汤”,连声赞口不绝,后来这位厨师被誉为“诗厨”。

2.关于杜甫的小故事,要简短的,容易明白的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3.杜甫的趣闻逸事【短些】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

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著名学者、军事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乐府。

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诗文。

7 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么样的?”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

它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高洁的象征。”

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

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

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4.杜甫的故事,要简短一些的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在这时期写的诗,根据他自己的叙述,可能已有数百首,不过只有二十几首流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其中虽有象《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5.杜甫的故事~简短些【100字就够了】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

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扩展资料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月12日 唐朝诗人杜甫出生 “杜甫很忙”风靡一时 史上真实的杜甫究竟什么样

6.杜甫的趣闻轶事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

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扩展资料

诗人仙逝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

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

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7.杜甫的故事或介绍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8.杜甫的趣事

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该诗问世以后趣事颇多,广为流传的要数诗宴、诗画菜和诗厨。

诗宴 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去,穷居成都草堂。一日,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会友,杜甫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来招待客人,杜夫人着急万分,不知所措。正在犯难之际,杜甫发现灶房间尚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当即如获至宝,转忧为喜,面带笑容地对夫人说了几句悄悄话后,就请客人入座闲谈。

时隔不久,杜夫人端上三菜一汤摆在桌上。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着两个蛋黄;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没有;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面还漂着几片洁白的蛋壳。

杜夫人当即示意杜甫对客人抱拳发话:“诸位光临寒舍,深感荣幸,特备‘诗宴’,以表寸心。”正当客人有些莫名其妙之时,杜甫拿起筷子,指着第一碗菜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指着第二碗菜说,这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指着第三碗菜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指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时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绝。

诗画菜 四川民间,有位出奇女子,才貌双全,烹饪绝伦,闻名蜀地。一天,两位才子慕名远道而访,女子理当盛情款待,可因家中仅有韭菜一把和鸡蛋两个,不知如何是好,好在女子饱读诗书,顿时想起杜甫的一首诗。她为两位客人敬茶后,便含笑下厨,不一会就做出一桌富有诗情画意的菜。第一盘以绿韭菜垫底,面上放着两个圆滚滚的蛋黄,取名“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盘还是以绿韭菜垫底,面上洒着一溜蛋白,唤作“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盘将韭菜铺成山峦状,山尖遍染蛋白,呼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盘是一大碗清汤,面上漂浮着四片洁白的蛋壳,便称为“门泊东吴万里船”。女子举杯敬酒,略表歉意之时,两位才子异口同声地赞道:“您巧作的‘诗画菜’,胜过世间山珍海味!不必客气。”

诗厨 江南一地有家颇有名气的“唐诗菜馆”,一天有位客官傲气十足而至,仅以八文钱和两个鸡蛋,苛求要按杜甫的七言绝句做三菜一汤,厨师明知客官出难题,硬是知难而上,欣然同意。不一会,只见厨师端上三菜一汤放在桌上:第一道菜是两个蒸蛋黄,伴以几根小葱,象征“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是青菜叶上铺着一丝蛋白,意为“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是清炒白蛋花,连根葱儿都没有,寓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更简单,是一大碗清水,上面只漂着几片雪亮的蛋壳,酷似“门泊东吴万里船”。客官见此“三菜一汤”,连声赞口不绝,后来这位厨师被誉为“诗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