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俗词句


介绍傣族民风民俗好段

串姑娘 傣族小伙子“串姑娘”,傣语称为“约骚”,必带手电、竹笛,披个毯子。

到姑娘家竹楼下,吹竹笛表述心意,姑娘有意,则会等阿爸阿妈睡去悄悄下楼,与小伙子谈悄悄话。夜深渐凉,小伙子便会用毯子把姑娘一裹,带到寨边林中,彻夜密谈;有的姑娘在纺线场上纺线,小伙子用手电一个个照,找着合意的就会在她身边吹笛、拉琴,姑娘有意则会把藏在裙子下的小竹凳抽出来给他坐,谈至夜深,小伙子也就敝开披毯,把姑娘拥入怀抱。

若姑娘无意,那么,小竹凳就不会抽出给他,小伙子也就白费精神了。 丢包 是傣族青年男女恋爱的一种方式。

泼水节期间,男女青年相距二、三十米各站一边,姑娘先把手中的小香包丢到男方一边,男方接到了又回掷过来,接不着的一方要认输送礼物给对方。实际上,姑娘都是有目的地甩给意中人,对方又甩过来,几次之后,姑娘把香包甩得又高又远,会心的小伙了也假装接不着认输,走到姑娘面前把事先备好的礼物送给她,于是双双离开丢包场,到河边林中谈情说爱去了。

近年,这种方式被引伸为一种象征性的集体游戏,表达对远方客人的热情欢迎。

导游词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我国少数民族之华民族部分我国傣族人主要聚居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少数散居附近其州县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我国傣族人口约150万绝大多数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1] 全世界傣族现有人口约5000万虽国内属于少数学术上认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而居住国外傣族主要分布于泰国(约3000万人)、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史上傣族泰国北部和缅甸核心建有佛教国家——焚香国经历史演变国家已复存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带和各东南亚半岛国家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同傣文分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民族历史 华民族系列邮票——傣族傣族具有悠久历史少数民族自古来傣族先民繁衍生息国西南部 建国据考古工作者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省、区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及近年来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先民生息川南、黔西南、桂、滇东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渐向西南迁徒们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民族[2] 公元1世纪汉朝史籍《史记》、《汉书》已有关于傣族先民记载称其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支系有傣、傣雅、傣绷等新国成立根据傣族人民意愿正名傣族 傣族先民古代百越支汉朝称滇越、掸魏晋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称自称傣意酷爱自由与和平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老傣文文献有古老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639年傣历元年傣历年阳历年月却阴历月傣历分三季至四月冷季五至八月热季九至十二月雨季每隔三年九月闰月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国著名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傣剧云南独具特色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定人物情节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吸收滇剧、皮影戏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傣戏班久傣剧流传德宏其地区德宏十土司衙门先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国建立傣剧有了新发展1960年第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东南亚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样专业团体外较大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听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传承方面困难日益凸现[3]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动物活动此基础上加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外 节庆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傣族富民族特色节日节期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清水佛洗尘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竹楼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坡度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舂米、织布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基本上都束发、筒裙和短衫共同特征筒裙长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大米主食具特色竹筒饭制作方法米装进新鲜竹筒加水放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口 普洱茶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远销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成外驰名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有110多种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有名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亲身游历大自宝库体味浓郁亚热带风情。

傣族的民风民俗

最佳答案 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

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

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遗憾的是,近年来综合性的论述一直比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

综合考察中国民俗的传承、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 一、原始信仰长期留存 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

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不必花费笔墨去叙述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巫术、祭祀仪式,只要看看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的信仰习俗,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如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春祈、秋报、求雨、禳灾、用占卜来预测气候和年成,以及围绕农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传统习俗。《左传》记载:“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

[1] 《汉书·郊祀志》也记载:“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2]可见, 对土地神和谷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确知的上古时代就很流行了。

其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信仰习俗,据《礼记·月令》的记载,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个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来年”等固定的祭祀农业诸神的活动,实际上,许多农事节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类农事信仰习俗在后世堪称长盛不衰,时至今日也远没有绝迹。

就猎、牧、渔、林、交通、运输、贸易等行业及各项手工业而言,举行某些巫术性仪式,祭祀有关的神灵,恪守 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

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动。

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凡此种种,不一而述。

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载,《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留的《建宅文》[3]、《镇宅文》,[4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看出, 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 中国的传统服饰,按。

傣族的风俗习惯100字

傣族风俗习惯:

1、婚姻风俗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不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招赘上门的习俗。傣族举行婚礼时,都要有隆重的“拴线”仪式,由老人用洁白的棉线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把两人的灵魂拴在一起,并祝福新婚夫妇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2、丧葬风俗

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3、 饮食风俗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扩展资料:

傣族节日:

1、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2、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傣族

傣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1、傣戏傣族有传统的傣戏。

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

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

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2、织锦傣锦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

织造时傣族妇女首先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3、乐器傣族民间乐器有嘎腊萨、玎、筚、多洛、象脚鼓、铓、排铓和傣镲等。

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是舌簧乐器,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

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4、花街节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

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5、婚姻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

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

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写傣族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以上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用几句话介绍傣族人民的风土人情

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著名的传统舞蹈孔雀舞,著名的传统节日泼水节,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

1、宗教

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服饰

女性: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男性: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3、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

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4、艺术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5、节日

节日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扩展资料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1、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2、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

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3、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参考资料傣族百度百科

傣族的风俗习惯100字

傣族风俗习惯: 1、婚姻风俗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

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不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招赘上门的习俗。

傣族举行婚礼时,都要有隆重的“拴线”仪式,由老人用洁白的棉线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把两人的灵魂拴在一起,并祝福新婚夫妇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2、丧葬风俗 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3、 饮食风俗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

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扩展资料: 傣族节日: 1、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

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2、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

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傣族。

介绍一个傣族的风土人情和习俗,100字 不许抄袭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下面就让我带着你们去感受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傣族人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所以他们至今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他们的村寨都由一幢幢精致的竹楼组成,这些竹楼小院别具一格,只能用一句“树满寨,花满园”来形容。傣族人也同样的能歌善舞,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傣语中的“戛洛涌”,这是在傣族人民中流传最广泛的舞蹈——孔雀舞。孔雀舞舞姿曼妙,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傣族民间艺人表演孔雀舞。

傣族人的孔雀舞闻名世界,他们的泼水节也是出了名的。泼水节源于印度,经过缅甸之后传入云南傣族地区,距今约有700年的历史。这个民俗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艳花朵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泼水节期间,也有像我们汉族的端午节一样有个划龙舟的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条条披红挂绿的龙舟在锣声中.呼喊声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到了晚上,还要举行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花,放高升时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光彩夺目,犹如花团锦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我的介绍,你应该对傣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