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才华的成语
锋芒毕露 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风华正茂 风华: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
风流倜傥 风流: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倜傥:卓异,洒脱不拘。形容人有才华而言行不受世俗礼节的拘束。
才高八斗 比喻人极有才华。
八斗之才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龙跃凤鸣 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
头角峥嵘 头角:比喻青年人显露出来的才华;峥嵘:特出的样子。形容年轻有为,才华出众。
风华绝代 风华:风采才华;绝代:冠绝当世。意思是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
才华横溢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才华超众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才能远远超出一般人。
风流潇洒 英俊有才华,气度超脱。
扫眉才子 扫眉:妇女画眉毛。旧指有才华的女子。
才华盖世 盖:覆盖,超过。才能很高,远远超过当代的人。
才占八斗 才:文才,才华。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才夸八斗 夸耀才华出众。
跌荡风流 潇洒放逸而富有才华风情。同“跌宕风流”。
跌宕风流 潇洒放逸而富有才华风情。
雏凤清声 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
惊才风逸 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
洛阳才子 本指西汉贾谊。泛指有文学才华的人。
弘奖风流 弘:大。风流:指才华出众之人。对才华出众之人大加奖赏;或大量任用人才,以鼓励其它人奋发上进。
囊锥露颖 比喻显露才华。
日试万言 一日写上万字的文章。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
宋才潘面 宋玉的才华,潘岳的容貌。比喻才华出众,仪容俊美。
惊才绝艳 形容才华惊人,文辞瑰丽。
锋铓毕露 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同“锋芒毕露”。
满腹文章 比喻文章极好,很有才华。
当世才度 当世:当代,现世。才:才华。度:气度。当代具有才华气度的人。
文采风流 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亦指才华横溢与风度潇洒的人物。
描写人有才的词语
据《后汉书·戴凭传》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颇爱谈“经”。一日,他令群臣百官互相辩论,凡在经义上辩驳失败者,就得将座位让给胜者。侍中戴凭熟读经典,口若悬河,能言善辩,接连取胜,一下坐了50多个座位。其才果然不凡,于是后来便有了“夺席才”一说。
早在三国时期,曹植的哥哥曹丕夺得皇位后,欲迫害曹植,就给曹植七步路的时间,命他作诗一首。如作不成,即刻杀头。令曹丕意想不到的是,七步路的工夫,曹植便应声咏出了那首流传至今的《七步诗》。曹植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七步成诗,当真有才。后人遂用“七步诗”、“七步才”、“七步咏”、“七步成文”、“陈思七步”、“七步嫌迟”等来夸赞某人才思超群。
平时我们常常会称赞别人“才高八斗”,但这“八斗”可是有来历的。南朝宋时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人因此称才学出众、学识渊博者“才高八斗”或有“八斗之才”。
唐武则天于洛阳龙门游玩时,心血来潮,令众臣吟诗作赋,作诗先成者以锦袍赐之。左使东方虬作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既而,宋之问作诗亦成,武则天看后连连夸赞,后悔不已,认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于是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改赐宋之问。此后众人就以“夺锦才”喻指才识卓群之士。
“温八叉”的故事不知大家是否熟知。晚唐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温庭筠能八叉手而八韵得,“温八叉”之称由此而生。之后“叉手速”、“叉手”便指文人才气横溢。宋苏轼《袁公济和复次韵答之》中有云:“文如翻水成,赋作叉手速。”
古人不仅赞美有才的男子,对于才女,也不惜赞美之词。
唐朝才女薛涛才华绝伦,美若天仙,且与文人墨客和诗唱对,情意缠绵。此女一时名满天下,人称“扫眉才子”。唐人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赞曰:“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才女谢道韫为后人熟知,“咏絮才”的故事就是从她身上来的。东晋重臣谢安召集族人,一起谈文论道。恰逢天降大雪,谢公兴致突来,对众人曰:“白雪纷纷何所拟?”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不等谢安回答,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惊叹连连。后人就将此赞为“咏絮才”。
赞人有才的说法还远不止以上这些,譬如夸奖别人诗文作品超乎名家之手的称为“压倒元白”之才;赞扬学识博古的,称有“陆海潘江”之才,即我们所说的“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夸一个人有才华的句子有哪些
1. 经天纬地之才,气吞山河之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宵古今学贯中西超凡脱俗之人。
2. 她那明亮的眼睛中,荡漾着一池清波,清波上漂荡着聪明和智慧。
3. 同学们都佩服他那过人的胆识和聪明,遇到什么棘手事都喜欢找他帮忙。
4.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美貌与智慧并重,英雄和狭义的化身。
5. 这道题连中学生也很难解出来,他小小年纪居然能答上来,真令我佩服。
6. 她和她的哥哥一样,生就一副绝顶聪明的头脑,心灵得像窗纸,一点就透。
7. 她那双圆溜溜的大眼睛,镶了一圈乌黑闪亮的长睫毛,眨动之间,透出一股聪明伶俐劲儿。
8. 别看他人小,心眼可灵啦,个大人也比不上他,真是秤砣虽小能吊千斤。
9. 他那含蓄明澈的眼睛和那宽宽的前额,给人以质朴、聪慧而又深沉的印象。
10. 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我对您的敬仰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像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赞扬一个人很有才华的成语
才华盖世
【拼音】:cái huá gài shì
【解释】:盖:覆盖,超过。才能很高,远远超过当代的人。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三回:“他做宗人府主事时候,管宗人府的便是明善主人,是个才华盖世的名王。”
【示例】:他是一个才华盖世的科学家。
【近义词】:才华出众
【反义词】:才疏学浅
【语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才华很高
才华横溢
【拼音】:cái huá héng yì
【解释】: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出处】:王朔《枉然不供》:“她丈夫任北海是市电讯局才华横溢、很有前程的年轻工程师,相貌英俊,举止潇洒,待客得体。”
【示例】:他从小就流露出才华横溢的天资来。
【近义词】:才华盖世、才华出众
【反义词】:才疏学浅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很有才华的人
形容有才华的诗句
1、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宋·陆游《文章》
译文: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2、裴生信英迈,屈起多才华。唐·李白《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译文:裴先生你英雄豪迈、才华灼灼,陡然崛起。
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译文:看到你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你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4、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南北朝·《南史·谢灵运传》
译文:天下的人才一共一石那么多,曹子建占了其中的八斗,我占了其中的一斗,古往今来的人占一斗。
5、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译文: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必将万古流传。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译文: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7、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译文:虽然才华超群却无用武之地,虽然道德崇高却无人理解。
8、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译文: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9、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唐·李白《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译文:令人羡慕的是你们二位前去应举,真如同二条出渊的胶龙,何况你俩又有冠盖当世的才情。
10、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唐·杜甫《不见》
译文:思维敏捷作诗千首,身世飘零喝一杯酒足矣
形容人很有才的词语
八斗之才 辩才无碍 不栉进士 才貌双全 才气过人 藏龙卧虎 沧海遗珠 出将入相 出类拔萃 出口成章 踔绝之能 大才盘盘 德才兼备 登高能赋 栋梁之材 斗南一人 斗酒百篇 多才多艺 风流才子 风华绝代 凤毛麟角 高才疾足 高足弟子 国士无双 和氏之璧 鹤鸣九皋 后起之秀 锦心绣肠 金声玉振 金玉满堂 看杀卫玠 经天纬地 麟风龟龙 灵蛇之珠 梦笔生花 面壁功深 妙手丹青 莫测高深 南州冠冕 南金东箭 能事毕矣 能者多劳 牛刀小试 女中尧舜 旁求俊彦 弸中彪外 七步之才 被褐怀玉 千里之足 强将手下无弱兵 巧同造化 三寸之舌 三头六臂 扫眉才子 珊瑚在网 神工鬼斧 升堂入室 淑质英才 腾蛟起凤 文武双全 文不加点 五言长城 下笔成篇 下笔成章 下笔千言 贤良方正 新硎初试 雄才大略 秀出班行 药笼中物 衙官屈宋 游戏三昧 一技之长 一目十行 一世之雄 一柱擎天 倚马可待 有脚书橱 隐若敌国 玉堂金马 困任授官 真才实学 直谅多闻 智勇双全 着手成春 卓尔不群 左宜右有智谋将计就计 举无遗策 老谋深算 盘马弯弓 旁敲侧击 千方百计 穷寇勿追 权宜之计 人定胜天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神机妙算 神通广大 文韬武略 万全之策 胸中甲兵 研桑心计 以一持万 运筹帷幄 遵时养晦 足智多谋聪明 别具只眼 冰雪聪明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独具只眼 耳聪目明 告往知来 过目成诵 过目不忘 见微知著 料事如神 明见万里 讷言敏行 人中骐骥 生而知之 未卜先知 先知先觉机智 便宜行事 耳听八方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见机行事 机变如神 临机处置 灵机一动 明察秋毫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巧发奇中 情急智生 随机应变 手急眼快 通权达变博学 博洽多闻 博古通今 博学多闻 博学多才 博闻强记 搏大精深 殚见洽闻 多文为富 见多识广 满腹经纶 通今博古 无所不通 学富五车能干 不觉技痒 妙手回春 棋逢对手 起死回生 精明强干 胜任愉快 手到病除 独当一面 无所不能远见 高瞻远瞩 目光如炬 深思远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先见之明 远见卓识 真知灼见。
描写才华的句子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南史·谢灵运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满眼浓华收不尽,固应叉手便诗成。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1 七步才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曹植出口成章,能在七步之内吟成诗篇,后遂用“七步诗,七步才,七步咏,七步成章,七步成文,诗成七步,陈思七步,七步嫌迟。”比喻文思敏捷,才气过人。唐李峤《杂咏》:“天子三章传,陈王七步才。”唐于志宁《冬日宴群公于宅各赋一字得杯》:“俱裁七步咏,同倾三雅杯。”
2叉手速
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有曰:晚唐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文思敏捷之人,古有曹植数步成诗,而温庭筠能八叉手而八韵得,故被人称“温八叉”。“叉手速” “叉手”指文人才思敏捷。宋苏轼《袁公济和复次韵答之》:“文如翻水成,赋作叉手速。” 明瞿式耗《浣溪晚集次子后韵》:“满眼浓华收不尽,固应叉手便诗成。”
3才高八斗
“八斗”是南朝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见无名氏《释常谈》)。以后,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喻作文才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可叹》诗中写道:“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即曹植)八斗才。”
4学富五车
“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说的是战国人惠施方术甚多,却杂乱不纯,而且言而不当。所谓“其书五车”是指他的藏书丰富,古时在未发明纸张之前,书都是用竹简制成的,每片上刻有字,串编起来就成了书。当时的五车书虽与现在的五车书不可等量齐观,但也可谓“饱学之士”了。
5倚马可待
东晋时期,大将桓温领兵北征,他的参军(官职名)袁虎随行。途中袁虎因为一些事而失去了桓温的信任,被免去了参军的职务。此时,正赶上军中需要发布紧急文书,一时找不到人来起草,桓温只好让人叫袁虎前来,命他倚在马前立刻成文。只见袁虎“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不一会儿就写成了七张纸的公文,洋洋洒洒,又快又好。围观的人无不惊叹袁虎的才能,就连桓温也频频点头表示赞赏。此后便留下了“倚马可待”的佳话.后人常用“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的文思敏捷,写作速度快。例如李白《与韩荆州书》中的诗句“请日赋万言,倚马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