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画兰花
唐·陈子昂《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宋·苏轼《题杨次公春兰》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唐·崔涂《幽兰》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唐·唐彦谦《咏兰》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宋·朱熹《兰涧》 光风浮碧漳,杜兰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二、关于山水画的题款的词句段
我收集的山水画题款
江南春。萧瑟秋风。梨花春燕。春风杨柳万壑积雪图。叱咤风云。秋山晚翠图。觅猎图。幽谷图。众山小。关山行旅图。大展宏图。雄鹰展翅。群鹰戏海。铁翅金钩。群英会(鹰)。踏歌行。山乡月色。春曲。高山村寨。秋山日暮。秋山沐雨。山谷幽居。春晚田野秀。春风一阵山水秀。妙手回春。春到山村。山水清音。故乡无限。春江水暖图。风波尽日依山转。友谊常青。浩瀚江河出自小溪。九九艳阳天。万山群峰叶初下,秋云无影树无声。雁南飞。云来云去岭上峰。烟云观瀑。溪③泊舟。秋林烟 。湖光山色。卡纸水墨。林泉鸣虎。烟云叠嶂。云岭探幽。秋山苍翠图。江南春韵。夜静人语稀。云起千丈岩。村里处处农家情。林深鸟鸣欢。山中人家。雨过飞泉图。山中夜雨。夕阳山里。绚丽云霞。满眼秋山疏雨。处处芳菲。情留此山中。小桥流水人家。流云飞瀑。云龙出谷。山高水窄。雨后百泉响。来去白云间。夜幕临江藾无声。江湾余晖。江边白桦。山上层层桃李花。云腾蜂起。碧水长流。
抄自美术报
三、有哪些书是关于中国画题款内容的
一幅中国画,不但作者的名字可以写上,连作画的时间、地点都可以写上;还可以题上诗词和跋语,这叫做题款,也有人叫做落款。
落好款,还需要盖上印章,这叫做用印。 序国画,就是少不了落款与用印。
但是初学画者,只重视画,往往忽略如何落款和用印。 其实,凡学画的同时,都应该注意及此。
落款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书法要练得好,书法不好,写在画上,便要影响画面的美观;二是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起码要能文理通顺,否则一落款,差错百出。 在历史上,诗,书、画、印四者全能的画家不少,如西蜀八家中的奚铁生、黄小松等,都是善画能诗,善书精篆刻。
近、现代画家中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无不如此。至于诗、书、画三者兼能的,更是不胜枚举。
题款有多种情况,一种作者自己题款,另一种,他人在画上题诗书跋。本文仅就作者自己如何题款,略述一二。
一、落名款 落名款,即在画上写作者的姓名,或者再写上作画的年月与地点。画上只写作者姓名的叫单款,如果这幅画送给某某同志,将某某的名字也写上,这叫做双款。
款书写得多的叫长题。有些作品,作者在画上一书再书,多至三、四款,再加上他人题字,几乎在一幅画上,好多处有款字,这叫做“落花款”,犹如花朵落在画面上一样。
如果一幅大画,在画面上,显然可以多写一点,然后作者只书姓名三个字或者加个年月,别无他书,在明末清初之时,往往被称之为“穷款画”。金冬心在长题一幅《瘦梅图》中就提到“穷款画欠佳……莫作穷款画匠”等。
不过有些画,不题字完全可以,那也不必非题不可。象这样的作品,即使只有三、五字的款书,切不可乱戴帽子,说它是“穷款画”。
二、落款题诗有助画意 画上题诗,题得好,不只是锦上添花,还可以使平凡的画材成为不平凡。故云“妙款一字抵千花”。
例如元代王冕,他画了一幅《墨栅>,如果不题诗,’无非是一幅技法较高的梅花小品,当他在画上题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就使这幅画的题意深化了。
作画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因此而在这幅画上洋溢出来。又如一幅明代无款的巨幅《梅花图》,描绘千技万蕊的白梅盛开,作者用隶书题“一林春雪”四字,这就使读者产生很多的联想,画也随之更富生趣了。
还有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金浓,他画了一个士大夫高卧荷亭之中,作者题上了“风来四面卧当中”,便使画中这个士大夫的那种不问世事,自鸣清高的神态,活生生地突了出来,从而使这幅画的主题思想也更加显露。 再举几个例子:黄鼎画了一幅水墨的《云山图》,构图极平常,题了一首六言诗,四句四问,由于问得好,问得有趣,竟把画中的云山似乎也“问”得舞动起来了。
这首诗是:“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表面是问,其实对景物已经作了形象的描绘。近人齐白石画两只小鸡争夺一条蚯蚓,本是极平常的绘画题材,由于作者题上“他日相呼”四字,画意就由平凡变为不平凡。
近入作品中,题得妙的也不少。但是,也有不少作品的题句,简直是不巧妙的标题。
如画俩工人一起在炉旁打铁,题曰“干劲冲天”;画一株瓶梅和一盆兰花,笔墨章法都不错,却题曰“香气满书房”,许多观众说:“可惜,可惜!文学意趣太少了。” 谈到这里,不能不提一提诗与画的血缘关系。
在我国的诗词中,可以入画的诗词比比皆是。有些诗,使画家读了,画性油然而生;有些诗,本身俨如一幅画,“诗是无形画,画为不语诗。”
说得形象极了。北宋苏东坡评唐代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八百多年来传颂不已,并被人们看作是对一个诗人画家的高度称赞。王维的“杨柳青青渡水人”等句,都是历代公认的“诗中有画”。
其他如“好山行恐尽,流水语相随”;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春水鸭头绿,晓山螺髻青”; “春水渡边渡,夕阳山外山”;“落木萧萧疏雨霁,泉声飞出万重山”; “隔水丛梅疑是雪,近人孤嶂欲生云。”以及断句如“鸦背夕阳红”,“云山隔岸青”等,都是有画的形象。
通常说, “诗画可合璧”,可见其一斑。 三、“题画无妨书画理” 中国画的款书,它的内容除上述外,还可以题写画理画法。
嘉庆时的花鸟画家顾崧(翼庭)在课徒画稿中写道: “题画无妨书画理,一枝一叶自生情。”道理说得很明白。
历代的画论著作中,有一些就是作者把平日题画的底稿汇集起来成为一册的。恽格的《南田画跋》,王原祁的《麓台画跋》,金农的,《冬心画竹题记》,奚冈的《冬花庵题画绝句》,潘曾莹的《小欧波馆画寄》等都是。
有人问:画上书画理画法,岂不是太乏味。实则乏味与否,关键不在题画理画法,而是看你怎么行文,怎么个题法。
李方膺题《梅杷》“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郑板桥题《竹》云:“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痿,画到生时是熟时。”
既反映了他那认真创作的态度,又反映了他对绘画创作中的特殊规律的深刻体会。题上这样的画理诗,更使作品增加了生趣。
齐白。石题石涛画说:“胸中山水奇天下,削去临摹手一双。”
黄宾虹题画嘉陵山水图,有句云:“我。
四、关于山水画的题款的词句段
我收集的山水画题款 江南春。
萧瑟秋风。梨花春燕。
春风杨柳万壑积雪图。叱咤风云。
秋山晚翠图。觅猎图。
幽谷图。众山小。
关山行旅图。大展宏图。
雄鹰展翅。群鹰戏海。
铁翅金钩。群英会(鹰)。
踏歌行。山乡月色。
春曲。高山村寨。
秋山日暮。秋山沐雨。
山谷幽居。春晚田野秀。
春风一阵山水秀。妙手回春。
春到山村。山水清音。
故乡无限。春江水暖图。
风波尽日依山转。友谊常青。
浩瀚江河出自小溪。九九艳阳天。
万山群峰叶初下,秋云无影树无声。雁南飞。
云来云去岭上峰。烟云观瀑。
溪③泊舟。秋林烟 。
湖光山色。卡纸水墨。
林泉鸣虎。烟云叠嶂。
云岭探幽。秋山苍翠图。
江南春韵。夜静人语稀。
云起千丈岩。村里处处农家情。
林深鸟鸣欢。山中人家。
雨过飞泉图。山中夜雨。
夕阳山里。绚丽云霞。
满眼秋山疏雨。处处芳菲。
情留此山中。小桥流水人家。
流云飞瀑。云龙出谷。
山高水窄。雨后百泉响。
来去白云间。夜幕临江藾无声。
江湾余晖。江边白桦。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腾蜂起。
碧水长流。 抄自美术报。
五、国画老虎题款找有关画虎的题款诗
题款确实就像是一个产品外包装上的文字——生产商的标识。除了你所说的画题、题画诗、地点、时间、姓名之外还包括印鉴。有时题款只有印鉴而没有文字,有时则甚至比画还占的面积还多。
题款可不是随便乱题,对于画家来说它也是画面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宁可不题而只盖一个印章,为的就是不破坏画面。有时则是通过大片文字来调整画面重心、空间、布白等。如吴昌硕的大部分画!
宋代以前中国画是没有题款的,即使有画家的名字,也是写在最隐蔽的地方,比如范宽《溪山行旅图》就在画面右下方的树叶中,这好像一直是到五十年代才由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发现的。可见其隐藏之深!后来慢慢的就有了画题(画的名字)
后来文人画大兴,文人在画之余题诗以提升画境。至于画上题地名,时间这种风气主要是在明代了,推测应该与书画的大量商品化有关。
六、有关国画荷花的题词
1,《古风·其五十九》唐代:李白
原文: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白话文释义: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
2,《莲花》唐代:温庭筠
原文: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白话文释义: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星津指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入水草之中。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应该出自《洛神赋》“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到今天莲花都有洛神的香尘残留。
3,《采莲曲》唐代:白居易
原文: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话文释义: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4,《赠荷花》唐代:李商隐
原文: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白话文释义: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5,《荷花》清代:石涛
原文: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白话文释义:五寸的荷叶托着娇艳的荷花,荷叶密密的贴在水面,但这并不妨碍彩舟的荡漾。知道四五月间夏风微掠,这些荷叶荷花的高度依旧能恰巧把美人的腰遮住。
七、给国画竹配的诗句五句
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诗》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注:“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节高”高尚的气节。“徒”空。
“贞心”纯正的心。 唐·李颀《篱笋》 东园长新笋,映日复穿篱。
迸出依青嶂,攒生伴绿池。 注:“迸”喷涌。
“攒”聚集。 唐·杜甫《三绝句》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注:“柴门”简陋的门。
“上番”唐人称植物不断生长为上番。为当时四川方言。
“嗔”嗔怪。 唐·钱起《竹屿》 幽鸟清涟上,兴来看不足。
新篁压水低,昨夜鸳鸯宿。 注:“篁”竹。
“鸳鸯”鸟名。雌雄偶居不离。
唐·张籍《竹岩》 独入千竿里,绿岩踏石层。笋头齐欲出,更不许人登。
注:“笋头”竹笋尖。
八、国画题字词语
题款是件很讲究的事,一幅花鸟画,画好以后,提上精美的文字,钤印,会增加作品的美感,丰富作品的文化内蕴,引起观者更加丰富的联想,提高作品的品味.虽然作品的本身的品味起决定作用,提款至多起到辅助和补充的作用,这里我主要谈谈自己对题款的补充作用和题款内容与作品的关系。
题款的补充作用:
其一:是补。补充绘画构图之不足。绘画的构图,一般讲究意在笔先。但是在会绘画实践的过程中,往往随着色彩和墨韵的变化,会出现新的矛盾,需要采用一些急救措施进行弥补,题款就是弥补绘画语言不足的最好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第一弥补手段。采用题款来弥补绘画知不足,要慎之又慎,用得好,会锦上添花,用不好,会一败涂地。
其二:是醒。往往在构造绘画语言时,会出现意外情况,原先设计的效果么偶有达到,调子过于灰暗,或过于平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题款可以起到醒发主题的作用,也有提起画面精神的作用。这要求,调子与绘画的主调子,要相容相谐,又不相克,起到一点醒全篇的作用。
其三:是藏。由于绘画理论的普及,人们欣赏书画作品的时候有一定的定势。在关照书画作品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想到作者的题款,这个时候,用藏款可以起到引导观者审美思维的作用。
题款与作品内容的关系。
其一:统一关系。题款与绘画的统一,是书画艺术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艺术构造的大趋势是,趋于统一,在创造和欣赏的过程中,是审美者与造美者的意志和情绪达到一致,引起共鸣。也可以说所有创作者的创作理想,都是要把审美者的情绪带到自己创造的意境之中。
其二:矛盾性关系。绘画与题款,本身就具有区别性,也就是具有矛盾的天性。书法与绘画虽然有同宗同源的先天掣肘,但是二者是具有矛盾的个体。矛盾性也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利用书与画的矛盾来创造神奇的艺术视角,产生神奇的艺术效果,有时候是化腐朽为神奇,有时候是化平庸为神奇。
我对书画艺术的题款研究不够,所悟也粗,所思也浅。能力不逮的地方容自己再补充吧!
补记:
之一:题款与钤章的关系:二者是共栖共生的关系,古人有题款不钤印的,后来才逐步时兴乐题款兼钤印的时尚。钤印也要与画面统一,既要服从绘画的整体布局和格调的统一,又要服从题款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之二:钤印与绘画的关系。钤印可以不必要附庸与题款,单独地与绘画部分发生关系。有的回话作品,没有题款内容,只有作者一枚精致的印鉴,已经是的作品神完气足。这时候,哪怕再多题一个字都是多余的。这是特例,可以称为是寡印,有的只有题款而且是穷款,也可以叫做寡款。特别说明: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分享了大家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