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个歌里面有诗经里面的句子 就是采薇那个 请问那个歌叫什么
这首歌的歌名就叫做采薇
歌词如下:
采薇 hita
雪欲来的时候
又烫一壶酒
将寂寞 绵长入口
大寒夜 山那头 彤云出岫
小炉边 那首歌谣
不经意被写就
白露前 麦未熟
恰是初秋
约临走 将柴扉轻叩
岭上霜红也浸透了眼眸
那首歌 哽在喉
沉默不忍回头
卿尚小 共采薇
风欲暖 初成蕊
问离人 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 独采薇
露尚稀 叶已翠
问征人 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雨未停的时节
煎茶试新叶
让光阴 杯中交叠
茅檐下 水如泻 沾衣未觉
研开墨 芒种刚过
歌写至下半阙
春分后 花未谢
尚可采撷
却低首 问是耶非耶
枝上残香也覆盖了眼睫
谁和着那首歌
刚吟罢的第一节
卿尚小 共采薇
风欲暖 初成蕊
问离人 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 独采薇
露尚稀 叶已翠
问征人 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 忆采薇
草未凋 又抽穗
问斯人 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昔我往 杨柳垂
今我来 雪霏霏
问故人 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希望能帮到你~
二、《采薇》的歌词
采薇
词:择荇 曲:DATEKEN纺呗 つむぎうた
演唱:HITA
雪欲来的时候,
又烫一壶酒,
将寂寞,绵长入口。
大寒夜,山那头,彤云出岫,
小炉边,那首歌谣
不经意被写就。
白露前,麦未熟,
恰是初秋,
约临走,将柴扉轻叩。
岭上霜红也浸透了眼眸,
那首歌,哽在喉,
沉默不忍回头。
“卿尚小,共采薇,
风欲暖,初成蕊,
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
露尚稀,叶已翠,
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雨未停的时节,
煎茶试新叶,
让光阴,杯中交叠。
茅檐下,水如泻,沾衣未觉,
研开墨,芒种刚过,
歌写至下半阙。
春分后,花未谢,
尚可采撷,
却低首,问是耶非耶?
枝上残香也覆盖了眼睫,
谁和着那首歌,
刚吟罢的第一节。
“卿尚小,共采薇,
风欲暖,初成蕊,
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
露尚稀,叶已翠,
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忆采薇,
草未凋,又抽穗,
问斯人,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昔我往,杨柳垂,
今我来,雪霏霏。
三、以四季为话题的诗歌(要押韵)
采薇
词:择荇 演唱:HITA
雪欲来的时候,
又烫一壶酒,
将寂寞,绵长入口。
大寒夜,山那头,彤云出岫,
小炉边,那首歌谣
不经意被写就。
白露前,麦未熟,
恰是初秋,
约临走,将柴扉轻叩。
岭上霜红也浸透了眼眸,
那首歌,哽在喉,
沉默不忍回头。
“卿尚小,共采薇,
风欲暖,初成蕊,
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
露尚稀,叶已翠,
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雨未停的时节,
煎茶试新叶,
让光阴,杯中交叠。
茅檐下,水如泻,沾衣未觉,
研开墨,芒种刚过,
歌写至下半阙。
春分后,花未谢,
尚可采撷,
却低首,问是耶非耶?
枝上残香也覆盖了眼睫,
谁和着那首歌,
刚吟罢的第一节。
“卿尚小,共采薇,
风欲暖,初成蕊,
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
露尚稀,叶已翠,
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忆采薇,
草未凋,又抽穗,
问斯人,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昔我往,杨柳垂,
今我来,雪霏霏。
《小雅》里的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有着简单的文字和朴素的情感。这首歌里的四季的顺序被词作倒转,正如从原点到终结,可以追溯却不能挽回的美丽。
链接:http://***
望采纳,谢谢。
四、河图的《采薇》歌词
雪欲来的时候
又烫一壶酒
将寂寞 绵长入口
大寒夜 山那头 彤云出岫
小炉边 那首歌谣
不经意被写就
白露前 麦未熟
恰是初秋
约临走 将柴扉轻叩
岭上霜红也浸透了眼眸
那首歌 哽在喉
沉默不忍回头
卿尚小 共采薇
风欲暖 初成蕊
问离人 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 独采薇
露尚稀 叶已翠
问征人 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雨未停的时节
煎茶试新叶
让光阴 杯中交叠
茅檐下 水如泻 沾衣未觉
研开墨 芒种刚过
歌写至下阙
春分后 花未谢
尚可采撷
却低首 问是叶非叶
枝上残香也覆了眼睫
谁和着那首歌
刚吟罢的第一节
卿尚小 共采薇
风欲暖 初成蕊
问离人 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 独采薇
露尚稀 叶已翠
问征人 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 忆采薇
草未凋 又抽穗
问斯人 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昔我往 杨柳垂
今我来 雪霏霏
问故人 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五、求填词技巧(特别是古风的)
古风填词技巧: 1、踩点 在古风歌曲填词中,踩点是很重要的第一个环节,虽说现在的古风歌曲大多是填现成曲或是写原创词,有些已经有人填过词的歌曲可以根据原词的格式与字数来写,但有些曲子是没有填过词找不到参照的,或是有的词作并不喜欢原词的格式想自己来找旋律填词(例:《百鬼夜行》与《山雨》,《月江西》与《春弄》),那就需要靠词作自己来听曲子,根据他想要的旋律找出每一句去掉要填几个词几个字,它的句式是怎样分的,整首歌下来要分为几段,这首词的大致格式是怎样,这就是踩点。
如何踩点呢?用《因缘劫》这首歌作为例子,如果这只是一首没有歌词的纯音乐,听着伴奏,先摸清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大体分为几段,做好这些准备之后就可以听着曲子,根据它的节奏去听它的句式与字数,那《因缘劫》的句式和字数就是这样的: 00:37 A1 4 4 7 4 4 8 7 6 13 7 7 11 B 5 5 11 5 5 9 5 5 11 5 5 9 02:31 A2 4 4 7 4 4 8 7 6 13 7 7 11 11 然后就可以根据这个来填词就容易的多,当然,有原词参照的曲子就可以跳过这一步。 2、灵感 古风歌曲填词的灵感一般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曲风,二是词作个人的思想。
古风歌曲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豪放派曲子一般适合征战、帝王等剧情词,婉约派曲子可选填的故事题材就比较多,爱恨离愁是最常见的,但同时也能从《诗经》、唐诗宋词等文献中获取题材,也可以写历史人物,典故等。
(例《大唐红颜赋》《采薇》《春弄》)。抒情词的灵感往往来源于一首诗词,一栋古建筑或是一个风景,一副画面。
(例《思凡》《碧江涵秀》) 灵感是突发性的、稍纵易逝的,如何获得灵感呢? (1)生活体验与积累 在古风词中,不管是剧情词还是抒情词都能加入词作对生活的感悟,生活的体验和积累是灵感的摇篮,就像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心里状态和环境 灵感的产生往往都是在创作者没有特地准备下忽然迸发出来的,灵感的获得是一种被动的思维接受过程,而非主动所能获得的。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在无意识的心里状态下获得的灵感,比如像走路、上厕所、洗澡聊天、睡觉这些松弛的精神环境,是比较容易获得灵感的。
当我们缺少灵感的时候,可以看一些古诗词的书籍,古诗词里的诗句和意境往往都能给我们一些创作灵感,当这些灵感在我们大脑中一闪而过的时候我们就要紧紧地抓住,并且把思想高度地集中在灵感的焦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力,进一步地使灵感得到扩大。 (3)学会思考和创造 思考是获得灵感的必经之路,我们在获得一定的灵感之后,哪怕只是几个词语或者句子,我们都要在此基础上思考它的发展和延伸,通过自己的想法来使自己获得的灵感得到发展和延伸,使这首词不脱离主线却也能丰富起来。
其实,灵感是人皆有之的,只要认真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灵感随处可见。 3、意境 古风词很注重意境,意境不是虚幻的,意境是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与“景”通过艺术加工,融入自己的情感,然后交融,使意境达到完美的体现。
意境即是主观思想与可观事物的结合,同时它也是歌词的“灵魂”赖以生存的环境。一个好的作品,必须通过意境的营造,使作品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得到最完整的体现。
意境是赋予诗、词作品形态美的重要因素,而“意”与“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意”(情)因“境”(景)而获得形象,使其具象而有所触感;“境”(景)因“意”(情)而变得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因此,词作的情感与情趣,是“造境”成败的根源所在,意高境远、意境浑融乃是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
在意境上,歌词写作既有似于是个创作,又不完全等同于是个创作。但古风词与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写作古风词的时候只要能掌握住诗词的精髓那意境是很容易营造出的。
4、节奏 语言具有轻重、缓急的规律性。你对一首曲子有了灵感,找到点了,但是也不能不管它的节奏只当是填充般给它胡乱填上东西,每一字一句都是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来的,不然即使填出了一首很好的词,有一个很好的歌手,但是你的词跟不上节奏也是白费。
古风词不比现代词,古风词和诗词一样是有平仄规律的,只要你的词符合曲子的节奏,你在填词过程中不去管它的平仄,当你写完后你会发现你的词是符合平仄的。词作在填词过程中也是需要听着曲子来填的,不能踩点结束后就把曲子丢一边,填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要根据曲子来,适当的哼唱来知道这节音调和自己的词是不是吻合,唱起来会不会奇怪会不会拗口,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流畅姓。
语言流畅是歌词创作的最低标准,只有当语言节奏符合人们的口语习惯或者悦读习惯时,歌词语言才具有歌唱的基础。 节奏还具有对称性。
对称是很多艺术形式的基本标准,它具有一种平衡的美感。保持了节奏的对称性,也就是保持了歌词的平衡性。
歌词节奏的对称性可以安排再句与句之间,也可以安排再段与段之间。 例如:盛世浮生,笔端百转红颜谶;霓裳羽衣曾动京华,执手诉情深;渔阳鼙鼓,马嵬坡前恨平生;还记当年七夕月,缘许三生,此夜闻铃却作断肠声。
六、古诗文中表现出山间美景的句子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S226;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