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抓关键词句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所谓关键词,是指在文章当中能够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章中心、展示文章脉络、标示句段关系的词语。孩子能通过抓住关键词来理解文本,就是要孩子能深入解读文本,能抓住文本的最具有价值的核心内容,提高的阅读能力。迅速找到关键词有助于加深孩子对于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
1.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一篇文章要写的内容。文章题目本身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中的关键词常为传达主要信息的词。碰到这样的文章,可以从题目入手,引导孩子从题目寻找文章的切入点,激活孩子已有的经验,为孩子进一步阅读做好准备。
2. 一篇文章或一段话中有时会有一句中心句,在文章中我们把它称为总段或中心段,在段落中把它称为总起句。中心段是对这篇文章的概括,中心句是对这段话的概括,我们能从中找出一个对这段话或这篇文章高度概括的词语,这种关键词一般都为这句话的主语,或句子中其他的名词部分如宾语或表语。把这些词语提取出来,就等于提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3366230取出了全篇文章的骨干。
3. 有些书的编者会在文章后设计一些思考问题,这些问题有些直奔这篇文章理解的难点,有些引出题目写法, 还有会直接指向文章中心。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孩子抓住的中心段落,然后再抓住中心段落里的关键词来理解,从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4. 所谓过渡,是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连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过渡句就是联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内容上这个句子和上下两段都有联系,往往这个句子中能找出概括上下两个段落的关键词。
2. 如何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阅读教学研究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
一些含义深刻的关键词句往往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多元的阅读体验,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象,也会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之美,意蕴之深。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抓住关键词“单看”,并从这个词入手对原文进行再创造,采用填空形式:先看这数不清的条石,看那_____ 。
学生先后说出了:“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等精彩的回答,用关键词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思考,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体会文字情感,学生精彩的语言就是智慧的闪动,这样有层次的教学,层层深入地透析文本,使学生感受到了想象思考的乐趣,接下来,我话题一转:“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此时,学生对长城这一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各种拍摄角度的画面中,学生品词赏句、想象语段,思想高度上升了。
3. 如何巧抓重点词句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钻研文本,把握文本精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体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中。
而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或句又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泉眼。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泉眼,并以此展开教学,那么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一)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教学中不能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加以单一、孤立的分析、讲解或者简单地一股脑儿地对字、词、句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一厢情愿地设计一些练习横亘在研读品析中,而是保存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
以读促解,以读悟法,以读动情。如我在《游山西村》教学中,为指导学生读好“丰年留客足鸡豚”里的足一词,我这样设计教学: 生(有气无力):“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他足吗,同学们!看来,他有点饿,老师也要像山西村的山民一样要准备酒肉给你吃。”
学生大笑。 生(洪亮有力):“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好 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这就是“足”,不但酒菜足,而且情谊足。 这不仅让学生理解“足”的含义,而且让学生对“足”有所感悟,有所体验。
可见,教师找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目的重在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起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二)抓住中心句,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小学的许多课文中,某个词语或句子就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仔细思考,全文处处与之紧密相连。如果抓住这些中心词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课文写风景优美的段落有哪些?写物产丰富的段落是哪几段?优美的风景体现在哪些景物上?丰富的物产又是什么?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初步懂得整篇课文是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个词来写,用了总分的叙述方式,以下的内容都是这两个词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无疑起了先导作用。 (三)抓住过渡句或关键词,指导学生掌握课文框架。
1.抓过渡句。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如《赵州桥》一文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既总结了上文,又开启下文,像一座桥梁,使课文的前后部分自然、连贯地衔接,并使课文的结构清晰、明了地展现在小读者面前。 2.抓关键词。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中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眼。凭借这个词眼,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飞夺泸定桥》一课,抓住课题中“飞夺”一词,这一关键词语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提示了课文的分段思路。教学时,我紧紧抓住“飞夺”这个关键词语分以下几步设计: ① 让学生自由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内容是围绕课题哪个关键词(“飞夺”)。
②再让学生找出哪些段落写“飞”,哪些段落写“夺”,从而给课文分段。 ③分析“飞夺”的经过和原因。
能精导一词,对拨通全文的课文亦有不少。 这样抓住一个关键词来教,仅30多分钟就教完了全文,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思路,又明确了课文中心,掌握了重点词语,真是一举多得。
剩下来的时间,便进行片断练习。这样紧扣关键词教全篇,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突出重点,思路清晰,整体感强,学生学了印象更深刻。
二、针对词句特点,确定词句的教学方式。 全国特级教师虞大明在《走过10年》一书中指出:阅读课训练的内容要淡化篇章意识,要抓住最富表现力的词句,通过理解、转换、运用,达到理解课文,增强语文能力的目的。
训练的方式要具体,可操作。训练提示要有明确的指向,以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4]据此,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词句的教学方式。 (一)在语境中悟意 “语境”是一种言语的背景,是制约语意的“场”。
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词句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词句的应用最重要的特征是依赖语境。
教师可借助于模型或实物、表情、表演等创设语境,帮助学生体味词句的含意和情愫。[1] 如《赵州桥》最后一段:“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多美的语句,可在学生的心中,却很难清晰地想象出它们的样子。这时,如果出示投影片,让那些千姿百态的龙的形象活灵活现地映入学生的眼帘,那么课文中的句子不再只是些呆板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一个个跃跃欲试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学生心中那充满生机的形象。
句子理解了,同时也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心灵。阅读中的词句训练落到了实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4. 如何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阅读教学研究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
一些含义深刻的关键词句往往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多元的阅读体验,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象,也会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之美,意蕴之深。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抓住关键词“单看”,并从这个词入手对原文进行再创造,采用填空形式:先看这数不清的条石,看那_____ 。
学生先后说出了:“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等精彩的回答,用关键词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思考,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体会文字情感,学生精彩的语言就是智慧的闪动,这样有层次的教学,层层深入地透析文本,使学生感受到了想象思考的乐趣,接下来,我话题一转:“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此时,学生对长城这一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各种拍摄角度的画面中,学生品词赏句、想象语段,思想高度上升了。
5. 如何指导学生抓关键词阅读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一种讲读方法。为使学生容易接受,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能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记叙文,抓住关键词能理清层次,能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
3.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文章,根据一些显性词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能分析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的特点及侧重点。
4.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能迅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所须的信息。
5.能充分运用注释及背景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些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都与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分不开。学生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会学生抓关键词,领悟文章的意思是一种常见,又具有实效性。
望采纳,谢谢
6. 语文阅读中如何抓重点词句教学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都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不管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都不可能理解课文,感悟情感。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自学检测,注重读的训练。
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检测,以便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如教学《一千根弦》一文时,我首先从重点词句的检测入手,先依据自学导航(1)小题中的A部分,抽学生带拼音读生字词,学生交流识记难字的方法,再去掉拼音采用多种形式读字词、识记字词。
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读书的大致情况。
最后,检测学生的读书情况:请学生读想读的自然段;老师让学生读难读的自然段等,再结合学生自评、同学评、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朗读做出中肯的评价,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二、巧抓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前提1.表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词句有些文章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
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做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颐和园》开头一句“北京的颐和园是我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其中“最美丽的”、“皇家园林”正是全文的中心。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了不起”一词,就能很好地表现这对父子的不平凡。
2.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句如《信任》一文中的“信任”一词,作为课题就直接点题,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看不见的爱》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安详、微笑”,从中可以充分体会母亲心中的话语,那一定是爱、鼓励和信任,这是文章的中心。
3.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如《颐和园》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北京的颐和园是我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与最后一个自然段“颐和园,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前后照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三、理解重点词句是悟情的保证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对于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在教学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词句。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就是联系作者意图、人物品格、事件意义和景物特点进行理解。
如《生命的药方》一文中写道:“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球鞋。”在这里我们需在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因为艾迪对德诺一直以来的关心与照顾,使不幸的德诺感受到了友爱,从而使德诺快乐地走完短暂的一生。
2.运用比较法理解词句如在教学《水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将这两组句子对比着读:(1)“外面的景致嵌在窗框里”;(2)“外面的景致嵌在窗框里,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扇面”。通过对比读,学生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窗口写得形象逼真,读起来亲切、自然,给人以美感,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水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是“白纸”一张,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予以尊重和重视,在理解语句、课文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感受。四、品读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关键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心中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实现。
而文中的重点词句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个性化的读,能更深入地感悟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如在教学《圣诞老人的礼物》这一课时,学生以小组汇报形式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感受。
他们通过朗读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语句体会小女孩看到假发时的欣喜和激动;钱不够时小女孩的无奈和窘迫;为换回假发小女孩付出的辛苦;听了老板的话小女孩表现出的坚强和失望,从而感受到小女孩对妈妈真挚的爱和大胡子老板美好、善良的品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汇报和交流,学习气氛非常融洽和谐,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五、积累重点词句是悟情的深化为了培养学生语感,更进一步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常将背诵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