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故事简短


1. 拔苗助长的故事

拔苗助长的故事

古代宋国有一个农夫,是个急性子的人。他每天总是起早睡晚,辛勤地劳动,他盼着禾苗快快成长,今天去量量、明天又去量量,可是一天、两天、三天、五天,他总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未见长,心中十分着急。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他一直在想: 怎么能帮助禾苗长高呢?

想着想着,想出办法了,于是美滋滋地睡着了。

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跑步到田地里,头顶着炎炎的烈日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高。从早晨干到中午,又从中午拔到太阳快要落山,把田里的禾苗一棵棵全都拔了一遍,他干得精疲力竭,累得腰酸腿痛,可是,他心里非常高兴,以为这办法非常高明。

他拖着啤惫的双腿,摇摇晃晃回到家里,顾不得擦干身上的汗水,兴奋地告诉家人: “你们等着瞧,今年的庄稼,哪家也比不过我。”

妻子问他:“你有什么好办法?”

他骄傲地说:“今天我帮助禾苗快长,都往上拔了拔。”

他的儿子听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马上跑到田里去看,糟了,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死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拔苗助长”这句成语,比喻不顾事物的本来规律,凭自己愿望做事,急于求成,反倒把事情办糟了。

2. 揠苗助长的故事

故事: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很疲惫的样子回了家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苗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道理: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 拔苗助长的成语小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4. 关于拔苗助长的故事

《拔苗助长》续写

这时,农夫的前面,忽然出现了一个仙人。白花花的头发垂到了地上,雪白的胡子也垂到了地上。仙人开口对他说:“你啊你,必需要知道,苗不是靠你拨出来的,而是要用你的辛苦劳动换来的。俗话说的好,有付出才有收获。你要天天给禾苗浇水、施肥,到今天你还没懂得这个道理吗?以后你要注意,我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的禾苗活起来。”于是仙人拔下一根长头发扔了出去,降落在农民的禾苗上。 第二天,农民拎着洒水壶和肥料桶来到田地里,他一看叫了起来:“禾苗活起来了!终天活起来了!”从那以后,每天,农民都给禾苗浇水、施肥,有时还会给禾苗拔一拔草。 到了秋季,农民获得了大丰收。一大袋、一大袋的粮食背回了家。自己吃剩下的就拿去卖,又赚了大钱。

5. 关于拔苗助长的小故事意思不变换个故事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这里有个相似的故事: 有一个小孩,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观察。

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

小孩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不久,痛苦地死去。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艰辛,但只有通过这一经历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

将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