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趋向动词的语法分析
一.语法化概念阐释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 “ 实 词 虚 化 ”。
例 如 汉 语“把”、“被”、“从”等原来都是有实义的动词,现已虚化为介词。介词属于虚词,西方叫功能词。
虚化有程度的差别,实词变为虚词是虚化,虚词变为更虚的成分也是虚化。西方 人承认 ,“语法化”概念最早是中国人在13世纪就提出来的,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 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
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欧洲到18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最先指出动词的曲折形态,如时态标记,是由独立的词变来的。 “虚化”主要针对词义的变化由实到虚,“语法化”一词则偏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例如主语和宾语这样的语法范畴以及主格和宾格标记这样的语法成分是如何产生的。
“语法化”有五条原则———并存原则,歧变原则、择一原则、保持原则和降类原则。此后,陆续有学者提出了滞后原则和频率原则。
二.“来”的起源和产生 关于“来”的产生年代,资料显示,目前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在唐代,如太田辰夫、龚千炎认为是在唐五代,曹广顺和蒋冀骋、吴福祥认为是在初唐前后。关于它的来源,太田提及:“助词‘来’当然是从动词‘来’产生的,原来是做了某事之后来到 现 在 的 场 所 的 意 思 , 后 来‘来’成了附加的,就把重点放在了过去曾做某事上了。”
曹广顺认为,“来”在唐代从表示趋向的动词,发展处表示完成、以来、后来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的“来”都 有表示动作、事件是“曾经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1316632发生”的意思,在这些条件下,当“来”转化为特指“曾经”的意思,并用于句尾时,就产生了事态助词“来”。江蓝生和蒋冀骋、吴福祥推测事态助词“来”可能与唐代代表完成或实现的“来”有关:党表示完成或实现的“来”用于“曾然”的语境,用以特指过去曾做某事,居于句末时,就变成了表曾经的事态助词。
三.趋向动词的阐释 趋向动词是一个特殊的类,其特殊性在于它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二十六个趋向动词。
如下:上、下、进、出、开、回、过、起、到、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开来、回来、过来、起来、到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开去、回去、过去。 按照音节的多少,可以把趋向动词分为双音节趋向动词和单音节趋向动词。
单音节趋向动词十一个,分为AB两类。A 类包括“上、下、进、出、开、回、过、到、起。
它们位于双音节趋向动词的前一音节位置,在句子中作谓语时自然放到宾语前,作 补语时也只能放在宾语前。B类包括“来、去”,它们做补语时,既可以放在宾语前也可以放在宾语后。
如:时彼比丘语妇人曰:“妹,我非鬼,我是沙门,今来乞食。” (《大正藏》) 这里的来乞食,也可说成是乞食来。
本文就趋向动词中的B 类中的“来”字进行语法化研究。 四.“来”的语法化过程 下文将主要根据“V+NP+来”和“V+来”两种格式对“来”的语法化进行讨论分析。
“V+NP+来”格式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后来也有使用。最初“NP”多指有生命的人,“来”表示由NP发出的动作。
在这种格式中,趋向动词“来”位于句尾,这为它由趋向动词虚化为事态助词提供了最初的语法位置。例如:1)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
(《战国策》) 这里的“来”具有很强的动词性,有着并表达充分的词汇意义,因而,它的词汇功能明显,语法功能较弱。两汉时期,NP 可以是无生命的物体,“来”的语汇意义仍旧十分明显。
例如: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汉书》) 这句中“其实”作为名词,是动词“取”的宾语,“来”作为补语,具有趋向性和目的性,有从远方带回来之意。
再例如:又有一人,朱衣玄冠,佩印绶,执玉版来。 (《古小说钩沉 冥祥记》) 於陵子终曰:“仆有箕箒之妾,请入与计之。”
即入谓其妻曰:“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 ,可乎?“(刘向 《古列女传》) 等等例子,均与第一例中“来”的功能相同。
且其谓语部分 “取、执、持”等动词,都具有“携带”之意,这就更加明确了V+NP+来这种格式表示施事主体携带受事对象共同进行由别的地方至说话人所在地的运动。 现代汉语中认为,趋向动词尤其是双音节趋向动词与位于动词的结合没有单音节趋向动词紧密,其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动态助词“了”等。
这一点,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在V+NP 和“来”之间可插入连词“而”,例如:“明诸人民承王教已,即以八万四千两车,载金而来,诣拘舍婆城,造立法殿。”
中,“载金而来”就是在谓语动词+宾语和“来”之间加了一个“而”字,但对句子的大意和“来”的功能并没有影响。再例如:“明日日中此化道人送食而来。”
这里的“送食而来” 同前一例中的分析。 历史资料表明,趋向动词“来”向事态助词虚化的关键一步在于格式中“V”的变化。
东汉以后,具有“携带”之。
2. 补语是什么什么句子成分有补语
补语是在谓语之后补充说明谓语的句子成分.补语的构成补语主要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①谓词性词语作补语 形容词:变好 压低 抬高 抓紧 煮熟 走得快 睡得早 洗干净 说清楚 动词:写完 改成 听懂 学会 拿走 推倒 抹掉 看得见 走回去 听得出来 主谓短语:高兴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气得脸都白了 述宾短语:急得想哭 说得没有分寸 述补短语:痛得昏了过去 乱得睡不着 联合短语:长得又精干又潇洒 累得筋疲力尽 状中短语:起得很早 窜得比天还高 连谓短语:他气得流着眼泪跑了出来 羞得转身就跑 兼语短语:奇怪得令人无法捉摸 忙得使人喘不过气来 比况短语:痛得钻心一般 急得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②数量短语作补语 看了三遍 成立五年 走了一趟 看了两眼住了半个月 ③介词短语作补语 出生在上海 钻到衣领里 写于20年代初期 始于上个世纪补语的语义类型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状态等.①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表示述语的结果.结果补语主要由形容词来充当,也可由少数单音节动词来充当.结果补语与述语之间不加“得”.例如:写错 变好 压低 抬高 抓紧 煮熟 哭肿 踢坏 做完 洗干净 说清楚 说完 改成 听懂 学会 拿走 推倒 抹掉 打死 拉住 撞翻 叫醒 结果补语与述语结合得比较紧密,其间不能加入别的成分.结果补语后面可以带动词助词“了”和“过”,也可以带宾语.例如:抓紧时间 压低标准 抬高价格 哭肿了眼睛 踢坏了足球 洗干净衣服 叫醒他 抹掉痕迹 推倒了围墙 写完了作文 拿走了工资 学会了上网 ②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主要由趋向动词“来”、“去”、“出”、“上”、“下”、“回”、“上来”、“出来”、“回来”、“上去”、“下去”等充当.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加“得”.例如:走进 流进 取回 跑回 送来 拿来 交上 贴上 脱下 换下 走出去 跑进来 拿出来 蹲下来 爬起来 扔过去 缩回去 坚持下去 由趋向动词“来”、“去”作补语的格式里,宾语可以放在述补短语之后,也可以放在述补短语之间.例如“送来两本杂志”可以改为“送两本杂志来”.但宾语是表示处所的,只能放在“来”、“去”之前,“进”、“出”、“上”、“下”、“回”、“过”之后,例如“进门来”、“回家去”、“跑回家”、“走进里屋”.有时趋向动词并不表示动作的真正趋向,而是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例如: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他慢慢变得坚强起来.动词“了”一般加在补语后面、宾语前面,例如:他匆忙走进了办公室.“了”也可以出现在补语之前,这时述语后面就不再出现宾语,例如:叫声使楼道里过往的人聚了过来.周围的人都“轰”地笑了起来.③可能补语 可能补语表示能怎么样或不能怎么样.可能补语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Ⅰ在述语和结果补语之间加入“得”或“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或不可能出现.例如:写得(不)完 听得(不)懂 出得(不)去 解决得(不)好 看得(不)清楚 Ⅱ“得”或“不得”用在述语之后作补语,表示结果可能实现或不能实现.例如:去得(去不得) 吃得(吃不得) 认得(认不得) 丢不得 去不得 大意不得 耽误不得 此外,“得了(liǎo)”或“不了(liǎo)”也可以用在述语后面作补语.例如:走得了(走不了) 办得了(办不了) 决定得了 ④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表示述语动作行为的数量.数量补语可由表动量的数量短语来充当,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例如:看了两眼 说过三遍 来过三次 打了一下 数量补语还可以由表示时量的数量短语来充当,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例如:等了三年 来了一个月 忧郁了半天 坐了三分钟 ⑤状态补语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或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述语和补语之间一般加助词“得”.例如:来得猛 变得殷红殷红 想得太简单 讲得眉飞色舞 气得脸都发青 说得上气不接下气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高兴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状态短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这种句子表示的是,或者含有无须形容的意味,或者有让对话者自己体会的意味.例如:你急得 看你的头发乱得 你看她的脸红得 有时状态补语前不用“得”,而用“个”、“得个”.例如:雨下个不停 说个没完 拼个高低 打了个稀巴烂 闹得个鸡犬不宁 ⑥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充当程度补语的词主要有两类:Ⅰ表示程度很高的“极”、“很”、“透”、“慌”、“死”、“坏”、“多”、“万分”.例如:热得很 坏透了 憋得慌 讨厌死了 乐坏了 舒服多了 痛快极了 常用的还有“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例如:简单得不得了 疲乏得要命 喜欢得不行 Ⅱ表示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例如:少一些 快了一些 心安一点 稍慢一点 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形式.⑦时间、处所补语 时间、处所补语主要由介词短语来充当.例如:发生在北京 等到昨天 写于20年代初期 生于六十年代。
3. 句子成分
主语:句子陈述的对象 ===========
谓语:句子陈述的内容
宾语:动词性谓语中被动词支配的对象 ~~~~~~~
补语: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
定语:修饰或限制名词所做的主语和宾语的中心语 ( )
状语: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做的谓语中心语[ ]
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表示为:〈 〉 例:(他)肚子疼得〈厉害〉。 他坐〈在桌子旁〉
评论者: szlmc 试用期 一级
定语: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等。 表示为:( ) 例:(漂亮的)女孩爱吃冰激凌。 状语: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表示为:〔 〕 例:他〔用扫帚〕扫地。 她〔十分〕漂亮。 〔那天晚上〕,他〔没〕来上晚自修。
评论者: szlmc 试用期 一级
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情”。表示为:======= 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表示为: 宾语:宾语在谓语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 表示为:~~~~~~~ 例:我喜欢上网。
4. 汉语句子成分
有的啊
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区别相当大,学习汉语语法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英语语法来套汉语语法。
(三)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 大伙úú 都散了。(《分马》)
(2)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úú 并不出众。(《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记的úú 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úú 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大自然的语言》)
(5)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úú 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这几句的主语是 “大伙””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 我最不能忘记的””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这几句的谓语是”都散了”” 并不出众”” 是他的背?quot;” 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把中心词看成是主语和谓语也是可以的。如:
(6)一张简陋的大竹床úú铺着厚厚的稻草。(《驿路梨花》)
(7)其实这种缩微技术úú,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可以认为”竹床””技术”是主语,可以认为”铺””使用”是谓语。
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
(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纪念白求恩》)
字下有线的全是宾语。还有一种宾语叫做”双宾语”,如:
(5)现在人们叫它 故宫。( 《故宫博物院》)
(6)我给她 一本书。
“它””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故宫””一本书”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lt;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 在田野里 >;。(《挖荠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 像一片碧绿的大海 >;,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 忘记早晚 >;,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荔枝蜜》)
(10)我那时真是聪明<; 过分 >;。( 《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 好几回>;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
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挖荠菜》)
(3)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 《地质之光》)
(5)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 走到”北海”跟前。(萧乾《枣核》)
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