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土地沙漠化的资料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994年通过的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1994年6月17日公约文本正式通过。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向群众进行宣传。中国是《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什么叫荒漠化?过去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这是不准确的。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定义是“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
望采纳。
2.关于土地沙漠化的资料 150字
年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达37.59万km2,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占33.80%,中度沙漠化土地占22.84%,重度沙漠化土地占22.16%,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占21.21%。
1975—1990年期间,沙漠化土地净增面积33 838.32km2,增加速率为2 255.89km2.a1;沙漠化程度加重面积41 662.48km2,减轻8 383.20km2,净加重面积33 279.28km2。综合两者变化,沙漠化净发展速率为4 474.51km2.a1。
1990—200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净增速率为3 441.49km2.a1,净发展速率为5 370.06km2.a1。2000—200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速率为1 635.28km2.a1,净逆转速率为1 0071.02km2.a1。
2005—年,净减少1 114.35km2.a1,净逆转7 552.21km2.a1。空间上沙漠化发展和逆转发生的区域主要在半干旱地区的农牧交错带。
3.防治荒漠化资料,简单具体啊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
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五项技术可有效遏制荒漠化 1.植物固沙 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经济有效的措施。固沙植物能为沙区人畜提供燃料和饲料,同时,又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以阻截流沙对绿洲、交通线、城镇居民点的侵袭;营造防护林网,控制耕地风蚀和牧场退化;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的沙漠化危害。 2.工程治沙 治理流沙时,采用柴草、粘土、卵石、网板等材料设置障碍物或铺压遮蔽,借以阻沙固沙;利用地形地物设置屏障,改变大风方向,输导流沙定向吹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机械地进行干扰控制,以固定阻挡、输导搬运流沙,定向塑造风沙地貌,改变沙地条件,转害为利。
3.化学固沙 在流动沙地上通过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壳,隔开气流对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风蚀性能,达到固定流沙的目的。 4.旱地节水 水资源匮乏,是制约荒漠化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与开发的主要难题。
因此,引进和开发节水技术,发展灌溉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般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节水等技术。
5.退化地开发 我国在防止荒漠化的同时,适度进行了开发利用,形成和完善了不少农牧业开发技术。在农业上,主要有引水拉沙造田、老绿洲农田改造、沙地衬膜水稻栽培、盐碱化土地改良,以及日光温室栽培与养殖、地膜覆盖栽培和无土栽培等技术;在牧业上,主要有合理轮牧、以草定畜、草场改良和温室养殖技术;农牧综合技术主要有“小生物经济圈”建设,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
4.介绍一下中国土地沙漠化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我国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土地沙漠化势头。
我国土地沙化主要发生在风力侵蚀地区,并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及华北北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风蚀交错区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其中轻度风蚀面积79万平方公里,中度风蚀面积25万平方公里,强度风蚀面积25万平方公里,极强度风蚀面积27万平方公里,剧烈风蚀面积3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等省区的沙漠、戈壁等区域。与第一次遥感调查结果比较,我国土地风蚀面积呈加剧趋势,其中强度以上风蚀面积由6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7万平方公里,增加了32个百分点。目前,每年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以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扩展。
据与会专家分析,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大风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以新疆塔里木河为例,从1959年到1983年的24年间,沙漠化土地面积上升了15.6%,其中流动沙丘等严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二是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大风一场沙”的沙化草地。据有关资料,我国牧区家畜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900万头(只)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上亿头(只),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许多地方超载3倍以上,草场面积因沙化和开垦破坏减少1亿多亩,产草量下降了30%~50%。三是滥采乱挖,造成植被严重破坏。仅内蒙古伊克昭盟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就达2000多平方公里。
与会专家认为,近些年来,我国风沙区生态建设尽管局部地区治理取得成效,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展。
5.世界土地沙漠化的数据
来自联合国公布的数据表明,全世界现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人口、三分之一陆地面积受到不同程度荒漠化的危害,每年直接经济损失四百二十三亿美元。
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经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受到荒漠化的摧残影响和威胁。全世界每年因荒漠化而遭受的损失达420亿美元 在全球一百一十个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危害人口最多、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 家:相当于十四个广东省幅员面积的土地荒漠化、近四亿人口受灾、每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更达到三千多亿元人民币。
6.关于生态破坏的资料,短一点的
全球气候变化 过去的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
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
现在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前苏联、中国、日本等国的上空,臭氧层都开始变薄。在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实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气排放的ODS已达到了2000万吨。
由于ODS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气层中。在它们陆续升向平流层时,就会与那里的臭氧层发生反应,分解臭氧分子。
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迹象。 酸雨污染 现在”酸雨”一词已用来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颗粒物)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人类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欧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区,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也是一大酸雨区。
亚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东亚,其中中国南方是酸雨最严重的地区,成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区。由于欧洲地区土壤缓冲酸性物质的能力弱,酸雨使欧洲30%的林区因酸雨的影响而退化。
在北欧,由于土壤自然酸度高,水体和土壤酸化都特别严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导致鱼类灭绝。美国国家地表水调查数据显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约一半的河流酸化。
加拿大政府估计,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东部)对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个湖泊是酸性的。水体酸化会改变水生生态,而土壤酸化会使土壤贫瘠化,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且,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水资源危机 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根据国际经验,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是一个基本指标,低于这个指标的国家可能会遭受阻碍发展和损害健康的长期性水荒。
然而,目前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已低于这一指标,主要位于西亚和非洲,总人口数已过亿。另一方面,由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固体废物渗漏、大气污染物等引起的水体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资源量大大减少了。
世界银行的报告估计,由于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设施,全世界有10亿多人口无法得到安全的饮用水。 森林植被破坏 由于推测的难度,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尚无准确数值。
但据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约为3060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20%40%,其中约一半是热带林(包括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另一半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从森林植物的干重测定值来看,热带林是亚寒带针叶林的两倍,所以,热带林占陆地总生物量的很大部分。
但在工业化过程中,欧洲、北美等地的温带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对全球的热带林进行了大规模地开发。欧洲国家进入非洲,美国进入中南美洲,日本进入东南亚,大量砍伐热带林,他们进口的热带木材增长了十几倍。
森林大面积被毁引起了多种环境后果,主要有: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物多样性锐减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
主要原因是七种人类活动造成的:1、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2、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3、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4、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5、无控制旅游;6、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7、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活动在累加的情况下,会对生物物种的灭绝产生成倍加快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 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 据估计,全世界有9.5亿人把鱼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但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
7.人类破坏地球的资料 短一点
地球十大污染
一、土壤遭到破坏 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 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 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说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 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 都将本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据预计,199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费将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 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 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 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 引起新的瘟疫。
四、森林面积减少 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 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在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 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 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将达21个,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 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 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由于过渡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 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 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常常很脆弱的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 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8.关于地球的资料,短一点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气层和磁场,表面的71%被水覆盖,其余部分是陆地,是一个蓝色星球。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已有45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