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亲的病》中的好词好句
《父亲的病》好词好句
《父亲的病》好句:
大约十多年前,S城(这里指绍兴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
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
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
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
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
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
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
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
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
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
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 “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
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
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
二、鲁迅《父亲的病》中描写的两位名医分别是
叶天士,陈莲河。
《父亲的病》选自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最初发表于1926年1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一期。 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扩展资料: 人物赏析: 1、陈莲河 原名何廉臣,鲁迅先生为了表达对他的恨意,把名字颠倒,说明这个人颠倒黑白不分是非。这个反面人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江湖骗子。
周伯宜生命垂危之际仍旧泰然,说明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 他“巧妙”地使用连环套诈骗周家,第一套药引,蟋蟀也就罢了,还是什么“原配”,岂不是可笑至极?第二套药丸:鲁迅先生小时候也不知道这药丸的“精妙”,因为这本身就不能拿来治病。
第三套:点在舌尖的“神丹”,其实也没有什么神奇,到这里,周伯宜已经开始怀疑陈莲河的医术了,摇头是因为实在太贵。第四套:前世的事。
这完全就是瞎扯了,公然的欺骗。周伯宜可以看出已经不再信任陈莲河了,于是摇了摇头。
2、衍太太 为了得到周伯宜死后的一份遗产而不惜教唆少年鲁迅迫害自己的长辈,一个毒辣的女人。鲁迅却不得不听从,因为宗法家庭的规矩就是:晚辈必须听从长辈的话,没有商量。
3、周伯宜 鲁迅通过对父亲的描写,暗中揭示了很多,这也是文章中的另一个主线索:父亲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父亲的病。
三、父亲的病好词好句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 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 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 气了。
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 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 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 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 来。
感想:鲁迅留学日本是学医的,本文他用切身 的体会对当时中国医学的落后观念和落后现状 进行了痛切地揭露和剥析,甚至有“中医是有 意无意的骗子”这样极而言之的话,他用一个 思想深刻的医学生的良知和洞察力,击中了因 循守旧的传统观念的要害,并且也显示了要救 人身先救人心的思想转变历程,中国后来可能 少了一个思想激进、操守严明的好医生,却有 了一个为民族人民呐喊警世的大文学家,从本 文中正可看到其伟大转变的的缘由. 这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 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 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 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 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 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
但另外 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 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感想:中国旧社会的医生大都只是庸医,一旦看 到自己的病人无法医治好,就马上找来别的医生, 以便在病人过世后,与自己逃脱关系。 进一步看出当时的社会很黑暗。
联想到鲁迅 的生活与志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会弃医从文了。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
听说中国的孝子们, 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 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 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 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 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
——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感想:旧社会的中国里,很多人的思想都很落后. 一味的愚孝,希望让快去世的父母活下来,因此, 不顾父母的痛苦,而强治。
不如让父母多一点安 心,少一点痛苦的离开。
四、朝花夕拾父亲的病好词好句
每个人对美文的欣赏角度不同,这里简单进行摘录个人赏析如下:
1、“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这一细节出现了两次,表现父亲的内心潜藏的愤怒和不甘,或许我们可以联想到,在江湖术士堂而皇之地招摇撞骗而科学和理智遥遥无期的旧社会,他那时能做出的最大的反抗就是说“不”。所以,反复出现的这句话流露出的其实是鲁迅先生最深的悲凉;
2、“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父亲对一切都了然于心,但他面对医生厚颜无耻的言行只是不欢,甚至不敢当面指责他。内在的明了和外在的无力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让读者不胜唏嘘。这就是所谓吃人的封建礼教,我们可以理解鲁迅内心的悲愤;
《父亲的病》是一个有着抒情风格,而战斗意味却很浓郁的批判小说。整体上,我对父亲焦急守候表现出的人性之美丽,与医生对父亲毫不负责的封建人伦之丑恶形成强烈的对比。细节上的对比更是无处不在。”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这是对全文的小结。
《朝花夕拾》所收文章都是回忆性散文。散文是最个人化的一种文体,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相对轻松、闲静,因而笔触也相当自由:或兴致勃勃回忆童年往事,或谈家乡戏曲中的鬼,或深情忆人,或坦露内心深处最深沉的痛苦。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