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港回归后发生什么变化
回归祖国后的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一方面,香港继续作为内地联系国际市场的桥梁和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窗口,为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香港以内地广阔的腹地为依托,从内地的快速发展中获取了更多发展机遇和不竭发展动力。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来,与内地有关省市先后建立了粤港、沪港、京港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两地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2003年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更标志着两地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仅以两地贸易额为例,从1997年的1.1万亿港元增加到去年的2.3万亿港元,短短10年间翻了一番。香港同胞与内地人民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与内地能够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发展。
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正面临着实现更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毫不动摇地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毫不动摇地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巩固和发展香港政通人和、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是中央政府和祖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香港同胞的共同利益。现在,求发展、求稳定、求和谐已越来越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
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在爱国爱港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发挥各阶层之智慧,凝聚全社会之力量,一定能够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
2.香港回归后的变化
几个中心地位没变
在经济领域,香港的不变首先表现在她的几个“国际中心”的地位上。
上世纪70年代,香港成为亚洲地区出现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今天,香港已与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并列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根据伦敦今年3月公布的环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在金融中心竞争力方面的排名是世界第三,并被视为未来真正的重量级金融城市。
到2006年年底,全球10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70多家在香港营业。今天,漫步在香港岛繁华的大街上,街道两旁最多的不是商场、超市,也不是店铺、酒家,而是鳞次栉比的银行。多年来,香港一直流行一个说法,叫“银行多于米铺”。这可以说是今天香港金融业高度发达的最鲜明写照。
今天的香港,依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中心。现在,香港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已接近本地生产总值的四倍。近几年,香港的对外贸易发展畅旺。整体货物贸易出口连续4年获得两位数的增幅。人们常说,香港具备“三优四通”的优势。
“三优”是指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制度和简单的低税制。“四通”是指信息、人才、资金和货物自由流通。这些优势在回归十年来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使得香港继续保持着亚太地区的地区总部中心地位,不少跨国企业都选择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以统筹和集中管理区内业务。
香港还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每天,有几十条国际海上航线从这里穿插运行,通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座港口。约70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小型港口为香港提供喂给服务。
今年以来,围绕香港回归十周年,美国和英国政界的一些要人,对香港事务也多有评价。他们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回归十年来,香港依然是自由之都,香港的民主也按照循序渐进、均衡参与的原则在逐步发展。
那么,香港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其实变化也很多。但这种变化是发展中的变化,是迈向繁荣的变化,是回归旅途中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两个方面最值得提点。
回归之前,香港是漂泊的“游子”;回归之后,香港能真切感受到来自大陆这个强有力靠山的力量。这大概就是最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香港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
人心回归的历程
香港回归以来的十年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十年间,香港先后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禽流感疫情扩散、世界经济衰退、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战争以及沙斯袭扰等多种风险的冲击,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区政府的沉着应对下,每一次都成功地化险为夷,并成为香港迈上新台阶的基石。
香港回归以来,内地一直关心、支持着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当香港十年间面临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时,中央政府总是不断推出各项措施,帮助香港纾困解难。十年来,内地推出“建立更紧密经贸安排”(CEPA)、个人游、粤港合作、泛珠三角合作、京港与沪港合作、开放人民币业务、推动国企到港上市等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经济复苏,创造了两地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十年回归风雨路,也是一条“人心回归”的道路。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2006年4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75%的香港人表示会以身为中国人为荣;62%表示会以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荣;65%的人认为因为有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才可以吐气扬眉;76%同意香港人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同年12月,另一份民意调查显示,有51%的香港人表示满意“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行情况,64%同意“一国两制”是对香港有利的安排,62%同意中央政府有诚意照顾香港利益,66%认为香港和内地有很多共同利益,62%觉得香港人与中央政府有很多共同利益。这些数据反映了港人对中国、对内地和对中央的态度,与回归初期比较是天壤之别,显示大部分香港人实现了“人心回归”。
近代以来的香港,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经历了动荡的考验,经历过经济的腾飞,也经历过心灵的磨难。回归十年后的今天,在变与不变之间,香港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韦弦)
3.关于香港回归前后的变化
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和基本法的保障下,港人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享有充分的民主。特区政府施政透明,市民得以更多参与香港政务。人权和新闻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目前,香港每天有50多份报纸出版、170个频道广播,充分反映着社会多种声音和不同阶层的意见,香港人均拥有报纸的比率依然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香港回归以来的成功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扬。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去年访问香港时表示,他相信香港能够继续保持繁荣。
香港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航运中心之一。2003年,香港第11次被评为全球最繁忙货柜港。香港国际机场自1998年启用以来,一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机场。
香港航运、金融、信息、贸易四大中心地位的保持,既有以前香港自身的优势,也有“一国两制”带来的巨大优势以及中央和内地各省市的大力支持。
由于“一国两制”给予香港的特殊地位和优势,使香港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同内地形成优势互补的大格局,香港从祖国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香港经济复苏吹来“东风”,成为香港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