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介绍冯谖客孟尝君故事


1.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情节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说:“好吧。”

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按照门下的食客那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按照门下坐车的客人一样对待。”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个通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在通告上)签名,写道:“我能。”孟尝君看了感到奇怪,说:“这(签名的)是谁呀?”左右办事人说:“就是唱那‘长剑啊,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着说:“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便特意把冯谖请来接见他,向他道歉说:“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简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说:“愿意(替您)做这件事。”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

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穿戴整齐来接见他,说:“借款收齐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呀?”答道:“收完了。”问:“用它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是怎么回事?”答道:“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了。”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仅能避免死亡。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呀。请让我替您再凿两个洞穴。”

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往西到梁国去游说。(冯谖)对梁惠王说:“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来,诸侯国中首先迎接他的,就会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把相位空出来,让原来的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带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到齐国,提醒孟尝君说:“一千金,是很厚重的聘礼,(出动)一百辆车,是显赫的使节。齐国该听说这情况了。”魏国的使者往返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

齐王听到这些情况,君臣都惊慌害怕起来,就派遣太傅送一千斤黄金、两辆彩车、一把佩剑(给孟尝君)。封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说:“我很倒霉,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

冯谖提醒孟尝君说:“希望您向齐王请来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了,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三个洞穴都已凿成了,您可以暂且高枕而卧,安心享乐了!”

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都是(由于)冯谖的计谋啊

2.请用自己的话陈述《冯谖客孟尝君》的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卓越才能——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也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冯谖客孟尝君》选是西汉刘向所作。

原文节选: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译文: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说:“好吧。”

扩展资料

全文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尤其用以虚引实,欲出先没的技巧步步诱入,使人物性格突出有加,不失为写人物形象的一篇名作。

本文的特色是通过变化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冯谖的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与孟尝君的轻视、重视、存疑和折服互为衬托对比,情节也是波澜重生,引人入胜。在写作上,本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戏剧冲突、有细节描绘,初具传记的特征,开后世史书“列传”的先河。

文章最后一句写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未遇丝毫灾祸,是靠的冯谖的计策。以对冯谖才能的肯定和孟尝君的受益作结,完整自然。

先抑后扬、先贬后褒的反衬技巧,更起到了鸣则惊人的效果,平添了很多冯谖大智若愚的不凡形象。

谋篇之妙是本篇又一景观。不是直叙其才,而是曲曲九转之后,方入胜景,增强了历史散文的戏剧性。

3.对《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为孟尝君“经营三窟”的故事作详细复述

孟尝君正在做齐国的相国,在薛地被封万户食邑.由于门下养有三千多食客.封邑的收入不够奉养食客,于是派人到薛地放债收息以补不足.但是放债一年多了,还没收回息钱,门下食客的奉养将无着落.孟尝君于是想在食客中挑选一位能为他收取息钱的人.有人推荐冯谖:“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技能,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于是请来冯谖,说想请您帮助去收取息钱.冯谖爽快地答应了.他备好车辆,整理行装,装置着契约准备去薛邑收债.冯谖在辞别孟尝君时问道:“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辞别了孟尝君,驱车到了薛地,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人,偿付息钱.结果得息钱十万,但尚有多数债户交纳不出.冯谖便用所得息钱置酒买牛,召集能够偿还息钱和不能偿还息钱的人都来验对债券.债户到齐后,冯谖一面劝大家饮酒,从旁观察债户贫富情况,一面让大家拿出债券如前次一样验对,凡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订立还期,对无力偿还息钱的,冯谖即收回债券.并假传孟尝君的命令,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债务.这样,冯谖就在薛地百姓中埋下了感恩于孟尝君的种子,换得民心,功德无量. 冯谖办完事后,立即赶了回去.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谖.冯谖刚一到,孟尝君就责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冯谖说,您有了个小小的薛邑,不把那里的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加以抚爱,却用商贾手段向他们敛取利息,我认为不妥,就假托您的旨义,把债赏赐给那些无力偿还的百姓.孟尝君听后虽然心里不快,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挥挥手说:“诺,先生休矣!” 又过了一年,有人在齐愍王面前诋毁孟尝君,愍王便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当作自己的臣”为借口罢掉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罢相后返回自己的封地,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感慨地对冯谖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出于孟尝君政治地位还不巩固的考虑,冯谖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并且说愿意“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魏国.冯谖西入大梁,对魏惠王说齐国之所以能称雄于天下,都是孟尝君辅佐的功劳,今齐王听信谗言,把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去了,孟尝君必然对齐王不满.孟尝君的治国谋略和才能是世人皆知的,先生若能接他来,在他的辅佐下,定能国富而兵强.惠王也久闻孟尝君的贤名,一听这话喜出望外,立即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冯谖先于魏国使臣赶回薛地,告诫孟尝君说:“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冯谖诱使魏惠王珍重、竞争孟尝君,从而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抬升了孟尝君的价值.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黄金千金、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等物,非常隆重地向孟尝君谢罪,请孟尝君要“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劝孟尝君趁机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等齐国的宗庙在薛地落成后,冯谖向孟尝君报告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自从齐泯王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后,门下食客多离他而去.孟尝君恢复相位后,冯谖策马前去迎接,其他门客都未到.孟尝君感慨地对冯谖说,自己一生好客,对待客人从来不敢有所闪失,而他们见我被罢官,却都离我而去了.今仰赖冯谖先生得以恢复相位,门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我如果再见到他们,“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听了忙下马向孟尝君叩头,孟尝君急下马制止,问他是否是替其他的门客谢罪.冯谖说,不是.而是为“君之言失”.他说,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像有生命的东西一定会死亡一样,这是一种必然规律;“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也是一种规律.赶集上市的人,清晨时都急地赶往集市;但到日落时,人们就是经过集市,也只是甩着膀子走过去,看也不看一眼.他们不是爱好清晨,厌恶傍晚,而是因为傍晚时分,希望得到的东西,在那儿已经没有了.您失去相位,宾客自然都离去了,您不应该因此埋怨士人,希望孟尝君能够“遇客如故”.孟尝君非常感激冯谖的提醒,于是再次拜谢并接受了冯谖的建议,“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冯谖有超人的智慧,极具战略眼光.他抱着对孟尝君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为孟尝君政治地位的稳定出谋划策.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是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

4.根据冯谖,孟尝君的故事写现实生活100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冯谖受到孟尝君的善待,他很感动。

于是一心一意地跟着孟尝君,为他“买义”,使他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在孟尝君被贬后,仍然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为他出谋划策,让他重返政界。

为他掘好了三窟。 当我读到冯谖受到孟尝君的善待后,还不停地提出要求,我觉得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总是不知足安命。

这时认为孟尝君是一个十分大方的人。可当我读到冯谖为孟尝君去讨债时并为他“买义”时,我对冯谖的成见立即烟消云散了,反而为他的做法而对冯谖平添了几分敬佩。

而对孟尝君的看法也随之转变。而到了最后,我对冯谖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

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多亏了冯谖的帮助,孟尝君的政治地位才得以巩固。 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像这样的事例:比如刘备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师,才得来后来三国鼎立的形势。

历史上也有许多像冯谖这样的人:比如张飞。虽然他莽莽撞撞,可他赤胆忠心,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

另外,读了这篇文章,我也对“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义”不仅是指友谊,而指的是信义。“民无信不立”这句古训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是呀!没有冯谖的帮助的话,孟尝君也许就不会成为齐国政界叱诧风云的人物;而没有孟尝君的善待,那冯谖也许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5.冯谖客孟尝君讲了一件什么事

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卓越才能——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也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孟尝君喜欢广招门客,门下有食客三千。

但是他食邑的赋税根本就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于是,他就命人到封地薛邑放债来增加收益。但是,因为年景不好,很多借债的人都拿不出利息,孟尝君府的用度成了问题。

孟尝君只好派冯谖去收取利息。到薛邑后,冯谖将借钱的人集合到一起,收到了利息十万钱。

但是他却没有将钱送回去,而是擅自酿造了很多酒,买了牛。他将那些欠债的人又集中起来,并将契据带来要核对一下。

大家来了之后,他就将牛杀掉炖肉办酒席。当大家吃肉喝酒正高兴的时候,冯谖就开始和他们核对契据,如果此人有能力付利息,那么他就给这个人定下一个还款期限;如果此人实在太穷没有能力付利息,那么他就当场将契据烧掉了。

做完这些后,他对大家说:“孟尝君向大家贷款,是想要给没有资本的人提供资本让他能够生产;现在他向大家要债,是因为他没有钱财可以供养那些宾客了。现在有钱的要在约定期限还上债,没钱的就将契据烧掉不用偿还了。”

在场的人对他很感激,都纷纷站起来向他连行了两次跪拜大礼。孟尝君听说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生气。

于是质问他,冯谖回答说:“您以前问过我您缺什么,我看了一下您宫中缺的不过是’仁义’,于是我就用债款给您把‘仁义’买回来了。”孟尝君听后非常不爽快。

没过多久,齐闵王听了秦国和楚国散布的谣言,认为孟尝君名声过大已经超过自己,就将孟尝君罢免了。那些门客看到孟尝君被罢免了,就纷纷离他而去了。

孟尝君此时只能到他的领地薛。在距离薛还有百里的地方,薛地百姓就全都到路上迎接他了,孟尝君看到这个情况就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仁义’,我今天总算看到了。”

冯谖继续为他出谋划策说:“俗话说:兔有三窟才可以免遭灾祸。如今,您才只有这一个洞,肯定还是不行的,我愿意再为您挖出两个洞。

请给我一辆车子,我会让您得到更加显贵的地位,得到更多的食邑。”孟尝君答应了他,给他准备车子,还有黄金以及礼物。

冯谖来到魏国,对魏惠王说:“齐国国君因谣言将孟尝君罢免了,孟尝君肯定十分恨他,必会远离齐国。如果他来到魏国,那么魏国就相当于掌握了齐国从上到下的国情啊。

现在,您应该立刻带着厚礼暗中去迎接孟尝君,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假如齐王反应过来,重新用孟尝君,将来谁是强者就不一定了。”魏惠王认为很有道理,就立刻派了十辆马车带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了。

冯谖辞别魏惠王,赶紧在魏国使者之前赶回齐国,对齐闵王说:“大王,我听说魏国已经派出使者带着百镒黄金前来迎接孟尝君了。如果孟尝君到魏国当宰相,那么天下恐怕就是魏国的了。

大王应当在魏国使者来之前向孟尝君道歉,恢复他的官位,增加他的封邑。这样一来,孟尝君肯定很高兴,愿意回来。

如此一来,魏国的阴谋就不能得逞了,称强称霸的计划也就实行不了了。” 齐闵王听了冯谖的话,也将孟尝君官复原职,继续任宰相,还增加了他的封邑。

冯谖对孟尝君说:“如今,你三个洞都已经建造好了,你也可以高枕无忧了。”果然,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宰相,没有任何的祸患降临,不得不说都是冯谖的功劳啊!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这是《战国策》的又一名篇。

属《战国策·齐策四》。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王和贵族等领主势力受到削弱,他们迫切需要大量的拥护者和谋划者,于是王侯将相争相养士,从而出现了“士”这一特殊阶层。

这段时期,风行养士(食客)之风,尤以四大公子为甚。如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及吕不韦等。

这些士大多是能辩善谋,有一定的政治见解,或有一技之长,甚至身怀绝技者。“食客三千”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士阶层,是当时的特殊阶层,有着一定的社会势力。他们依附于君主,不断地献计献策,为他们扩大政治影响,巩固权位。

这人中,龙蛇混存,既有鸡鸣狗盗之徒,也不乏有非凡胆识的人才,本文主角冯谖就属后者。文中即通过冯谖展现了战国时代士的才干和智慧,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政治面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谖客孟尝君。

6.孟尝君与冯瑾的故事是什么

冯谖买仁义

春秋时,齐国的孟尝君手下有个非常出色的谋士叫做冯谖,经过他的出色策划,孟尝君重新获得齐王的信任,当上了齐国的相国,并且进退自如,冯谖说:“您现在可以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了。”这就是成语“高枕无忧”的来历。但是,冯谖刚开始表现并不出色,还因为受到的待遇差而发牢骚呢。

春秋时,齐国有个人叫冯谖(xuān),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本领,他说“没有”。因此孟尝君不太在意他,手下的人也只拿粗茶淡饭给他。不久,冯谖靠着柱子,敲击着佩剑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孟尝君听说后就说:“给他鱼吃,和一般食客一样。”过了几天,冯谖又敲击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车坐啊!”左右的人都笑他。孟尝君又说:“替他配上车。”再过了几天,冯谖又敲击起剑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啊。”左右的人都认为他贪得无厌。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他回答说:“家中还有老母亲。”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谖的母亲吃用,冯谖再也不发牢骚了。

孟尝君为了养士,在自己的封地薛地贷款给很多人,收取利息。有一天,孟尝君召集门客说:“谁愿意帮我到薛地收帐呢?”冯谖站出来说:“我愿意去。”辞行的时候冯谖问道:“如果帐收完了,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吧。”冯谖动身赶往薛地,但很快就回到齐国的都城,孟尝君很奇怪,立即接见他问道:“那么多帐您这么快就收完了吗?”冯谖说:“都收了,钱我也花光了。”孟尝君问:“您都买什么了?”冯谖说:“您让我看您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认为您珍珠宝贝、猎狗骏马、美女奴仆都不缺,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帐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的封地就只有薛地,那里是您最后的保障,您不抚爱那里的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么行呢?因此我擅自伪造您的命令,把帐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约文书,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孟尝君听后很不高兴的说:“我知道了,您歇着吧!”

过了一年,齐王不再信任孟尝君,孟尝君辞去了相位,只好回到他的领地薛去。隔着老远,就看见薛地的人民都扶老携幼,到路边来欢迎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仁义’,我今天才见到啊。”

冯谖从此得到孟尝君的信任,更加尽心的为孟尝君办事。在他出色的谋划下,孟尝君又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的祸患。

付出有回报 孟尝君一再满足表现平凡的冯谖的要求,所以冯谖忠心耿耿的为他办事,不计较一时的误解。薛地的百姓由于孟尝君免除他们的债务,对他也感恩戴德。一个人如果对身边的人太过小气,不愿意为他们付出,又怎么能换来别人真心对待你呢?广施恩德的人,不必担心没有回报的时候。危急关头,总有人会出来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