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及简短赏析


1.写山水的田园诗 有赏析的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此诗的语言平淡朴素,但又不失韵味。以毫不夸张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出沁人心脾的境界,显得自然而又耐人寻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句话把这首诗的语言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景为诗源,以情为诗缘,以理为诗尾。

前四句的“心”与“地”正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只要你“心远”,无论在何地都不会受世俗喧嚣的干扰。

你,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人景融为一体。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构成一幅美好的风景。

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物我相融,意味无穷。

全诗清新自然,无任何矫情,写出诗人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没有他超凡脱俗的品性,和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阔天空的诗作。

欲 人都有欲。人欲无忌,而人欲有异;人欲无边,而人欲有限。

活到哪种年纪就有哪种欲望。无欲望便无希望。

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

立欲必正,验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

欲系福祸,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欲是过。

欲壑难填,莫坠其渊。

2.田园诗的特点及赏析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

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派赢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鸣,虽然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没有李杜那样的盛誉,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从严羽《沧浪诗话》看,虽然他标举李、杜,但实际上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飘逸无人能及,因此虽然在诗坛地位颇高,但在后世却很寂寥,实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拟的高峰。相对于李白,杜甫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情形,同为诗歌的巅峰,杜甫却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无数追随者争相模仿,成就了一批大诗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拟甚至剽窃的庸人。无论怎么样,李杜在后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风格吸引着一代一代的文人。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富庶,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而道教的归朴返真,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崇尚,为文人的漫游、隐居,及观照、把握大自然美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围、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一些诗人在政治上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最终因仕途受挫或不满现实,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甚至辞官归里,躬耕田园。由于他们大都拥有田庄,具备漫游隐居的经济基础。所有这些都为进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创造了条件。主要代表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储光曦、祖咏、裴迪等。

这一诗派并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谢灵运,近学张九龄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作品通过大量细致入微描绘自然山水,体现了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

3.田园诗的赏析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了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倒显得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赏析山水田园诗必须充分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枫叶”、“获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事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摘,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山水田园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掇人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景,景中古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撼,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描写山水田园之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

论世,才可能准确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艺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艺。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宴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绘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4.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包含简短赏析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

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作品译文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过故人庄》诗意画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xuān)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hái)来就菊花。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过故人庄:选自《孟浩然集》。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2)具:准备,置办。

(3)黍(shǔ):黄米饭。 (4)至:到。

(5)合:环绕。 (6)郭:指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泛指城外。

(7)斜:倾斜。这里的“斜”压a韵,通常读古文时读“xiá”。

(8) 开:打开 (9)轩: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10)面:面对。

(11)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12)把酒:拿起酒杯。

把:端着,拿起。 (13)话:闲聊,谈论 (14)桑麻:指桑树和麻,文中指庄稼。

(15)重阳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16)还: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返。 (17)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就:靠近。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菊花:指孟浩然的隐逸之情。 (18) 就:靠近。

(19)邀:邀请。 (20) 过: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老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庄户人家做客。

碧绿的树林掩映着村庄,远处青山的轮廓依稀可见。 打开窗户面对打谷场和菜园的窗子,一边举杯畅饮一边畅谈今年庄稼的收成。

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的那一天,我一定还要再来饮酒赏菊。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简朴→真诚,无拘无束 近景,远景→纯朴,自然,幽静之景 面场圃,话桑麻→悠闲自得 主人热情做客愉快,主客融洽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是很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

5.山水田园诗鉴赏

《七里濑》——谢灵运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然苦奔峭。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居秋瞑》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 最佳答案检举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中 【内容】: 溪清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居秋螟 【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山居即事 【内容】: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书事 【内容】: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祢郎中 【内容】: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钱少府还蓝田 【内容】: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桃源行 【内容】: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1:<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黄。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3:二、李白的山水文学启迪着现代旅游者 20070514 15:22:14 大中小 不是每个人都详读了李白的所有山水诗,但每个人都知道李白是个旅行家并为之所见过的山山水水写过诗。

他们大概能体会到一种模糊的意境,站在秀峰壮美的瀑布下面,试图以李白的眼光去看那瀑布,然后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那是一种追寻,李白给我们留下的记忆。

李白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在于超越时空的精神。 李白不是豁达的人,但却是个执着的人。

这点不属于局限,属于性格,性格是没有优劣之分的。玄宗用他写诗,而不是治国,没有用错。

一个浪漫主义者只有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才是完美的。现实总是很残忍,和他在峨眉山上想的完全不一样,所做的完美规划是不受到乱七八糟的事实影响的。

史书记载得再详尽,也只能记下教训,记不下未来的多变,累积不了人类的智慧。不都是重新开始的吗?国家兴亡,家庭的组建,人生的规划,都是一样的。

有谁不知道,新中国不是在几千年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呢?几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只是灿若星河的历史。都过去了。

管晏之谈,要有齐小白、姜环的常识。但是他有一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自信,随性,开怀。这是追求真我的生活方式,毫不掩饰,不是政治家应该具备的是诗人的气质。

不停止追求,始终自信,热。

6.找几类田园诗(9首)

《山居秋暝》也是一首意境幽美空灵而又极富生趣的名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雨涤去山中尘埃而愈益清明,尘俗烦扰洗尽心境方显澄净广阔。

如此空山,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流泻,浣女归来,莲影摇曳,渔舟轻盈。这里的秋山,明月自照,清泉自流,花自荣,草自枯,人也自来自去,这里的一切显得自然而然、生意蓬勃,无疑是诗人的理想栖所。

因而,空山又何尝不是右丞心中的“桃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的优秀山水诗。

诗人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巧妙的描摹方法,在诗歌领域中创造了神奇而迷人的境界。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7.山水田园诗人的生平(简短点的)及其作品(一至二首即可)

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生平介绍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喑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