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阐明深刻道理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题西林壁》)。
求助阐明深刻道理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题西林壁》)。
富有哲理的诗以及诗句所阐明的哲理,最少两条哦~~~~~亲~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哗袱糕惶蕹耗革同宫括留在人世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描写道理的词语
【不近道理】: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不经之谈】: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不伦不类】: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不明事理】:明:明白,懂得。不懂得事物的道理。
【不识大体】: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不通人情】:通:通晓,了解;人情:旧指人心、世情。不懂得人情世故。指不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
【不言而谕】: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知大体】: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同“不识大体”。
【阐幽明微】: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阐幽探赜】:阐;阐明;赜:幽深莫测。阐明和探究深奥精微的道理。
借助故事阐明深刻道理的成语
坐井观天
【解释】: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自】: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示例】: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樗配之辈。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哪!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犹豫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