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是吟咏词句的高手


写一段话表现李煜是吟咏诗句的高手

《虞美人_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为何吟咏词句的高手

因为李煜上面有好几个哥哥,皇位本不会轮到他。

所以自小李煜就知道自己与皇位无缘,况且他喜欢舞文弄墨,编舞作曲。这些诗词歌画类,可以说他是个有天分的青年。

可惜天家无情,上面的五个哥哥早夭的早夭,作死的死了·······最后让他这个最不会做皇帝的人当了皇帝。可能是阴差阳错,也许天意弄人。

其实李煜本人长的是天庭饱满,且一只眼重瞳,在古代这就是帝王相,因为那个五帝之一的舜和西楚霸王项羽都有重瞳。这让当时李煜的大哥,就是太子很是不安,对李煜各种小动作或者什么,李煜为了表明自己无心帝位,整天沉迷于诗词歌舞,自己绰号“钟隐”、“莲峰居士”,久而久之估计这个吟咏词句的功力就高了。

再者他本就有这方面的天赋。说点题外话,李煜的这个太子大哥李弘毅十分英武,抵御外敌,战功赫赫,本就是皇位的铁定继承人。

但是当时的皇帝就是李煜他爹脑抽了还是咋地说是要“兄终弟及”,这也就是说他死了之后皇位由李煜的叔叔继承。这李弘毅能不急么,所以找了个法子把他叔叔毒死了。

要说这保家卫国的人就是不一样,自古皇位争夺那个不是血流满地,天家无父子,但李弘毅毒害了他叔叔后寝食难安,噩梦连连,吓得魂飞魄散,几个月后就死了。李煜其他的哥哥也早就夭折,皇位最后落到他的手上。

李煜不曾想过掌控权力,也没上过帝王学,所以皇帝当得不怎么样。但是他通音律,善辞章,精书画。

他勤奋好学,藏书丰富,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个文人皇帝。李煜成为帝王就是个错误,而且是所有错误的根源。

李煜的诗词中哪几篇是他入宋之前写的,那些是他入宋之后些的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 称李后主。

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 形之于吟咏。

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 八年 (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七 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

李煜入宋后,多以词抒写伤离惜别怀抱,寓寄故国 之思、失国之痛、语言明净,音韵流畅,能以对比、白描等手法表现人生感慨。 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 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了。”

近人詹安泰有《李 璟李煜词》注释平。 捣练子令(深院静) 阮郎归(东风吹来日衔山) 清平乐(别来春半)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来)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望江梅(闲梦远) 望江南(多少恨)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捣练子令①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②。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③。 〔注〕①此词当作于入宋以后。

调下原注:“出《兰畹曲令》。”此集乃宋 代孔方平所辑,见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②寒砧:寒夜砧声。砧,即捣 衣石。

唐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 阳。” ③帘栊:挂有竹帘的窗棂。

阮郎归①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②,笙歌醉梦间。

佩声 悄③,晚妆残,凭谁整翠鬟④?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注〕①此词系赠郑王十二北。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太祖开宝 四年(971)十一月癸巳朔,江南主遣其弟郑王从善来朝贡。词当作于此时。

②阑珊:残尽。 ③佩声:古人服饰环佩,行动时有声。

④整翠鬟:指梳 头。 清平乐①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②,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 凭③,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④。 〔注〕①此词为春天怀人而作,疑于《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作于同 时。

②砌下:台阶之下。 ③雁来句:古代谓雁可传书。

相传汉苏武陷于 匈奴,牧羊北海。武之属吏常惠夜见汉使,诡言武帝在上林苑射得一雁,足有 帛书,知武等在某泽中。

遂被释归。见《汉书·苏建传》附。

④离恨二句: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虞美人①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②。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③,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④。 〔注〕①此首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评曰:“此亦在汴京忆旧乎?”当为 入宋后作。

②柳眼:柳芽初生如睡眼初开,故称“柳眼”。唐元稹《生春》 诗之九:“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③尊前:《词综》、《全唐诗》作 “尊罍”。此指酒席。

④满鬓句:形容鬓发愁白。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①。

烛残漏断频倚枕②,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 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③。

醉乡路稳宜频到④,此外不堪行。 〔注〕①帘帏句:帘帏,窗帘。

飒飒,象声词。屈原《九歌·山鬼》:“风 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多离忧。”

②烛残句:漏,即铜壶滴漏,古代计时 器。频倚枕:措倚枕不眠。

③一梦浮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④醉乡:醉中境界。杜牧《华清宫三十韵》: “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

临江仙①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②,画帘珠箔③,惆怅卷金 泥④。

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⑤,空持罗带, 回首恨依依。

〔注〕①此词作于开宝八年(975)宋兵围城之际,相传后有苏(辙)题跋云: “凄凉怨慕,真亡国之声。”(见陈鹄《耆旧续闻》卷三) ②子规:杜鹃鸟。

相传啼声如“不如归去”易引起人们羁旅飘零之感。 ③珠箔:即珠帘。

《西 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④卷金泥:谓卷 动镀金的帘箔。

金泥:系以金色镀帘。 ⑤炉香三句:原缺,据《耆旧续闻》 补入。

凤凰儿,香炉上图案。 破阵子① 四十年来家国②,三千里地山河③。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④。几 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⑤。

最是仓皇辞庙日⑥,教坊犹 奏离别歌⑦。垂泪对宫娥。

〔注〕①此词作于宋开宝八年(975)城破被俘之际。 ②四十年:南唐自公 元937年建国至本年共三十八年,此处举其整数。

③三千里地:马唐令《南 唐书·建国谱》谓南唐“共三十五州之地,号为大国”。 ④玉树句:形容树 木的珍贵与茂密。

烟萝,雾气朦胧中的萝蔓。唐赵嘏《早了洞仙观》诗:“露 浓如水洒苍苔,洞口烟萝密不开。”

⑤沈腰,即瘦腰,据《南唐史·沈约 传》,约与徐勉书曰:“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世因称瘦腰为沈腰。 潘鬓,头发斑白。

晋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唐 无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潘鬓去年衰。”

⑥辞庙:辞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