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的修辞手法诗词句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1、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2、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3、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4、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5、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6、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7、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8、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9、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10、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11、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

含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

亲爱的楼主:《荷塘月色》中有两句经典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还有其他作品中的:朱自清 《春》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 其他:1.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2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3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4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5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6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7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8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9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10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祝您步步高升期望点击为采纳,谢谢。

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句子有哪些

1、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2、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 3、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4、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5、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7、沙沙的小雨轻柔地飘洒在我的脸上、身上,如同妈妈轻柔的安慰、细腻的叮咛。 8、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9、歌声像极了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 10、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1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2、听着这首舒服的歌,仿佛远远闻见淡淡的芳香绕梁。

13、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14、四月的黄昏里,流曳着一组绿色的旋律。

15、树在雨中顽强地挺立着,如一首青春的颂歌。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1、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

2、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3、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5、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6、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7、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8、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9、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10、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11、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句子有哪些

1、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2、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

3、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4、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5、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7、沙沙的小雨轻柔地飘洒在我的脸上、身上,如同妈妈轻柔的安慰、细腻的叮咛。

8、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9、歌声像极了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

10、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1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2、听着这首舒服的歌,仿佛远远闻见淡淡的芳香绕梁。

13、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14、四月的黄昏里,流曳着一组绿色的旋律。

15、树在雨中顽强地挺立着,如一首青春的颂歌。

运用“通感修辞”的诗句有哪些

1.暗香浮动月黄昏 2.红杏枝头春意闹 3.西园渐绿相思意 4.春风又绿江南岸 5.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 1.基本介绍 通,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照片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2.修辞作用 照片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诗词修辞手法通感是怎样分类的

诗词修辞手法通感分类如下:(1) 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五官可以相通,但最易打通的是视觉与听觉, 正如唐代学者孔颖达有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视觉与 听觉之间的通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听觉表现视觉,这种表现方式能给事物以动态美。 例如苏轼的 《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 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的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场 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其活泼自在而又乖巧的意境。

另一类是视觉表现听觉,这种形式能使虚化的东西实化,达到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的境界。 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 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 以目睹。

(2) 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例如“寒磬满空林”(刘长卿《秋日登台上寺 远眺》),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 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清 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的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 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3) 视觉与触觉间的通感。

例如,“杨花扑帜春云热”(李贺《蝴蝶飞》),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 “热”字而更形象。 “来是万缕弄轻黄”(石柔《绝句》),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 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4) 其他感官之间的通感。其他感官之间的通感,有听觉和嗅觉间的通 感,例如“哀响复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原》有视觉与嗅觉间的通感, 例如李白的《酬殷佐明见赠五云裘歌》“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 还有多种感官间的相通,如白居易的《琵琶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 冰下难。”这句话将听觉、视觉及触觉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