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一句赞美清明上河图的句子
《清明上河图》在中国人心中,不仅仅是一幅风俗画卷,
人们已不再停留在它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传奇色彩上,
人们也不再和历史价值的评判上众说纷纭或莫衷一是,
《清明上河图》已成为世界艺术创作绝好的榜样,
《清明上河图》已成为其他艺术门类绝佳的素材,
《清明上河图》也成为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泉源,
《清明上河图》激发起人们无限的创作热情和欲望。
《清明上河图》的传奇、故事、玄妙、充满了遐想。
2.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诗
一、《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作者】赵佶 【朝代】宋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白话释义:
回忆汴京往昔的繁华,万里山河都属于帝王之家。
奢华的宫殿园林,弦管笙琶的声音日夜不断。
花城早已是空寂无人、萧索冷落,虽然身处黄沙漫天的胡地,那繁华如春的汴京仍然时常萦绕在梦中。
家乡在何处,怎么忍心听到那羌笛吹奏凄凉彻骨的《梅花落》。
二、《满庭芳》【作者】徐君宝妻 【朝代】宋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俱休。
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
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白话释义:
清明太平的三百余年,制度文物被毁灭得干净彻底,一切都没有了。
幸而自己没有被舞北去,还客佳在南方。
分别了的徐郎你在哪里?只有自己独自惆怅,和徐郎也没有理由可以想见了。
从今以后,只能魂返故乡,与亲人相会。
三、《汉上繁华》【作者】徐君宝妻 【朝代】宋
汉上繁华,江南上物,尚遗宣政风流。
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
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白话释义:
南宋时期汉水至长江一带十分繁华,许多人才都保持着宋徽宗时的流风余韵。
绿窗朱户,十里之内全是华美的房屋。
元兵一到,刀兵相接,旌旗挥舞。
数百万蒙古军长驱直入,歌舞楼榭瞬间化为灰烬。
扩展资料
《汉上繁华》写作背景:
南宋末年徐君宝之妻所写的一首词,词人在词中对自身被掳艰危之现实,着墨尤多,而寄之以对文明的追思之中,对祖国沦亡亲人永别深致哀悼,写南宋文明之繁盛及横遭蹂躏。
徐君宝妻是岳州人,她被元兵俘获至杭,被安置在韩蕲王府。从岳州到杭州,遭到数次侵犯,她都用计得脱。主人因她貌美,不忍杀她。
终于有一天,引得主人大怒,想要用强。徐妻巧言先祭丈夫,再嫁与主人妇。在换妆焚香,祭祀完毕,作词于墙壁上,遂投池而死。
公元1274年(咸淳十年)元兵自襄阳分道而下,不久东破鄂州。公元1275年(德祐元年)三月,南陷岳州,“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长驱直入的蒙古兵占领了繁华绮丽的汉上江南,如风暴横扫落花。
从起笔写南宋文明之繁华,笔锋一转,写元兵大兵南侵,“风卷落花愁”,表达了词人对国破家亡之恨和自身被掳之辱的无限悲慨之情。
笔锋一转,女词人以包容博大的气魄和卓越的识见转写宋代历史文化大悲剧,笔力不凡,也表现了女词人超人一等的思维安位。当女词人作此词时,已被掳至临安,临安被陷之景,其触目惊心悲慨之深,是可以想见的。
3.《清明上河图》用一个成语和两句诗来赞美吗
精雕细刻 栩栩如生 巧夺天工 举世无双匠心独具 鬼斧神工 出神入化 画龙点睛传世之作 精妙绝伦 精雕细琢 惟妙惟肖 玲珑剔透 别具一格 价值连城 艺术瑰宝 无价之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传神阿堵】传神: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语,即这、这个.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传神写照】传神:指优美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画像.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生动逼真地描画出来.【独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光彩夺目】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画苑冠冕】苑:会聚的地方,多指学术、艺术的集中处;冠冕:皇冠帝冕,比喻第一.在美术界占据第一流的地位.【吉光凤羽】吉光与凤凰的毛羽.比喻艺术珍品.【良工苦心】形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又泛指用心良苦.【神至之笔】形容艺术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心精手巧】心思灵敏,手艺巧妙.形容能工巧匠在艺术构思和技艺手法方面的独特表现.也泛指天资聪敏,精明能干.【渲染烘托】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烘托:国画的画法,用衬托手法使事物鲜明.指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主题.。
4.清明上河图赞美词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5.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诗句
题《清明上河图》南街瓦肆隐芦笙,北舍莲花鸭味浓。
(1)龙金桥畔喧嚣涌,(2)汴河两岸杨柳风。丹青始作择端倡,(3)后世临摹慕仇英。
(4)散人村歌扬古韵,雏凤犹胜老凤声。(1)莲花鸭:宋时东京(开封)名吃。
(2)龙金桥:宋时东京(开封)名桥。(3)择端:宋画家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
(4)仇英:明代画家,与沈周、文征明、唐寅 并称“明四家”,曾临摹《清明上河图》传世。清明节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天邑汴梁春色敷,清明品鉴上河图。
八方玉帛财用足,百货丰殷旷世无。影落虹桥人鼎沸,篷张舟楫浪花浮。
精微尽在毫芒内,写就繁华帝王都。
6.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清明上河图》有以下诗句: 1、京都元夕 作者:元好问 朝代:金朝 诗文: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释义: 游人穿着华丽,妆容华贵,儿童看着灯火玩闹嬉戏, 我又是在干什么呢?我也在游人欢乐的笑语气氛之中。
2、玉京曾忆昔繁华 作者:赵佶 朝代:宋朝 诗文: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释义: 回忆汴京往昔的繁华,万里山河都属于帝王之家。
奢华的宫殿园林,弦管笙琶的声音日夜不断。花城早已是空寂无人、萧索冷落,虽然身处黄沙漫天的胡地,那繁华如春的汴京仍然时常萦绕在梦中。
家乡在何处,怎么忍心听到那羌笛吹奏凄凉彻骨的《梅花落》。 3、汉上繁华 作者:徐君宝妻 朝代:宋朝 诗文: 汉上繁华,江南上物,尚遗宣政风流。
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
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俱休。
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
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释义: 南宋时期汉水至长江一带十分繁华,许多人才都保持着宋徽宗时的流风余韵。
绿窗朱户。十里之内全是华美的房屋,元兵一到,刀兵相接,旌旗挥舞,数百万蒙古军长驱直入,歌舞楼榭瞬间化为灰烬。
清明太平的三百余年,制度文物被毁灭的干净彻底,一切都没有了。幸而自己没有被舞北去,还客佳在南方。
分别了的徐郎你在哪里?只有自己独自惆怅,和徐郎也没有理由可以想见了。从今以后,只能魂返故乡,与亲人相会。
扩展资料: 鉴赏: 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几个很有特色的艺术特征:这幅画用笔兼工带写、色彩淡雅、不同的一般界画,即所谓的“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图的方法,真实、简洁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角的典型区域。
作者采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通过“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余,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
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从宁静的田野到浩渺的河流,再到高耸入云的城郭;从船上的人到街边摊贩展示的商品,再到市场上的标语,丝毫不失。 在画面中,穿插着各种各样的情节,组织的错落有致,同时也很有趣。
7.清明上河图课文中词语
《清明上河图》传说 关于《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传说:明朝时候有一位地位不高的官员,名叫莫怀古。
他家中藏有三样宝贝:一是《清明上河图》,二是玉环“一捧雪”,三是一位名叫雪艳的美妾。不幸的是莫家有位匠工叫汤勤,出卖主人投靠奸相严嵩门下,为严嵩出谋划策把莫怀古的三宝夺过来。
严嵩首先派人勒令莫怀古把《清明上河图》送上。莫怀古舍不得把画交出,但又怕得罪严嵩,最后只好请人摹画了一张复制品给严嵩送去,谁知此事被汤勤识破,告诉严嵩:“画中的麻雀这样小怎么能踏满两片瓦?张择端决不会这样大意,一定是个摹品。”
严嵩听完大怒,以莫怀古“通倭”罪名投入监狱。幸好莫家有一位家人名叫莫成,长相与莫怀十分相像,愿意以自身替主人免于一死。
莫怀古便带着《清明上河图》逃生。这样,《清明上河图》才得以保全下来。
这个传说于清代由戏剧家李玉编成剧本,到处演出。故事虽属传说,但也说明《清明上河图》历来被视为珍宝。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社会风俗画,长二五二五公分,在这幅不大的构图中,画了五百多个人物、二十多只船、二十多辆车、五十多头牛、马、驴等牲畜,农舍绿树,山水河流,真是应有尽有,一切都清晰自然,形象逼真。这说明画家张择端长期认真深入观察生活、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画家通过清明节这一天,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北京城汴京(今开封市)百姓过节赶集的盛况。画一开始就表现人们四面八方向上河镇汇集,有乘轿的、坐车的、有赶着满载东西的毛驴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一条通向城门的街道上,有乘轿的妇女、加有棕毛盖的牛车和串车队。街道两旁,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地摊和临时棚子,人们有着各自的生意,有造车轿的、卖吃的、卖药的、算命的、卖弓的、卖布匹的、卖水果的、理发的甚至代写字的,这是临近闹市的序幕,一切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三教九流。
十字路口是商业闹区,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什么“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疋帛铺”、“杨家应症”、“赵太丞家”……商店林立,热闹非常。再有十字路口转角又是另一番景象:有说书的、杂耍的。
街上各种身份的人物特别丰富:官吏、绅士、商人、船夫……他们举止不一,各司其事。这些人物刻画得非常细致,神情丰富。
这幅尺寸不大的画卷,内容极为丰富,真令人目不暇接。它通过清明节真实地反映了北宋京城汴河一带人民的风俗生活情景和建筑地貌,使人看后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把人引到了北宋时代生活当中。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对研究我国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古代建筑者具有重要的价值。 张择端: 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善画风俗画,尤长于楼面、屋宇、林木、人物。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
《清明上河图》画卷简介 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
8.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诗关于中国古代诗人对《清明上河图》赞颂的诗
在我手头的资料中,历代为《清明上河图》题跋者凡13人,实际上可能比这要多.题跋中诗文并举,有的以简约文字记之,有的以诗记述感怀,也有的先诗后文,洋洋洒洒.其中明代李东阳先后两次为该图题跋,是为特例. 较早用诗题跋的是金代的张公药,跋诗系七言古体共12句:“通衢车马正喧阗,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平风物正堪传.水门东去接隋渠,井邑鱼鳞比不如.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邱墟.楚拖吴樯万里舡,桥南桥北好风烟.换回一晌繁华梦,箫鼓楼台若个边.”诗中既有对画家当时声名未传的感叹,也有对沧桑变化、繁华如梦的社会现实的思考.诗句流畅上口,可吟可诵.张公药,字元石,以父荫入仕,曾做过郾城县令,官职不高,喜书画收藏,对长卷深有研读. 稍后一些时候,金人郦权的跋诗与张公药的作品诗体句数相同.这首诗与张公药诗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借图画的观赏之感,直接而有力地批评了宋代的奢靡享乐之风(到了政和及宣和年间尤其严重).“而今遗老空垂涕,犹恨宣和与政和”,“不念远方民力病,都门花石日千艘”.郦权,字元舆,安阳人,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5)为著作郎,传有《坡轩集》. 金人王、张世积的跋诗各为一首七律.王诗云:“歌楼酒市满烟花,溢郭阗城百万家.谁遣荒凉成野草,维垣专政是奸邪.两侨无日绝江舡,十里笙歌邑屋连.极目如今尽禾黍,却开图本看风烟.”诗人抒发了自己的见解,把宋代繁华不再的原因归结为奸臣当政.张世积诗云:“画桥虹卧汴河渠,两岸风烟天下无.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诗中用对比的手法,提醒人们汲取历史教训,通过上下努力,可以使珠玑复得,繁华之梦成真. 金代开了个跋诗的先河,元代几乎无人响应.一直到了明代,才又继续跋诗的传统.其代表人物便是大学士、诗人李东阳.他在继承中有创新,就是诗文并举,先诗后文,这可能与他的政治地位较高(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和才气纵横有关.全诗乃七言古体,有36句之多.该诗一气呵成,一吐为快.诗以画面内容为起笔:“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仕女携童儿.”然后笔锋一转,开始咏叹画家张择端,字行之间充满了赞赏与同情:“翰林画史张择端,研朱吮墨镂心肝.细穷毫发夥千万,直与造化争雕镌.图成进入辑熙殿,御笔题签标卷面……姓名不入宣和谱,翰墨流传藉吾祖.”诗人还把这历史的罪过归结到以蔡京为首的权奸和嫉贤妒能的小人身上,然而与倒行逆施者的愿望相反,张择端及其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光辉谁也无法磨灭.全诗抒情和叙事相结合,事理相融,读来顺爽,颇有唐诗遗风. 在李东阳之后,还有一位如寿先生也留下跋诗一首,是七言律诗:“汴梁自古帝王都,兴废相寻何处无.独怜徽钦从北去,至今荒草遍长衢.妙笔图成意自深,当年景少对沉吟.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风何处寻?”这首诗语言简洁,兴废题咏,对《清明上河图》的收藏、传承过程中人物故事感慨兴叹,都如春风过耳一般.此诗当是题咏张氏画卷的上乘之作.可惜除落款有“鹭津如寿”四字之外,作者的身世、生卒年等均已无从查考了.笔者不由得对这位神秘高人举手加额,不胜崇敬.方言。
9.【求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介绍词>100字THANKS】
你只要100字的!要是多了删一删!《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 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 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