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子家告赵宣子的重难点句式有那些
郑子家告赵宣子
作者:左丘明
【原文】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1)晋侯合诸侯于扈。(即“晋侯于扈合诸侯。”)
(2)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即“以于楚请陈侯而朝诸君”)
(3)以陈蔡之密迩于楚。(即“以陈蔡之于楚密迩”)
(4)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即“将悉敝赋以于鯈待”)
(5)朝于齐。(即“于齐朝”)
(6)亦获成于楚。(即“亦于楚获成。”)
(7)晋巩朔行成于郑。(即“晋巩朔于郑行成”)
2、判断句
(1)平宋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则敝邑之故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虽我小国。(无形式标志词)
(4)德,则其人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5)不德,则其鹿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1)以为贰于楚也。(省略宾语,即“以(其)为贰于楚也。”)
(2)以告赵宣子曰。(省略宾语,即“以(之)告赵宣子曰”)
(3)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省略谓语,即“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朝赵襄公)”)
(4)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省略宾语,即“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之)”)
(5)寡君又往朝。(省略宾语,即“寡君又往朝(之)”)
(6)则蔑以过之矣。(省略介词“于”,即“则蔑以过(于)之矣。”)
(7)朝于齐。(省略主语,即“()朝于齐”)
(8)大国若弗图。(省略宾语,即“大国若弗图(之)”)
4、宾语前置句
(1)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介词宾语前置,无形式标志词,“是以”即“以是”,因此)
(2)何以不免?(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
二、郑子家告赵宣子的重难点句式有那些
郑子家告赵宣子作者:左丘明【原文】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
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
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
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
’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
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
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1)晋侯合诸侯于扈。(即“晋侯于扈合诸侯。”
)(2)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即“以于楚请陈侯而朝诸君”)(3)以陈蔡之密迩于楚。
(即“以陈蔡之于楚密迩”)(4)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即“将悉敝赋以于鯈待”)(5)朝于齐。
(即“于齐朝”)(6)亦获成于楚。(即“亦于楚获成。”
)(7)晋巩朔行成于郑。(即“晋巩朔于郑行成”)2、判断句(1)平宋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2)则敝邑之故也。(“也”表示判断语气)(3)虽我小国。
(无形式标志词)(4)德,则其人也。(“也”表示判断语气)(5)不德,则其鹿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3、省略句(1)以为贰于楚也。(省略宾语,即“以(其)为贰于楚也。”
)(2)以告赵宣子曰。(省略宾语,即“以(之)告赵宣子曰”)(3)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省略谓语,即“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朝赵襄公)”)(4)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省略宾语,即“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之)”)(5)寡君又往朝。
(省略宾语,即“寡君又往朝(之)”)(6)则蔑以过之矣。(省略介词“于”,即“则蔑以过(于)之矣。”
)(7)朝于齐。(省略主语,即“()朝于齐”)(8)大国若弗图。
(省略宾语,即“大国若弗图(之)”)4、宾语前置句(1)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介词宾语前置,无形式标志词,“是以”即“以是”,因此)(2)何以不免?(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
三、郑子家告赵宣子中所有通假字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
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
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
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
’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
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
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四、郑子家告赵宣子漫词类活用的有哪些
古今异义: ① 走:跑;“录毕,走送之”;今表示行走。
② 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③ 趋:奔赴,快走;“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今表趋向。
④ 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一词多义: ① 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信,“与朱元思书”。
② 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观”,“俯身倾耳以请”。 ③ 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④ 患:动词,担心,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名词,忧患,“无冻馁之患矣”。 ⑤ 其:他,“俟其欣悦”;他的,“门人弟子填其室”。
⑥ 至:周到,“礼愈至”;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⑦ 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⑧ 若:好像,“烨然若神人”;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⑨ 质:动词,询问,“援疑质理”;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
五、郑子家告赵宣子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郑子家告赵宣子 【春秋】左丘明 【原文】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
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
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
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
’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
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
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左传·文公十七年》) 【注释】 通假字 ★鹿死不择音:音,通“荫”,树阴,遮阴的地方。《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
又引申为躲避的地方。汪中《哀盐船文》:“又或择音无门,投身急濑。”
1、晋侯:指晋国国君晋灵公。2、扈:郑国城邑,故地在今河南原阳县。
3、郑伯:指郑国国君郑穆公。4、贰:两属;有二心。
5、子家:郑国公子,大夫。名归生。
5、执讯:掌管通讯联络的官。(1)对所获敌人加以讯问。
《诗经·小雅·出车》:“执讯获丑,薄言还归。”郑玄笺:“执其可言问所获之众。”
陈奂传疏:“谓所生得敌人,而听断其辞也。”后以为称美战功之典。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虽《诗》美执讯,《易》嘉折首,周之方、召,汉之卫、霍,岂足以谈?功轶古人,勋超前世。” (2)古时掌通讯联络的官吏。
《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杜预注:“执讯,通讯问之官。”
(3)后代指接谈,通讯。宋王安石《谢范资政启》:“窃陶大化,瞻若重霄。
执讯隆堂,近修于堂礼;占辞记室,屡致于尊光。”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辛亥冬,从京口执讯来,自称女弟子,以诗受业。”
章炳麟《陆机赞》:“与弟云频频执讯,悉密如儿童安语。”6、赵宣子:晋国卿大夫赵盾。
7、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国语·鲁语上》:“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场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
’”《韩非子·难四》:“叔孙穆子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右相曰:‘寡君不以弊国远僻,奉迎君子,托以姻亲。
’”8、蔡侯:指蔡庄公。9、敝邑:谦辞,称自己的国家。
(1)谦辞,称自己的国家。《礼记·檀弓下》:“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
胡三省注:“春秋以来,列国交聘,行人率自称其国曰敝邑。” (2)犹言偏僻的地方。
《文选·左思〈吴都赋〉》:“习其敝邑,而不觌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吕延济注:“蜀但知习其敝小都邑,不见上国,不知英雄之所行历也。”
敝,一本作“弊”。10、侯宣多:郑国大夫,因立郑穆公有功,所以侍宠专权作乱。
11、是以:即“以是”。因此。
12、不得:不能。13、偕:偕同;一起。
14、克减:剪除灭绝。(1)剪除灭绝。
《左传·文公十七年》:“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事于执事。”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上文云‘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若难犹未尽,亦不能朝于晋矣。
减,谓灭绝也。” (2)克扣减少。
《元典章新集·刑部·刑狱》:“狱官如能用心,使狱卒常常除扫洁净……拘钤囚粮不致克减,病则亲临看治。”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近来物值则工匠浸没于外,供亿则厨役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suì)语。”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恤孤贫》:“每致克减正额,毙于饥寒。”15、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这里指晋侯(晋国国君晋灵公)。(1)从事工作;主管其事。
《周礼·天官·大宰》:“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闲民,谓无事业者,转移为人执事,犹今佣赁也。”
《史记·蒙恬列传》:“及武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沉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
’”宋苏辙《梁惟简供备库使诰词》:“况其左右侍御之臣,朝夕执事之劳,而有不被其赐者乎?” (2)有职守之人;官员。《尚书·盘庚下》:“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有隐哉。”
孔颖达疏:“其百执事谓大夫以下,诸有职事之官皆是也。”《汉书·王莽传下》:“朝之执事,亡非同类。”
唐元稹《范季睦授尚书仓部员外郎制》:“新熟之时,。
六、郑子家告赵宣子中所有通假字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
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
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
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
’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
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
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七、郑子家告赵宣子的原文翻译
晋灵公在黄父举行大型军事训练,于是借机又召集各国诸侯在郑国的扈地会合,目的是要与宋国谈和。鲁文公没有来参加,因为有齐国侵伐鲁国的患难。《春秋》写道“诸侯会于扈”,意思是说这次会合没有效果。
当时晋灵公拒绝与郑穆公见面,认为郑国既服从晋国又投靠楚国。郑国大夫子家就派一位送信的官员到晋国送了一封信,信写给赵盾,信中说:“我们君主即位的第三年,就邀请蔡庄公一起服从你们君主。这年九月,蔡庄公来到我国准备同我们国君一起去晋国,但因为我国发生了侯宣多恃宠专权的患难,我们君主因此而不能与蔡庄公一起去。这年十一月,战胜灭绝了侯宣多,我们君主就与蔡庄公相随朝见服事于你这位执政。我们君主即位后第十二年六月,归生辅佐我们君主的太子夷,为了向楚国请求他们与陈灵公讲和,特地去朝见了你们君主。十四年七月,我们君主又以完成了陈国的事情朝见你们。十五年五月,陈灵公从我国去朝见你们君主。去年正月,烛之武去,陪同太子夷去朝见你们。八月,我们君主又去。作为陈、蔡,与楚国如此亲密相近,却不敢投靠楚国,那是有我们的缘故。虽然我们如此对待贵国君主,却为何不免得到你们的责罚呢?你们在位的君主当中,我们朝见过晋襄公一次,而朝见过在位君主两次。太子夷与我们国君的一些臣僚一个接一个地去到绛都。虽则我们是小国,这样做也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了吧。现在你作为大国说:‘你们还做得不快我们的心意。’我国要像这么被要求就只有灭亡,再不能增加什么了。古人有言说:‘头也害怕尾也害怕,留下身子还能剩余多少不害怕呢?’又说:‘鹿要死也就不管自己的声音了。’小国服侍大国,大国以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人;不用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一只鹿,着急了就会疾速走入险境,着急了还能选择吗?大国无准则地下命令,我们也知道要灭亡了,只能把我国的全部军资集中起来在鯈地等待了,任凭你执政命令我们吧。我们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六月壬申,到齐国朝见。四年二月壬戌,因为齐国侵伐蔡国,我们也只得与楚国谈和。处在大国之间,都要求我们服从强者的命令,难道成了我们的罪过?你们大国如果不考虑这些,那我们就无处逃避性命了。”
赵盾看到信后派巩朔到郑国和谈,赵穿、公婿池也到郑国作了人质。
八、郑子家告赵宣子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郑子家告赵宣子 【春秋】左丘明 【原文】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
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
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
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
’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
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
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左传·文公十七年》) 【注释】 通假字 ★鹿死不择音:音,通“荫”,树阴,遮阴的地方。《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
又引申为躲避的地方。汪中《哀盐船文》:“又或择音无门,投身急濑。”
1、晋侯:指晋国国君晋灵公。 2、扈:郑国城邑,故地在今河南原阳县。
3、郑伯:指郑国国君郑穆公。 4、贰:两属;有二心。
5、子家:郑国公子,大夫。名归生。
5、执讯:掌管通讯联络的官。 (1)对所获敌人加以讯问。
《诗经·小雅·出车》:“执讯获丑,薄言还归。”郑玄笺:“执其可言问所获之众。”
陈奂传疏:“谓所生得敌人,而听断其辞也。”后以为称美战功之典。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虽《诗》美执讯,《易》嘉折首,周之方、召,汉之卫、霍,岂足以谈?功轶古人,勋超前世。” (2)古时掌通讯联络的官吏。
《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杜预注:“执讯,通讯问之官。”
(3)后代指接谈,通讯。宋王安石《谢范资政启》:“窃陶大化,瞻若重霄。
执讯隆堂,近修于堂礼;占辞记室,屡致于尊光。”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辛亥冬,从京口执讯来,自称女弟子,以诗受业。”
章炳麟《陆机赞》:“与弟云频频执讯,悉密如儿童安语。” 6、赵宣子:晋国卿大夫赵盾。
7、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国语·鲁语上》:“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场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
’”《韩非子·难四》:“叔孙穆子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右相曰:‘寡君不以弊国远僻,奉迎君子,托以姻亲。
’” 8、蔡侯:指蔡庄公。 9、敝邑:谦辞,称自己的国家。
(1)谦辞,称自己的国家。《礼记·檀弓下》:“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
胡三省注:“春秋以来,列国交聘,行人率自称其国曰敝邑。” (2)犹言偏僻的地方。
《文选·左思〈吴都赋〉》:“习其敝邑,而不觌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吕延济注:“蜀但知习其敝小都邑,不见上国,不知英雄之所行历也。”
敝,一本作“弊”。 10、侯宣多:郑国大夫,因立郑穆公有功,所以侍宠专权作乱。
11、是以:即“以是”。因此。
12、不得:不能。 13、偕:偕同;一起。
14、克减:剪除灭绝。 (1)剪除灭绝。
《左传·文公十七年》:“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事于执事。”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上文云‘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若难犹未尽,亦不能朝于晋矣。
减,谓灭绝也。” (2)克扣减少。
《元典章新集·刑部·刑狱》:“狱官如能用心,使狱卒常常除扫洁净……拘钤囚粮不致克减,病则亲临看治。”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近来物值则工匠浸没于外,供亿则厨役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suì)语。”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恤孤贫》:“每致克减正额,毙于饥寒。” 15、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这里指晋侯(晋国国君晋灵公)。 (1)从事工作;主管其事。
《周礼·天官·大宰》:“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闲民,谓无事业者,转移为人执事,犹今佣赁也。”
《史记·蒙恬列传》:“及武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沉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
’”宋苏辙《梁惟简供备库使诰词》:“况其左右侍御之臣,朝夕执事之劳,而有不被其赐者乎?” (2)有职守之人;官员。《尚书·盘庚下》:“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有隐哉。”
孔颖达疏:“其百执事谓大夫以下,诸有职事之官皆是也。”《汉书·王莽传下》:“朝之执事,亡非同类。”
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