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做论述类文章阅读】
经过数周以来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训练,我对论述类文体阅读方法的总结如下:阅读一般论述类文体,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新大纲在这一块的具体要求有两个变化:①将“理解”层级中的“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取消了“鉴赏评价”以及“分析综合”中的“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设有两道选择题.而这两道选择题多为信息细节题,只有准确细致地把握全文内容才能排除错误的选项.这其中包括了对中心词语的认识以及重要长句的理解.选项中,通常会出现偷换主语,编改结论等现象.“词语”是指“词和短语;字眼”,“概念”是总结和概括出的科学认识成果,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变化发展的.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可见,将“词语”改为“概念”更明确了论述类文体的特征,因为重要“词语”是很多的,但并不是任何一个都可以拿来让学生理解.而重要“概念”则不同,它是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所借用或新建的词语,具有特定的内涵,意义的指归也是明确具体的.从阅读层面上讲,学生读这样的“概念”,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看作者是如何阐释与建构的,要从作者所建构的语境中揣摩它的内涵,把握其含义.因此,针对这一要求的命题将打破过去随意选词进行阐释,让学生判断正误的做法,会更贴近文本、贴近作者的本义.这是信息细节的一种.如我们做过的一篇论述类文章《孔夫子需要标准像吗》一文中,作者首先对传说以及历代以来对孔夫子的描述作了了对比描写,从而体现主题.而题目中,如第一题,问的就师信息细节题,不符合文章意思的是B.C.D三项,B项说的是“《论语.乡党》一章对孔子的衣食起卧.言谈举止,以及身材相貌等作了不厌其烦的描述.”而原文中写的是“专门记载孔夫子言行的《论语》,其中有一章名叫《乡党》,全部内容是细细地不厌其烦地描述孔夫子如何在项乡在朝,如何衣食起卧,如何言谈举止,技术了一个在任何场合都以礼守身的谦谦君子的形象.但是,通篇没有一个字去描写孔夫子的身形或长相.”所以,若学生不仔细阅读便很难找出个中真伪.在两道选择题后,通常紧接的是两道问答题.而这两道问答题考的则是学生对文章的总体把握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一般来说,会是让学生归纳文章或作这的某一观点.“论述类文章阅读”不要求“鉴赏评价”,这是切合文体特征所作出的变革.因此,在做论述类文章的两道论述题时,一定要进口文本内容,紧跟作者思路,绝不能脱离文本“空谈”.且要尽量用上或概括文章中的远距,这样才可以保证不偏题不跑题.如我们曾经做过的一片文章《国学不是一个“圈”》中的最后两道问答题,第一题是“根据文意,解释“国学不是一个·圈·”的意思.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国学眼研究?”就是要求学生在通读理解全文后,对全文中心的一个概括.要把握中心字眼“根据文意”,准确作答.第二道题“分点列出作者反对“乾元博客圈”的理由”.这一题考的是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必须要高度概括并要抓重点.要进口文章内容何作者意思才能准确作答.由此得出,论述类文本的问答题,一般不要求学生作主观的作答,而更偏重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客观理解.总的来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两大点,一是要细心准确,二是要紧扣文本.脱离文本进行作答往往会造成偏离题意或理解有误等失误.要客观冷静地对文章进行全面把握和分析,紧扣文本,尽量用文本中的语句或压缩文本中的语句进行作答,切忌胡乱更替原文中的中心字眼,造成语意上的偏差或错误.另外,提高论述类文本以及整体阅读能力的唯一方法便是重视课外阅读积累.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是提升文化品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要把积累作为语文学习的常规.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知识要求大致包括:了解有关语言运用的知识,如拼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等;了解有关各种实用文体的知识,如论述类文章中有关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应用类文章中有关语言风格、格式的知识等;语文知识的教学要重视积累,化整为零,日积月累,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2.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有哪些好方法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的好方法有: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第一、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三、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2、把握观点类题目解答方法。
3. 湖北省新课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考查的侧重点是什么
稳派教育课改专家回答:高考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放在必考内容中,由3道选择题组成,其考查的角度为:
一是理解。首先是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比如年宁夏、海南试题是有关唐诗的论述,题目即设置为“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此题考查的就是理解概念。理解概念的题目可以为理解概念的定义,解释概念的特征,考查概念的外延,多角度考查对概念的综合理解以及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还可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重要句子,是指题目关注并用以设题的句子。可以考查对句子涉及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考查句子中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和含义,考查对个性化观点的解读能力。
二是分析综合。即通过筛选整合文中的有关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总体上看,论述类文本主要在以下三个方一面体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评价目标:第一,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第二,能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第三,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论述类文本的题型都为单项选择题。
4.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C“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有误,原文第一段“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与原文说法不一样.(2)B“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有误,“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不是,第二段只举了“张九龄的《感遇》”的例子.(3)D 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欠妥,最后一段是说“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答案:(1)C(2)B(3)D。
5.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如何对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进行有效作答:一、提纲挈领,明确目标,使阅读有的放矢。
考纲对该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能够“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高考对此类文本的考查能力分为六个考点,分属于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
对文章阅读来说,所谓理解,包括对词句的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理解,对句间关系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和综合是两种密切相关的能力。
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层次而分别加以认识的方法。综合是把已获得的关于关于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层次的认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的方法。
对现代文阅读来说,分析综合能力要求把句子、段落或文章,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方面和层次,从而达到对句意、段意或文章主旨的整体把握。考生只有理解了考纲的考点和各个能力层级的内涵,那么就能够在快速且有效的阅读中抓住重点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从而为答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抓住文体特征,了解命题特点,进行有效阅读。该文体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这类文体常涉及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虽然文本会出现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但作者在文本中所传递出的观点还是比较明确的,考生在阅读时,重点是要抓住文本的文体特征。
通常情况下,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作者在文章的开篇部分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分论点或层层深入的形式进行详细的论证,在结尾部分则进一步阐明论点。如年广东卷《不可无“我”》一文,本文所选内容属于文学理论范畴,选文在前两段便提出观点: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我”与“非我”之间的关系。
通常在文段中,能够代表作者观点的语句常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如第一段的首句和第二段的尾句。选文第三段至第六段是对观点的分析,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时,应注意“我”与“非我”的辩证关系。
在这几段中,作者的观点是通过一些关键性的提示语来传达出来的,如第三、四、六段的“所以”,第五段的“仍”字,这些提示语对于梳理作者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作者进一步重申观点。
此外,我们也应了解命题的特点,出题者在命题时往往是从局部到整体出题的,即:重要句子(重要概念)→分论点→中心论题→e69da5e887aa7a6431333337376430作者倾向。但在平时复习时,我们最好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这样才能完全读懂原文,并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与重要信息。
即:作者倾向→中心论题→分论点→重要句子(重要概念)。因此,在解答主观题时,应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内容,进行有效阅读,这对作答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运用摘要与抽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效作答。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中主观题的答案,其关键性的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因此在解答时,首要的是要锁定好答题区间,找出与题干相关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对原句进行删减或重组,尤其是要删去冗繁的修饰性的词语,只需保留句子的主干,这样会使得语言准确、精练。
我们称这种概括方法为摘要概括,它与摘抄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用精练的语句表达出来,形成答案。
这种概括方法为抽象概括,答题时应将摘要概括与抽象概括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作答。如年北京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楔》(节选)第15题: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
根据题干,本题的答题思路是较为清晰的,它明确提示考生在答题时应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艺术追求的普遍性是什么,一是科学追求的普遍性是什么。答题时可运用摘要概括的方法,根据第二段的“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和第三段的“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两个重要语句,我们可以删除一些冗繁的词句,保留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情感”、“情感共鸣”等,然后将此重新组合成一句话,便能够得出“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这一要点。同样,由第六段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的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和第七段的“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我们可以得出“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这一要点。又如年广东卷《不可无“我”》第14题: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 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与本题相关的语段如下: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
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
6. 怎样通过刷题提升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
一、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1)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 (2)阅读文本的篇幅:都是超过1000字的文本。
(3)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解题指导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1306265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1、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2、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3、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4、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5、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第一、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
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
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抓住关键词要注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作好标记; 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四、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 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 (1)养成切层分层意识,能够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3)答案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 。
2、把握观点类题目解答方法 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
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7.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作答方法
作为基础性阅读的论述类文本,高考对其所考查的能力和难度相对选考类文本阅读而言是比较低的。
但不少考生对该类题的解答往往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主观题的答题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许多考生没有从心理上正确地对待它,将现代文阅读视为畏途,在平常的复习中,没有抓住此类阅读的文体特征和命题特点,往往误入命题者特意设置的陷阱,答题时没有进行规范作答,审题意识薄弱等。
那么,如何对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进行有效作答,笔者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备考复习,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提纲挈领,明确目标,使阅读有的放矢。考纲对该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能够“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高考对此类文本的考查能力分为六个考点,分属于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对文章阅读来说,所谓理解,包括对词句的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理解,对句间关系和文章主旨的理解。
分析和综合是两种密切相关的能力。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层次而分别加以认识的方法。
综合是把已获得的关于关于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层次的认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的方法。对现代文阅读来说,分析综合能力要求把句子、段落或文章,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方面和层次,从而达到对句意、段意或文章主旨的整体把握。
考生只有理解了考纲的考点和各个能力层级的内涵,那么就能够在快速且有效的阅读中抓住重点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从而为答题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抓住文体特征,了解命题特点,进行有效阅读。
该文体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这类文体常涉及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虽然文本会出现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但作者在文本中所传递出的观点还是比较明确的,考生在阅读时,重点是要抓住文本的文体特征。通常情况下,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作者在文章的开篇部分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分论点或层层深入的形式进行详细的论证,在结尾部分则进一步阐明论点。
如年广东卷《不可无“我”》一文,本文所选内容属于文学理论范畴,选文在前两段便提出观点: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我”与“非我”之间的关系。通常在文段中,能够代表作者观点的语句常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如第一段的首句和第二段的尾句。
选文第三段至第六段是对观点的分析,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时,应注意“我”与“非我”的辩证关系。在这几段中,作者的观点是通过一些关键性的提示语来传达出来的,如第三、四、六段的“所以”,第五段的“仍”字,这些提示语对于梳理作者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作者进一步重申观点。此外,我们也应了解命题的特点,出题者在命题时往往是从局部到整体出题的,即:重要句子(重要概念)→分论点→中心论题→作者倾向。
但在平时复习时,我们最好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这样才能完全读懂原文,并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与重要信息。即:作者倾向→中心论题→分论点→重要句子(重要概念)。
因此,在解答主观题时,应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内容,进行有效阅读,这对作答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运用摘要与抽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效作答。
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中主观题的答案,其关键性的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因此在解答时,首要的是要锁定好答题区间,找出与题干相关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对原句进行删减或重组,尤其是要删去冗繁的修饰性的词语,只需保留句子的主干,这样会使得语言准确、精练。我们称这种概括方法为摘要概括,它与摘抄有着本质的区别。
另外,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用精练的语句表达出来,形成答案。这种概括方法为抽象概括,答题时应将摘要概括与抽象概括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作答。
如年北京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楔》(节选)第15题: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根据题干,本题的答题思路是较为清晰的,它明确提示考生在答题时应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艺术追求的普遍性是什么,一是科学追求的普遍性是什么。
答题时可运用摘要概括的方法,根据第二段的“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和第三段的“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两个重要语句,我们可以删除一些冗繁的词句,保留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情感”、“情感共鸣”等,然后将此重新组合成一句话,便能够得出“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这一要点。
同样,由第六段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的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和第七段的“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我们可以得出“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这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