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弘景的简介
陶弘景(456~536)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
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①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
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
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
遂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梁武帝萧衍即位(502)后,屡请不出。
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天监三年(504),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
天监十三年,敕于茅山为之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
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②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
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据记载,陶弘景于永明(483~493)初,曾师事孙游岳。
受上清经法、符图;后又广搜道经,遂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 永明十年(492)正式归隐茅山后,便着手整理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据统计,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
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诰》《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合丹药诸法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他还编订了道教的神仙谱系。
陶弘景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
2.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脱胎於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尧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后降晋为尚书。
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母东海郝夫人,精通佛法。
弘景自幼聪明,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不足二十,作诸王侍读。
虽在公门,不善交际,专心读书。三十六岁辞官隐居。
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
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 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
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助。曾梦佛受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
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一说八十一岁),颜色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先生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今列于后:《学苑》一百卷,《孝经》`《论语》序注十二卷,《三礼序》一卷,注《尚书》`《毛诗传》一卷,〈〈老子内外集〉〉四卷,〈〈玉匮记〉〉三卷,〈〈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帝王年历〉〉五卷,〈〈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员仪集要〉〉三卷,〈〈七曜新旧术数〉〉二卷,〈〈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算术艺术杂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灵奇秘奥〉〉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登真隐诀〉〉二十四卷,〈〈真诰〉〉十卷,〈〈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药白方〉〉一卷,〈〈服云母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
另据唐李延寿〈〈南史〉〉:“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是其中的一部。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内容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
他撰写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
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
陶弘景与《神农本草经》 古代中药学的发展,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
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 陶弘景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勤奋。
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
长大以后,”神仪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诸王侍读的官,深受统治者的赏识。先是东阳郡守沈约,”累书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屡加礼聘”,他也不出。
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隐居集》)。画的内容是:纸上画了两头牛。
一头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锁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并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
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故当时人称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贵戚,”参候相续”,干扰也很大。
后来,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上”,关门读书,与世无争。 。
3.短一点的陶弘景资料
‘山中宰相’指南朝梁时陶弘景,后多用来比喻隐居的高贤。
典出唐,李延寿《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溯源:陶景弘,字通明,为南朝时梁人。据说陶景弘自幼聪敏异常,十岁的时候,因读葛洪《神仙传》,心生慕道之心,便立志养生。
当时,在离建康不远的地方,有座连绵几十里的曲山,传说曾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成仙。
陶景弘一直对此山心生向往。492年,陶景弘36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
梁武帝萧衍深知陶景弘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景弘,陶景弘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
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景弘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4.短一点的陶弘景资料
‘山中宰相’指南朝梁时陶弘景,后多用来比喻隐居的高贤。典出唐,李延寿《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溯源:
陶景弘,字通明,为南朝时梁人。据说陶景弘自幼聪敏异常,十岁的时候,因读葛洪《神仙传》,心生慕道之心,便立志养生。当时,在离建康不远的地方,有座连绵几十里的曲山,传说曾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成仙。陶景弘一直对此山心生向往。
492年,陶景弘36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梁武帝萧衍深知陶景弘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景弘,陶景弘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景弘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5.求陶弘景的人物介绍
陶弘景(456~536)
中国南北朝时道士。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华阳真人。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博通儒学经典,以文章辞句著称。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服饵辟谷、卜筮占候等无所不通。另兼工草隶,擅绘画,善琴棋。刘宋末年,为诸王侍读。入齐,为奉朝请。武帝永明十年(492),辞官不就,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跟从兴世馆主东阳道士孙游岳受符图经法诰诀。后游历各名山大川,博访四方人士。南齐永明年间(481~493),于茅山建华阳馆,传上清大洞经箓,开创道教上清派茅山宗。自称华阳真人。陶弘景虽归隐山林,但“心存魏阙”。雍州刺史萧衍起兵伐齐,陶弘景因与萧衍宿有旧谊,遂派弟子戴猛假道奉表,援引图谶,以“梁”字为国运之号,以示拥戴。建立政权后,萧衍封国号梁,自称梁武帝,自此宠信益盛,恩礼愈笃,书问不绝,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声望显赫一时。陶弘景道教思想宗于老子、庄子及葛洪的神仙方术学说,同时,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曾受佛戒于宁波阿育王塔,在茅山道观中,建有佛、道二堂,轮番礼拜。著述甚多,传世之作有《真诰》、《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养性延命录》、《古今刀剑录》、《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法节度》、《本草经集注》、《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集金丹黄白方》等。卒谥贞白先生。
6.陶弘景的介绍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7.陶弘景的介绍有哪些
陶弘景(456536年)是今江苏南京人,去世后被尊为贞白先生。
他是道教历史上重要的代表,对道教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深得皇室的宠信,被任命为高官,专门负责宫廷子弟的文化学习和教育。
后来陶弘景辞去官职隐居,跟随道教大师游学,并学会了符图经法。他广泛游历了许多名山,试图寻访仙药。
当时的皇帝对他非常欣赏,多次派人礼聘他做官都被他回绝。但他却经常为朝廷大事出谋划策,被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源于”老庄”,并受到葛洪道教思想的影响,同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他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
他还擅长书法,在医药、历算、地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另外,他在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写成《本草经集注》七卷,里面所载药物共有730种,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另外著有《真诰》,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8.陶弘景的资料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脱胎於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尧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后降晋为尚书。
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母东海郝夫人,精通佛法。
弘景自幼聪明,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不足二十,作诸王侍读。
虽在公门,不善交际,专心读书。三十六岁辞官隐居。
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
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 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
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助。曾梦佛受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
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一说八十一岁),颜色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先生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今列于后:《学苑》一百卷,《孝经》`《论语》序注十二卷,《三礼序》一卷,注《尚书》`《毛诗传》一卷,〈〈老子内外集〉〉四卷,〈〈玉匮记〉〉三卷,〈〈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帝王年历〉〉五卷,〈〈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员仪集要〉〉三卷,〈〈七曜新旧术数〉〉二卷,〈〈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算术艺术杂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灵奇秘奥〉〉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登真隐诀〉〉二十四卷,〈〈真诰〉〉十卷,〈〈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药白方〉〉一卷,〈〈服云母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
另据唐李延寿〈〈南史〉〉:“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是其中的一部。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内容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
他撰写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
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
陶弘景与《神农本草经》 古代中药学的发展,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
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 陶弘景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勤奋。
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
长大以后,”神仪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诸王侍读的官,深受统治者的赏识。先是东阳郡守沈约,”累书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屡加礼聘”,他也不出。
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隐居集》)。画的内容是:纸上画了两头牛。
一头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锁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并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
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故当时人称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贵戚,”参候相续”,干扰也很大。
后来,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上”,关门读书,与世无争。 陶弘景在医药方。
9.陶弘景的资料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脱胎於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尧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后降晋为尚书。
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母东海郝夫人,精通佛法。
弘景自幼聪明,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不足二十,作诸王侍读。
虽在公门,不善交际,专心读书。三十六岁辞官隐居。
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
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 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
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助。曾梦佛受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
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一说八十一岁),颜色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先生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今列于后:《学苑》一百卷,《孝经》`《论语》序注十二卷,《三礼序》一卷,注《尚书》`《毛诗传》一卷,〈〈老子内外集〉〉四卷,〈〈玉匮记〉〉三卷,〈〈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帝王年历〉〉五卷,〈〈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员仪集要〉〉三卷,〈〈七曜新旧术数〉〉二卷,〈〈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算术艺术杂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灵奇秘奥〉〉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登真隐诀〉〉二十四卷,〈〈真诰〉〉十卷,〈〈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药白方〉〉一卷,〈〈服云母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
另据唐李延寿〈〈南史〉〉:“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是其中的一部。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内容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
他撰写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
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
陶弘景与《神农本草经》 古代中药学的发展,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
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 陶弘景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勤奋。
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
长大以后,”神仪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诸王侍读的官,深受统治者的赏识。先是东阳郡守沈约,”累书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屡加礼聘”,他也不出。
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隐居集》)。画的内容是:纸上画了两头牛。
一头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锁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并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
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故当时人称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贵戚,”参候相续”,干扰也很大。
后来,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上”,关门读书,与世无争。 陶。
10.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原文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赏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江南山水,有道是人间天堂,更是游人无限神往的地方。瞧,那好高好高的山啊,如剑,直刺苍穹,与白云为伴;好清好清的水啊,如镜,一窥到底,与沉鱼为伍。两岸的石壁,如刀削,似斧凿,奇形怪状。逢阳光直射,青黄黑白赤,色彩斑斓,蔚为大观。树林青翠,篁竹深绿,不论春夏秋冬,点缀着满山秀色。临近拂晓,白雾缭绕,如梦如幻;继而如絮如带,如烟如缕,疑为琼宇仙境。最后雾纱不见,晨曦初现。猿猴在高树啼叫,群鸟在丛林鸣唱,松涛阵阵,竹声萧萧,满山遍野,众音缭绕。傍晚时分,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终难耐寂寞,飞跃而出,水面上演绎着一曲曲空中芭蕾舞,一道道美丽的彩虹竞相划出。这真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景观了。
相关介绍: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齐时官至奉朝请,后去官,隐居于句曲山,设帐收徒,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帝有大事,无不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