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宇字的古诗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注释] 一从:自从。
一从……便有……:关联语,表明前后两个意思的必然联系。 精生白骨:从白骨堆里孳生出来的妖精。
白骨精故事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遇白骨精。
愚氓:氓:就是民,指人,[愚氓]是蠢人的意思,这里指受迷惑的糊涂人。 训:教育,争取。
鬼蜮:蜮:传说是一种害人的妖虫,能含沙射人,射着人的影子都能使人生病,[含沙射影]成语便出于此,[鬼]即[为鬼为蜮],出自《诗经》,指鬼怪的阴险善变,作恶多端。有时不作正面攻击而侧面伤人。
金猴:孙悟空的美称。 千钧: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相当于现在的十五公斤,[千钧]不是实指,言其极重。
玉宇:宇宙。 埃:尘埃。
妖雾:妖精散发的迷惑人的烟雾。 [题解] 苏联赫鲁晓夫统治集团上台后,他们首先在苏共二十大上反对斯大林的思想主张,这是形成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全裂的开端。
一九五九年九月苏美戴维营会谈以后,赫鲁晓夫便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恶化同中国**的关系。在一九六0年七月,苏联突然撤走援华专家,撕毁中苏合同,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任意践踏国家间的关系准则,推行世界霸权主义。
一九六一年十月,赫鲁晓夫召开苏共二十二大。一个月后的十一月十七日,**便写下了这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用艺术的形式概括和总结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给共产主义战士指明了斗争的策略。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年)原名郭开桢,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曾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等职务。
是党的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并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党委、副主席等职。出版过很多著述。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因病逝世。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看了浙江省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写了一首题为《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七律。郭诗大概意思是:唐僧把人当妖精,把妖精当人,混淆是非,不分敌友,对敌人发慈悲,对朋友却不断刁难。
还给孙悟空一遍又一遍念起紧箍咒,使他头痛,却让白骨精连续几次脱逃,应当千刀万剐唐僧的肉。**看了这首诗,认为诗中把唐僧看作敌人:要[千刀万剐,]这样是不恰当的。
于是他便给郭沫若写了这首[和诗],告诫人们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大多数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一九六二年一月六日,郭沫若同志读了**这首诗之后深受启发,便步其原韵,又和了一首诗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郭的和诗说:[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雾。
八十一香弭大灾。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
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几度来。]这首诗道呈**,**回信说:[和诗好,不要[千刀万剐唐僧肉]了。
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
] [艺术赏析] 本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是采用借喻等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写诗的目的,蕴意丰富,很有吸引力。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首联这两句诗,借用神话小说的内容,写白骨精的生成。用这一生动而形象的比喻,科学地概括了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
[一从]和[便有]两个词相呼应,强调出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自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暴雷霆之后,就产生出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势力,这些就像从一堆腐朽的白骨中化生出妖精来兴风作浪一样。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这两句诗是针对郭沫若诗中[千刀当剐唐僧肉]说的。[僧],指剧中的唐僧。
他错误码率地惩罚了斩妖除魔的孙大圣,三度放过了白骨精。但他只是属于辨不清敌友,误把变化成人样的白骨精当做朋友,受了欺骗和蒙蔽,而不是与白骨精同谋陷害孙大圣的。
同时,唐僧自己也是受害者。诗人一个[愚]字,便简练地点出了这一点。
僧与妖一作[犹可],一作[必成],十分准确地点明他们应持的本质,以及我们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戏中的白骨精尽管是那样诡计多端,但终究逃脱不了[齐天大圣]的[火眼眼金睛],最后的下场只能是被[金箍棒]打得粉身碎骨,其所制造的千里妖雾尘埃被扫灭,而使太空得到了澄清。很显然,是借此比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势力也可能在一个时期内气焰嚣张,制造什么千里尘、万里埃,但到头来只能像白骨精那样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
[今日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与开头相呼应,由过去写到了现在。
这也是借喻。今天,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之所以再一次受到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热烈拥护,就是因为世界上又出现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势力,他们又兴妖作怪起。
2.带宇字的古诗词
唐
李中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钟陵禁烟寄从弟】
武元衡
木落风高天宇开①,秋原一望思悠哉。 【秋原寓目】
徐凝
朱霞焰焰山枝动,绿野声声杜宇来。 【玩花五首 其三】
宋
方万里
湖迥山明玉宇澄,浮图绝顶快高登。 【登云岩塔二绝 其一】
王十朋
兴来端欲乘风去,不怕琼楼玉宇寒。 【府帅(原作师,据四库本改)王公中秋宴客蓬莱阁分茶赏月于清白亭某以幕僚与焉坐上成二绝 其二】
王洋
笔下自多宽宇宙,眼前犹乐少林泉。 【题源师小房源善画】
邓肃
欲揽阳和归宇宙,何妨飞舞作先锋。 【落梅二首 其二】
艾性夫
俗客不来山宇静,新莺啼入杏花深。 【山宇】
3.带明,宇的诗句
年代:宋 作者: 杨万里《题罗溪李店二首》栋宇整齐窗户明,一峰对面一江横.下程长是无佳店,佳店偏当未下程.年代:宋 作者: 王安石《将母》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年代:元 作者: 冯尊师《苏武慢》日月高奔,金波满泛,七返九还延祚.真精应物,大道潜身,恍惚妙通玄路.直待阳生,造化神丹,龙虎紫霄天府.这瑶函、宝篆天机,须仗至人开悟.长生道、固蒂深根,仙家活计,烹炼汞铅为务.炉辉五彩,鼎耀三光,识取本来宗祖.明月楼前,睹个金蝉,飞舞翠峰明宇.把凌云一志,精诚精进,上仙科举.年代:宋 作者: 曹勋《水龙吟》翠帘迟晚,龙楼丽日,海宇明新霁.枢旋大电,虹流华渚,阳春天气.出震乘乾,保民立政,垂衣裳治.诞恩均九有,功兼七制,恢图抚、四荒外.威动殊邻万里.拥衣冠、称觞玉陛.虞韶缓度,龙香飞下,晴云如水.行见冰天,版图来上,诸侯盟会.奉怡颜宴罢,归移宝辇,向瑶池醉. 年代:宋 作者: 张炎《忆旧游》看方壶拥翠,太极垂光,积雪初晴.阊阖开黄道,正绿章封事,飞上层青.古台半压琪树,引袖拂寒星.见玉冷闲坡,金明邃宇,人住深清.幽寻.自来去,对华表千年,天籁无声.别有长生路,看花开花落,何处无春.露台深锁丹气,隔水唤青禽.尚记得归时,鹤衣散影都是云. 年代:宋 作者: 施岳《曲游春》画舸西泠落,占柳阴花影,芳意如织.小楫冲波,度麴尘扇底,粉香帘隙.岸转斜阳隔.又过尽、别船箫笛.傍断桥、翠绕红围,相对半篙晴色.顷刻.千山暮碧.向沽酒楼前,犹系金勒.乘月归来,正梨花夜缟,海棠烟幕.院宇明寒食.醉乍醒、一庭春寂.任满身、露湿东风,欲眠未得. 年代:唐 作者: 韩偓《联缀体》院宇秋明日日长,社前一雁到辽阳.陇头针线年年事,不喜寒砧捣断肠.年代:宋 作者: 曹勋《游玉隆宫四》宫宇璇题日月明,几经戎烬独峥嵘.庭中欲问参天柏,一饷清风相伴行.年代:宋 作者: 晁公溯《秋日》秋日淡无光,晴云闲不行.空中散白石,仰看于宇明.时闻败叶下,摵摵微风生.季月当泛菊,栽培园中英.年代:宋 作者: 寇准《奉和御制中秋翫月歌》戒井铜龙漏水平,玉轮初满物华清.光连南极星辉正,影泛中天帝宇明.风来苹末披轻雾,香湿兰丛浥零露.绛河横度灿云章,灵鹊群飞绕宫树.法久照兮庆昌时,乐芳宴兮忘疲.敷睿文兮玩澄景,当严更兮渐永.九门秘邃敞尧宸,霭霭金波瞩目频.进牍岂能抽鄙思,赓歌深愧预朝伦.年代:宋 作者: 裴煜《岘山》襄阳有佳山,名著无如岘.尝休贤达足,我独愧未践.君侯把麾符,政暇兴不浅.命车极登临,旌旆随谷转.心思关钜平,息树宜勿剪.于今戴清风,整整如冠冕.高碑本堕泪,雨渍至苔藓.庙祠委榛芜,奚劝千载善.驰章动天听,口以功烈侔.果闻帝曰俞,恢宇明祭典.哦诗序其事,笔锐犀可剸.景无一发遗,粲若丹青展.乃知览观时,非止在游衍.声气异工同,美从江汉显.年代:宋 作者: 时少章《大节堂碑引》天降疢疾殄我民,鸱鹠奋怒豺虎狞.掩道赤鸦蔽阳精,夜罗鬼火塞要津.当涂大吏腰缠金,挠腘稽颡泪满膺.嗢咿软语若稚婴,欺卖宗祏倾皇灵.有勇三子心棱棱,扳弧援甲凭孤城.城頺兵折气益振,目光如炬铄成群.或从辟雍曳长绅,欲拄八极遮帝{左车右屏}.有伟三子辞轰轰,危立高骂声吐霆.颈血溅天天为昏,断尸峙立不仆倾.神扶鬼挟赫可惊,坐朝不与燕不宾.寸武不踏黄金屏,性忠内发孰使令.英气挺挺旷古今,朅来柯山访厥孙.仿佛毅状冲杳冥,筑堂泮宇夐深明.悲风苦雨凄棘林,魂兮来归肃泠泠.寥哉旷宇畴非臣,登兹堂兮企风神.须毛磔立心胆森,勿俾三子专修名.年代:宋 作者: 喻良能《次韵赵禹平春日书怀》草色青青二月时,物华虽是我庐非.日明院宇燕相语,花发园林莺乱飞.无数小桃初掩映,几多垂柳自因依.春风十里归吟笔,未用罗帏绣幕围.。
4.含宇字的古诗
无题 鲁迅
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夏夜宿直 白居易
人少庭宇旷,夜凉风露清。
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
寂寞挑灯坐,沉吟蹋月行。
年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
还陕述怀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