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龙的简短句子


1.关于龙的资料,简短一些,

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其形象有多种,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标志。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而西方神话中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2.有关龙的简短故事

据传,古时候森林里的动物很多,而且非常凶猛,常常成群结队出来袭击、吞食人类,致使人类无法安宁地生活。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们只好频频向天庭发出求救呼声,祈求上天能惩治那些无比凶残的动物。天帝同情凡人的疾苦,立即委派六郎神到凡间查看,了解实情。

六郎神下到凡间目睹了动物撕咬凡人的场面,感觉到问题的严重,如果不及时拿出拯救办法,人类将无法生存。他重重地划出一条界线,暂时把人与动物隔离开,再遍访百姓,搜罗各方面意见。

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尽快在动物之中立一个“王”,以它来管制那些为所欲为的动物。六郎神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苦思冥想得出了一个妙计:以九种动物组合成一种新动物,取名为“龙”。

说办就办,他即刻就在洞壁上漫漫地画了起来。先勾画出蛇身,接着画驼头、鹿角、牛嘴、鱼鳞、凤尾、鹰爪,当画完“狮须”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

他想这第九样“虎眼”只能先画旦骸测缴爻剂诧烯超楼在一旁放着,等到九九八十一天,念个咒,再把两只“虎眼”安上去,以后这东西才会更听话。快到八十天时候,有一个木匠带着斧子、墨斗到深山老林里砍伐木头,走入洞内歇息。

偶然之中看见洞壁上画着一个动物图案,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东西,左看右看,就是缺少两只眼睛。他随手拿起墨笔,模仿六郎神画的“虎眼”,添在龙头上。

这下坏了,洞壁上的龙张牙舞爪扭动起来,嘴里喷着浓雾,龙体火光四射,一时狂风大作,洞内飞沙走石,龙像一道闪电似的飞了出去。木匠趴在地上,吓得屁滚尿流。

一听说“王”龙出洞,那些凶猛的动物早已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出来食人,从此,人们有了安全保障,可以随随便便在山野劳作。 但是,龙成了百兽之王后,日益狂妄,根本不听六郎神的使唤,常常飞上天空兴妖作怪,有时连续降雨不止,地上常闹洪灾,百姓叫苦连天。

后来,摇身一变,还多出了一条龙。六郎神一怒之下,一条镇在云层里,继续看管动物;另一条则打入东海,令它不得随意出入。

百姓以为龙虽然出了一点小差错,但毕竟功大于过,依然把它视为吉祥物,因此,逢年过节都要扎上一条龙,走村串户游耍一番,企盼来年风调雨顺,太平安康。

3.关于龙的传说故事 要简短的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4.有关“龙”的故事(最好短一些)

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

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

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晴,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于是后来“画龙点晴”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画)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

5.关于龙的名言不少于10句

攀龙鳞,附凤翼。

汉·扬雄《法言·渊骞》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西汉学者 扬雄 《法言·渊骞》 雷雨江山起卧龙。

龙名言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代诗人 李白 笔下龙蛇似有神。

唐代书法家 张怀瓘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这两句大意是:体态轻盈,翩翩如鸿鹄惊飞;身姿优美,柔婉似游龙乘云。此名句以比喻手法表现宓妃的体态身姿,借鸿飞的矫健,龙腾的委婉,巧妙地写出美女的风韵,既生动形象又诱发想象,成为描写中国古典女性美的典范之句,后世“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名句,即化用此句意境,承继此句衣钵而成。

可化用以描写女子轻盈矫健的美。 三国文学家 曹植 《洛神赋》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关于龙的名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这两句大意是:飘逸像天上的游云,矫健如惊起的蛟龙。

此句以比喻的手法描绘人的风神。其比喻贴切传神,使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很为后人描绘历史人物风采时所喜用。

据《晋书·王羲之传》,当对人称道王羲之书法的笔势不凡,也用~来形容,后人效法者屡见不鲜。故此名句不但可以表现人的神采,也可以用来评论古今书法名作,尤其是草书佳作。

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比喻三国时代书法家韦诞的刚健有力与饱满峭拔的书法艺术。

南朝·梁书画家 袁昂 《古今书评》 石卵不敌,蛇龙不斗。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卵:鸡蛋。龙: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长形、有鳞、有角、能走、能飞、能游泳的动物,被视为神灵。

这两句大意是:鸡蛋敌不过石头,长虫(蛇)斗不过神龙。这两句用两个简单的比喻说明了一个道理:斗争的双方如果力量悬殊,强弱差别太大,就不能抗衡。

在斗争中,必须知己知彼,若不对敌我双方进行力量对比的分析,蛮干胡来,冒险行动,那就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以卵击石”、“鸡蛋碰石头”和~意思相近。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神龙失势,与蚯蚓同。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龙名言南朝梁皇帝 萧衍 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见李白《与韩荆州书》。

登龙门:传说鲤鱼游至龙门,如果能跃过去,就可化为龙。这两句大意是:一旦能得到有力者的援引,步八官场,就会声名大振。

以“鲤鱼跃龙门”比喻官场得意,微含讥刺意味,故一般用来嘲讽受人提携而飞黄腾达的轻薄新进之士。 唐代诗人 李白 《与韩荆州书》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无名氏《听谗诗》。龙泉:指利剑。

这两句大意是:那些进谗言的人舌头上长着利剑,杀了人还看不见血迹。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仁人志士死于谗言。

那些奸诈狠毒的小人为了排除异己,往往血口喷人,借他人之手置人于死地,所以作者斥责他们“杀人不见血”。这首诗意在告诫人们警惕谗言,全文是“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

~。” 《听谗诗》 《听谗诗》 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

唐·张籍《咏怀》。眼昏:眼花。

耳重(chóng虫):耳聋。这两句大意是:眼花了,写的字越来越大;由于耳聋,不知不觉说话的声音越来越高。

在~二句中,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形象地写出老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人老眼花,写小字越来越吃力了,自然是字越写越大。

耳聋,自己听不见,便以为别人也听不见,于是说话声越来越高。诗作以白描的手法描写老态,流露出一股淡淡的悲愁,反复读之,同情、感伤之情油然升起。

描写龙钟老态可作借鉴。 唐代诗人 张籍 《咏怀》 白雾鱼龙气,黑云牛马形。

关于龙的名言 唐·孟云卿《汴河阻风》。这两句大意是:白雾蒙蒙,似有鱼龙的气息;黑云重量,变幻出牛马的形状。

见河上白雾,觉得有鱼龙之气;见黑云变幻,似见牛马之形,富有想象力。前句可用写雾,后句可用来写云。

唐代诗人 孟云卿 《汴河阻风》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唐·刘禹锡《冬日晨兴寄乐天》。

这两句大意是:头拉稀少了,责怪梳子过于尖利;年老颜色变衰,恨镜子太亮,照得太清楚了。此二句抒发了衰老之叹。

清晨,作者梳头时感到梳子扎得头痛,不去自责头发稀少,反怪梳子太尖太利;照镜子时,看到自己老态龙钟的样子,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了。可以看出,诗人已经衰老,但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

因为他思想上并未衰老,还希望在事业上、学术上有所前进。此二句形容年已老大,但又不希望自己年老的人的心理,写得很幽默。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冬日晨兴寄乐天》 日摇秋水面,波闪白龙鳞。 宋·杨万里《过横山塔下》。

这两句大意是:太阳在秋水上摇曳,水波闪烁,像是一层层白色的龙鳞。这里描写日光照射水面的景象:水在动荡,看上去仿佛太阳在摇曳;波光闪烁,看上去仿佛龙鳞在闪光。

比喻恰切,形象逼真。可用来描写水上日光。

南宋诗人 杨万里 《过横山塔下》 蚯蚓霸一穴,神龙行九天。 明·方孝孺《闲居感怀》其三。

九天:九重天,指天极高处。这两句大意是:蚯蚓独占区区一穴之地就心满意足,而神龙却志在九天凌空翱翔。

作者以蚯蚓和神龙比喻社会上。

6.有关于龙的故事(短一点的)

有关龙的成语

中华民族是崇拜龙的民族,千百年来在语言方面锤炼积累下有关“龙”的成语有: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头蛇尾、龙行虎步、龙争虎斗、龙呤虎啸、龙肝凤髓、龙肝豹胎、龙驹凤雏、龙战虎争、龙眉凤目、龙跃凤鸣、龙蛇飞动、龙蛇混杂、龙盘虎踞、龙章凤姿、龙腾虎跃、龙潭虎穴、龙潭虎窟、龙蟠虎踞、龙骧虎步、龙骧虎步等。

上海2月6日消息:闻名海内外的上海老城厢豫园,昨晚成了龙的世界,灯的海洋。5000余盏以龙为主题的各式彩灯,将古朴的老城隍庙装点得如童话世界一般绚丽多姿。

一年一度的豫园灯会,今年以龙为主题。灯展区内布置了40多组形态各异、寓意不同的龙灯。灯会里最抢眼的,要数设在中心广场上的“巨龙腾飞”灯组。高逾9米的巨龙冲天而起,龙嘴中还时不时地喷出白烟。四条盘龙偎依在巨龙身旁,变幻着绚烂的色彩。这组象征中华民族蓬勃向上气概的龙灯,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

往日里悠闲的九曲桥,成了一条蜿蜒匍匐的巨龙。龙身长65米,高6米,整个龙身镶嵌着2000片鳞片和200 0只发光灯珠,象征2000年的到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来这里观灯,都要从巨龙身下走过。一位从黑龙江远道而来的大学生说:“我特别喜欢这个巨龙灯,希望自己也能在新的一年里‘过龙门,交好运’。”

整个灯会,仿佛就是一部中国传统龙文化的史书。各种仿古龙形灯,表现了“叶公好龙”、“画龙点睛”、“鱼跃龙门”等有关龙的成语故事;机械传动式的“龙宫借宝”、“龙女牧羊”、“青龙戏鹤”、“吹箫引凤”等,讲述着中国古代各种龙的传说;百种字体的“龙字灯”,则表达了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和喜爱。

年年都带全家来豫园赏灯的冯老伯,今年也不例外。看着流光溢彩的各式龙灯,冯老伯高兴地说:“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成语里不也有‘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的说法吗?今年这个灯会,值得一看。”

龙飞凤舞:形容气势奔放雄壮。

龙马精神:龙马指骏马。比喻人像龙马一样的精神壮健。

龙眉凤目:形容人的仪表英俊,气度不凡。

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或能人和庸人混合在一起。

龙潭虎穴:比喻非常险恶的地方。

龙吟虎啸:像龙虎那样长吟长啸。形容声音高亢响亮。

龙跃凤鸣:神龙腾跃,凤凰长鸣。比喻才华出众。

龙争虎斗:形容竞争非常激烈。

龙行虎步:形容人行走时,步态稳健、沉著。

群龙无首:比喻没有人领导。

生龙活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望子成龙:希望子孙能成为出人头地的人物。

笔走龙蛇: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叶公好龙:喻指不是真心喜欢某件事或物,却做出一副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