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庐山云雾的资料
北宋诗人苏轼登庐山写下《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来人们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形容身在其中而不知真正的面目。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以南,山体拔地而起,呈椭圆形。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面积约280平方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是国内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写下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人们游庐山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而苏轼诗在尾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
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因为这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湿气很盛,因此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当峡谷中向上吹的风力比雨往下降的重力大的时候,雨滴就随风往上飘了。这种”雨自下而上”的奇特现象就出现了。风声、雨声人们常有耳闻,而云声,有几人听过?庐山的云声,是伴随庐山云的运动与山谷相激荡而发生的,它与松涛声是同一道理。庐山云雾,四季皆有。夏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苏轼《题西林壁》诗,正是农历四月间,庐山云雾变幻最多的时候而作的。这种穷极造物变化的奇景,千百年来一直使人如醉如痴。
2.找有关庐山云雾的资料
云雾氤氲孕庐山 李学英 学号:PB0104 江西庐山,古称敷衍原南障山、天子都、天子障等名。
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隐居于此,由此得名匡山,匡庐。“庐山”这个名字的由来又有这样的传说:周威烈王时(公元前四世纪),有位匡俗先生(也有的书称匡裕、匡续),在山巅结庐,一心修炼。
周天子知道后屡次请他出山,他屡次回绝,后来干脆潜入深山。使者寻了好久,才找到匡俗居住的草庐,而其人已羽化登仙,后人便以其草庐命名此山,故曰:“庐山”。
庐山风光秀丽,素有“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之美誉。史书最早关于庐山的记载是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道:“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如此名山,酷爱如画山水的中国诗人们自然不会惜墨,他们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我们考察庐山昔日的人文.地理.景观的宝贵财产。
今天的庐山,风景秀丽依然,这使它赢得了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全国卫生山、全国安全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
庐山在今人的品评中屡屡折桂,成为驰名遐迩游人趋之若骛的旅游胜地,那么古人眼中的庐山又如何呢?中国田园诗人的开山鼻祖陶渊明晚年曾经隐居庐山,与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辞去县令后的晚年是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静闲适中度过的,其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江西庐山。陶渊明在这一段时光中留下了许多赞美庐山景色的诗歌,这些诗歌清新自然,开我国山水田园诗之先,他“书生耕田”的意气与傲气,更是成为千百年来后人高山仰止的丰碑。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可以想见他的居所,必然百草丰茂,人迹罕至,以至于“道狭草木长”。诗中最令人称奇的是“夕露沾我衣”这一句了,大意是借着月光种豆归来,在草丛中行走的时候不知不觉被露水粘湿了衣裳。
露水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水汽条件好,二是下垫面温度比较低(低,指与露点温度比较)。当水汽条件成熟,下垫面温度接近或等于地表露点温度(可用1.5米处露点温度代替)时,露水就非常容易形成。
在早晨或是大雾弥漫的天气,或许“露沾我衣”不足为奇,但明明是早起种豆直至傍晚,豆子在春夏之交生长,盛夏成熟,“带月荷锄归”说明他那个时候刚刚从豆田悠悠而归,时间应该不是很晚。春夏之交的傍晚,以现在的北京时间计,大约也就是晚上八点的光景。
江南水乡平原,一般夏天的晚上在十点以后气温才会逐渐下降至露点以下,而在庐山陶渊明的田园居所,晚上八点钟水汽就开始冷凝成露,可见庐山的水气非常丰富而山区气候与平原地区的不同。庐山北依长江,东南毗临鄱阳湖,西南部与丘陵山区相连,初夏开始盛行于我国东南部地区的东南季风为庐山带来了大量的水汽,而高山上散热较快,昼夜温差大,相应的傍晚气温下降得也快,这是庐山上露水形成时间较早的地理条件。
此外,露珠的形成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一般大气稳定,风小,天空晴朗少云,地面上的热量能很快散失,温度下降,这样的天气会有利于露水的形成,当水汽遇到较冷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形成露水。
“带月荷锄归”表明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大好天气,有利于露水的形成。可见,一首清新自然的诗歌里面,不仅包含了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还与一定的科学规律相符合。
古诗歌对于古气候研究的价值可见一斑。庐山以“云雾”而闻名遐迩。
这“云雾”又分为二,其一就是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事实上,上好的茶叶一般都出产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这些地方水汽丰富,山地昼夜温差大,茶树撷英取华,出产的茶叶自然内涵丰富非凡品所能及。
庐山云雾茶因茶树皆生长于云雾弥漫的山腰,故名。据旧山志记载:庐山种茶,起于东晋。
据载,当时名僧慧远,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讲授佛学,在山中发展种茶。唐朝时庐山茶已很著名。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往庐山峰挖药种茶,并写下了诗篇:“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麝林鹳是交游”。 北宋时,一度列为贡品。
这时虽然未明确地见到云雾茶的出现,但从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中,隐约可见宋时已有云雾茶了。诗云:“我家江南摘云腴,落岂霏霏雪不如”。
这里所写的“云腴”是指白而肥润的茶叶。到了明代,庐山云雾茶名称已出现在明《庐山志》中。
这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等“六绝”名扬天下。其二是真正的云雾。
丰富的水汽给庐山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云雾之美。如今庐山的游人,不少就是慕庐山云雾之名而来,渴望有幸一睹那翠蔼浮空的壮景。
庐山的雾,飘忽不定,变幻无穷。有时从。
3.庐山云雾的资料
“庐山云雾”是一种绿茶的名称,它产自庐山。
坐落在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的庐山,云烟缭绕,泉水潺潺,年平均180多天有雾,这种云雾景观,不但给庐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好的条件。“庐山云雾”茶,也是因这一自然现象而得名。
庐山种茶历史久远。据《庐山志》记载:在距今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佛教刚刚传入中国,当时庐山有梵宫寺院300多座,而且当时的僧人已经开始在庐山种茶。
这里是庐山汉阳峰下一个叫康王谷的地方。相传,1000多年前的唐代,被后人尊为茶圣的西江人士陆羽来到这里,他用这里的泉水烹煮茶汤,并发现这儿的水煮茶,味道鲜香。后人在《茶经》中看到了他当时的记录,陆羽将天下评为二十水,他认为:庐山康王谷的泉水第一。
好水出好茶,好茶多出在海拔高、温差大、空气湿润的环境中。庐山虽地处江南,但由于海拔高,冬季来临时经常产生“雨凇”和“雾凇”现象,这种季节温差的变化和强紫外线的照射,恰好利于茶树体内芳香物质的合成,从而奠定了高山出好茶的内在因素。所以,“庐山云雾”茶的芽头肥壮、茶中含有较多的单宁、芳香油类和多种维生素。
“庐山云雾”茶的采摘,是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前后开始。尤其是清明之前所采的“明前茶”最为珍贵。此时大地刚刚回暖,茶芽非常稚嫩。《庐山志》中廖雨《采茶谣》记录了“明前茶”的采制:“常年采茶早,今年采茶迟。四月寒风吹,石圃云根冻,护香香一丝……”。采回的嫩芽必须在当天进行处理,要经过刹青、抖散、揉捻、理条、烘干等多道加工工序。茶农加工一公斤成茶,大约需要十万多个鲜嫩的芽头。
加工好的“庐山云雾”,一芽一叶,色泽翠绿。浸泡出的茶汤中,含有大量茶多酚和浸出物,高香持久。
茶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陆羽将煮茶的水分为三等。他在《茶经》中写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然而,庐山茶的品质,或许正是得益于庐山的自然环境和山间的泉水才越显高贵。而汉阳峰下这康王谷的水,却是因庐山中有了好茶才出名
4.庐山云雾的资料
庐山云雾景观是庐山一大奇景,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
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庐山云雾 ,变幻无常,千姿百态,诸峰忽隐忽现,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
当峡谷中向上吹的风力比雨往下降的重力大的时候,雨滴就随风往上飘了。这种“雨自下而上”的奇特现象就出现了。
庐山云雾,四季皆有。夏季最多,秋季较少。
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
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形成原因 这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哪儿来的呢?原来庐山峰峦林立,峡谷纵横,构成了云雾滋生的天然条件。而江湖环绕的地理位置,又为庐山提供了生成云雾的充足水汽,水汽一旦碰上空气中的尘埃,就成了小水滴。
数不清的小水滴就形成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
5.庐山的云雾相关资料
美丽的庐山,是世界级名山。她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到教育丰碑的构建;从”借得名山避世哗”的隐居之庐,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从上世纪中叶,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到庐山作为政治名山地位的确立……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华,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国人民厚爱及世界的肯定,获一系列殊荣:乃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全国卫生山、全国安全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外国人到庐山,惊喜、赞语不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们登山后恰如其分地评说:”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这里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幢房,如一首诗、一幅画、一本书。庐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关于庐山的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 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
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 山 瀑 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 山 独 夜 元 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6.庐山的云雾
庐山云雾是中国著名绿茶之一,也被列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
庐山云雾
一。庐山云雾,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年平均180多天有雾,这种云雾景观,不但给庐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好的条件。“庐山云雾”茶,也是因这一自然现象而得名。好茶多出在海拔高、温差大、空气湿润的环境中。庐山虽地处江南,但由于海拔高,冬季来临时经常产生“雨凇”和“雾凇”现象,这种季节温差的变化和强紫外线的照射,恰好利于茶树体内芳香物质的合成,从而奠定了高山出好茶的内在因素。所以,“庐山云雾”茶的芽头肥壮、茶中含有较多的单宁、芳香油类和多种维生素。
7.庐山云雾资料
一、介绍庐山 美丽的庐山,是世界级名山。
她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
“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到教育丰碑的构建;从”借得名山避世哗”的隐居之庐,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从上世纪中叶,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到庐山作为政治名山地位的确立……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华,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
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国人民厚爱及世界的肯定,获一系列殊荣:乃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全国卫生山、全国安全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外国人到庐山,惊喜、赞语不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们登山后恰如其分地评说:”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这里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幢房,如一首诗、一幅画、一本书。庐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关于庐山的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 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 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 山 瀑 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 山 独 夜 元 稹一、介绍庐山 美丽的庐山,是世界级名山。
她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
“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到教育丰碑的构建;从”借得名山避世哗”的隐居之庐,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从上世纪中叶,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到庐山作为政治名山地位的确立……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华,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
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国人民厚爱及世界的肯定,获一系列殊荣:乃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
8.庐山云雾的介绍
旦文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汇在自然之中,它便能够充实和强化自然美,并产生画龙点睛的妙趣,使其更生动,更具魅力。
庐山便是这样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几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庐山于平地之间兀然拔立的块垒式山峰,造就了庐山叠障九层、崇岭万仞的赫赫气势,伴生出峰诡不穷、怪石不绝的刚阳之美。
大自然以它的神奇伟力,创造了神奇的庐山。同时,近代波谲多变的政治风云,也给庐山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时间似水东流,现在,庐山也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示它绝美的风采! 远看,庐山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铜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
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由于高耸于江湖之间,雨量丰富,年降水量可达1950一2000毫米,故山中温差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
到庐山旅游,不可不体味庐山的云雾之美!你看,清晨,那轻盈的薄雾,从涧底婀娜多姿、飘飘绕绕地升腾着,弥漫着,像是仙女飘舞的纱巾,纱巾飘过之处,景物便渐次迷蒙起来。雾越来越厚,不消片刻,便如雪浪排空,填满了深谷幽壑,把天地连成了一片。
就是近在几米之外的树木,此时也像是娇羞的少女,用纱缦遮住了俊美的面颜和窈窕的身姿,只是偶尔意识流地现出一点俏丽的倩影,以万般的媚态来挑逗你的遐思。忽然,有一处浓雾倏地变薄,瞬息之间便消散殆尽,露出一座红柱绿瓦、斗拱飞檐的亭子来,而亭子四周,却依然是茫茫的雾海,亭台也就越发显示出天堂般的神秘,俨然是人间仙境,又仿佛是海市蜃楼。
须臾,云雾开始流动起来,并且逐渐加快,刹那间便演示出乱云飞渡之势。使人不禁想起京剧《杜鹃山》中柯湘那段“乱云飞”唱词。
只两分钟时间,云雾便玩开了新的花样缥缈中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形状:有的像朵朵琼花展苞怒放,有的似道道瀑布凌空高悬,有的如缕缕炊烟袅娜飘忽…… 这时,人才会真正感觉出大自然的魅力,造物主的神奇。
在季节变化上,庐山则夏季凉爽,秋季早到,冬无酷寒,春则晚来。所以成为全国著名的避暑胜地。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人此山来。”
说的就是庐山。在庐山,有时山巅高出云层,从山下看山上,庐山云天飘缈,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从山上往山下看,脚下则云海茫茫,有如腾云驾雾一般。
有时山上暗无天日,山下则是细雨飘飞,情趣异常。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诗云:“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
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庐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值得一提的便是庐山植物园:庐山植物园现已成为庐山的一个重要景区,不可不游哦! 庐山上的别墅群其实也名甲天下,自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花200两白银租借牯岭长冲河一带的800亩土地为避暑之所以后,俄、美、英、法、德、意、日、瑞典、瑞士、丹麦、挪威、葡萄牙等20多个国家的商贸名流和国内各界人土,都争相来此兴建度假别墅,总数达640多栋,有英国式、美国式、俄国式、瑞典式、瑞士式、日本式……等等,真可称为是“世界别墅建筑艺术博物馆”,庐山遂亦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避暑胜地。
庐山游览区的风景名胜,遍布山上山下。以牯岭镇正街为中心,修建了环山公路,北山、南山两公路分别与九江、南昌相接,并把东谷、西谷、小天池、仙人洞、大天池、三宝树、黄龙潭、含都口等著名风景点连接了起来。
粘岭镇是一座奇特的山城,有”云中花园城市”之称。出镇往西,可到西湖。
西湖又名花径湖,其状如提琴,又因山泉其声如琴,故亦名琴湖。这是庐山第二人工湖,面积10万平方米,湖心事榭临湖而立,碧波含情,风景极佳。
在中国众多名山之中,庐山的文化积淀是最深厚的。观山如读史,游庐山如果只带了一只“风景眼”,而不带另一只“文化眼”的话,那可真是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庐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东汉明帝时,庐山就是中国佛教中心之一,当时山上寺庙多达三百多处,其中号称庐山“三大名寺”的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和“五 大丛林”的海会、秀峰、万杉、柄贤、归家等,最为著名。
庐山更是一座名人山,历代许多帝王和文人到庐山游历。相传夏禹王疏九江来过庐山,秦始皇南巡时也曾登临;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轼、陆游、王阳明等历代大文豪都曾纷纷赋诗填词,岳飞、文天祥、李时珍、徐霞客等亦曾到此游历。
据统计,现存历代名人歌颂庐山的诗词达4000多首。山上的历代名家书法、碑刻也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旅游文化的瑰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奇秀幽美是看不完的,庐山的历史文化也是说不尽的,这或许不失为对此诗的另一种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