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之心的词句


“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理解

孟子曾经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一命题仍有待心理学的证实。可是,如果将这句话修正一下,改为“恻隐之心,人应有之”,则能够找到充足的理由。

所谓恻隐之心,亦即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与关怀。而是否同情、怜悯、关怀弱者,直接关系到人的尊严的捍卫,人对幸福的追求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

简言之,关系到以人为本道德信念的贯彻落实。 人常常以人是万物之灵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而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重要依据乃是人实现了对动物生存法则的超越。在达尔文的进化论看来,动物的生存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所支配。

因此,人没有理由抱怨猎豹捕食se马怎能那样“心安理得”,也没有理由谴责狼对羊的残忍无情,这一切都不过是动物生存法则编导的剧情而已。 而人则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摆脱了动物生存法则的约制,达到更高的境界。

人在理性基础上生成的道德良知,使人能够推己及人,在心与心之间搭设彼此沟通的桥梁,敏锐地感受到弱者的不幸,并向弱者伸出救援之手。因而,对弱者的关怀,确凿地证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显示了人的尊严与高贵,反映出人性的璀璨光芒。

在《悲惨世界》中,当身为市长的冉阿让默默地扛起压在车夫身上的马车的一瞬间;在面临失事危险的飞机上,**总理把救生衣脱下穿在一个小女孩身上的那一刻;当伟大诗人杜甫在自己的房子为秋风所破,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千古佳句的时候,无不生动地诠释着上述观念。 试想,倘使生活的世界到处充斥着恃强凌弱的惨象,恻隐之心被冷漠之心乃至冷酷之心所取代,人的尊严又从何谈起? 关心人,关心人的幸福,乃是人道主义的坚定信念和道德情怀。

而对弱者的关怀,显然有助于增进人的福祉。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弱者摆脱生活中的痛苦与不幸,赢得他们同样有权赢得的幸福和快乐。

贫困山区失学的孩子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又背起了上学的书包,眸子里重新闪烁出文明的火花;被拖欠工资的打工者在劳动主管部门的帮助下讨回了自己的工资,并和家人过上了团圆年;生活陷于窘困状态已久的下岗职工在社区的努力下找到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并燃起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这一切都向我们表明:身处寒冷之中的人们更需要温暖,孤苦无助的人更需要人们的救援。 而人们对弱者的冷漠乃至欺凌,只能使他们的痛苦和不幸雪上加霜。

人道主义历来对弱者蒙受的痛苦给予格外的关切,并把弱者痛苦解除的程度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数。因此,任何人都应该同情关怀弱者,自觉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

不仅如此,关怀弱者也是关怀我们自己。 人类乃是一个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上休戚与共。

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对弱者给予应有的关怀,反而漠视弱者的诉求,损害弱者的利益,势必引起诸多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甚至导致剧烈的社会冲突与震荡。而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任何人的福利都会受到危害。

由是观之,关怀弱者就不仅是一种道义的要求,而且是明智的表现了。 是否具有恻隐之心,还关系到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乃是仁德的萌芽,他甚至更直接地把恻隐之心视为仁德本身。“恻隐之心,仁也。”

而仁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据。 据此孟子说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也就不奇怪了。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赞成孟子的唯道德主义的主张,但恻隐之心在人的道性修养中的位置,对人格完善所起的作用则是不能忽视的。 经验表明:恻隐之心乃是在人的心灵中汩汩流淌的善良情感的甘泉,它滋润着人的心灵不至变得冷酷;它使人具有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它构成无数善行纯洁而又高尚的动机。

因而恻隐之心的缺失对道德人格造成的戕害也就不言而喻了。不幸的是,现今确实存在恻隐之心缺失的事实。

许多人在极端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驱使下,将生活中的一切都浸泡在功利打算的冰水之中,恻隐之心只能在这一冰冷的打算中销蚀殆尽。也有人在剧烈的生存竞争中信奉弱肉强食的人生哲学,从而将弱者的不幸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因而他们只能具有铁石心肠了。

更有一些极端利己主义者,为了牟取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哪怕在弱者的伤口上撒盐他们也无动于衷,比如春节期间专门在火车上偷窃农民工钱财的小偷们。这一切无不提醒人们培植人的恻隐之心,克服恻隐之心缺失给道德人格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的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资料 。

敬畏之心是不是成语

不是成语。

首先我们来看敬畏之心的意思: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有“彬彬有礼”“恭恭敬敬”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担心忧虑”,还形容之态。既敬重又害怕,对一切神圣的事物的敬畏 ,从内心中出发对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带有些害怕而非亲切。

什么是成语呢?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所以敬畏之心不是成语,而是一个现代词语。

以【人要有敬畏之心】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敬畏”,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语。熟悉在于人们常说要怀敬畏之心,陌生在于没有多少人能将其付诸实践,持之以恒。人应当有颗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是一个有品味有思想的人都具备的基本素质。

心怀敬畏,是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既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又是一种生活的信念,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敬畏之心,古人如此,先贤尚如此,圣人更如此。“敬畏之心”,是一种“自我约束”,是一种“自我监督”,是一种“自我鞭策”,是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有“敬畏之心”,才会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做事、做好事,书写更加壮丽的人生。

当心中有所畏惧的时候,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才会从内心规范、克制自己的行为举止。

一个无知无畏的人不论在何种游戏中,都是最容易犯规出局的。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总得有所敬畏,那种对任何事物、任何规则都“无知无畏”乃至“大无畏”的固执心态,是十分可怕的。敬畏之心实乃自我约束之规。

《敬畏生命》的好词好句

1、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阿萨吉奥利

解释:如果你心中没有宽恕,那你的心中只会有仇恨和报复.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宽恕而只有仇恨和报复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安宁的日子了.

2、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解释:我们只要为社会、为人民献出生命,才能在人民心中得到另一个永远不死的生命.这告诉我们为人民为社会服务就会在人民心中生出另外一个的你.

3、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解释:白白地度过时光的人,有用的时光很快就会没有,那时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分别.谁只要或在这个世界上,谁就要珍惜好没一寸的光阴.

4、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达尔文

解释:浪费时间的人是说明他还不懂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生命的全部价值是时间,要想珍惜生命就要珍惜好时间——即使是每一秒钟.

5、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地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解释:节省时间,那就是把人有限的生命更有效地延长.寿命就是时间,如果想要寿命延长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节省时间——节省一秒,寿命就会延长一秒.

6、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解释: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源远流长的,所以要把这短暂的生命投放在这个源远流长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所以在生命未完成时都要为人民服务.

7、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裴多菲

解释:生命的长度是用时间来计算的,但是生命的价值是用你对社会所付出来计算,所以要想你的生命价值越大,那你对社会所付出的就要越多.

8、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爱因斯坦

解释:为别人而生存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如果凡事都是为了自己设想,那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没价值了,要为别人设想才有价值.

9、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也就没有生命了.大仲马

解释:当你不讲信用的时候,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的人而没有你的灵魂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信用,如果不讲信用的话,那你活着就等于没活.

10、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比才

解释:财富不是生命的目的,而财富是生活的工具,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工具.有些人有很多财富,但他们却不会利用财富更好地生活,拥有等同没有.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