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1至5回 好词 好句赏析 点评300字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每回摘抄,第一回至第二十回,一百字左右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错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七岁丧父,十岁给人放牛,十七八岁靠画画挣钱,不满二十岁就把”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他不求官爵,不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十分仰慕屈原。危素喜爱他的画,让时知县派人约他相会,他装病不见;时知县”屈尊”去访,他又外出不见。
吴王朱元璋特来拜访,王冕认为此法一立,文人有厄,便隐居不出,后病逝会稽山中。●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夏总甲推荐周进在薛家集学堂做馆。
王举人在庵里避雨,大吃大喝,周进只能吃老菜叶、喝白开水。次日雨住,王举人走了,他替人家打扫鸡骨头等。
周进因没巴结夏总甲,被辞馆失业。随姐夫金有余到省城做买卖。
周进参观贡院。见了号板,一头撞去,不省人事。
●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周进被众人救活后,扯着号板大哭,直哭到口里流出血来。众人把他抬到一个茶棚,凑银子与周进纳监进场。
进头场,”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果然中了。汶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
京试又中了进士。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
周进赴任,决心不屈真才。周进把范进的卷子看到第三遍时,连连称赞,在试卷上画了三个圈,填上”第一名”。
魏好古等约范进去乡试,范进因没盘费,与岳丈商议,被骂得狗血淋头。出榜那日,家里无米下锅,母亲叫范进拿着老母鸡去换米。
三骑飞马来报,说范进中了,老太太请人去找回儿子。范进见了升挂的报贴,喜出往外拍手大笑,说着”我中了”,一交跌倒,不省人事。
老太太用白开水把他灌活,他一边笑,一边向外面跑去。胡屠户一个嘴巴把范进打晕了,喘息过来后不疯了。
●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范举人请众僧人念经,追荐老太太升天,七七之后范举人谢了孝,张敬斋替范举人为安葬之事出谋划策。在关帝庙小憩时,严贡生竭力鼓吹”汤父母”的”廉洁慈祥”,以及对他的”厚爱”,并表白自己”从不晓得沾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正说话时严贡生家小仆人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汤知县为一回民送牛肉事听信张敬斋的话,用一大枷把那回民枷了,并将五十斤碎牛肉堆在枷上示众,第三日老师傅被枷死了,众回民不服,聚众到县衙门口闹事。●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严贡生胞弟严监生的大妻王氏卧病不起,次妻赵氏精心侍奉。
一日王氏对赵氏说:”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赵氏听了忙把严监生请来,把奶奶的话说了。第二天严监生叫二位舅爷来说定了,并要趁王氏眼见让他俩”同拜天地”。
严监生积劳成疾,中秋以后,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一屋人,桌上点盏灯,严监生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众人迷惑不解,只有赵氏心里明白。●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那盏灯里点了两茎灯草,严监生恐浪费了油,所以老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挑去一根他才断气。
严贡生回乡,途中突然发病,吃了自带的”云片糕”病好了,剩余几片船粗偷吃了。船到岸后,因船家水手讨喜钱,严贡生追问云糕下落,发怒要把向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
搬行李的拦住求情,严贡生才饶了船家,但未付一分船钱就扬长而去。赵氏之子死后,立严贡生儿子承继,管了严监生的家,把赵氏赶到厢房去住。
赵氏到县衙喊冤,汤知县判为”仰族亲处覆”。族长严振先与轨爷都怕严大老官,所以推来推去,最后严振先只得写了几句话给知县。
因知县也是妾生的,便批了”听赵氏自行拣择,立贤立爱可也”。严贡生火冒三丈,又告到府里,府尊也是妾生,又未告准,再告到省按察司,司里不受理,只得到京城求了周学道,在部里告下状来。
●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敦友谊周学道升做国子监司业。范进中了进士,数年以后,钦点山东学道。
周司业要他关照故乡学生荀玖。新进儒童中,汶上县第一名就是荀玖,范学道指点”用心读书,颇可上进”。
在观音庵,梅玖、荀玖见周司业长生牌位在供桌上供着,一起下拜。在中间屋里见了墙上贴的周进当年写的”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的对联,忙叫揭下来收藏起来。
次年录科,荀玖取了第一,省试高高中了,京试中了第三名进士,按明朝传统升座,王惠来拜,并邀他到自己那里去住。晚间,荀员外家人挂孝来报说老太太归天了。
为了考选科道,王员外出主意瞒住丁忧。荀员外得知周司业、范通政不便保举,便告假回家替老太太治丧。
王员外帮他办完丧事又回到京城,刚销了假,报录人来叩喜。●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南昌府前任蘧太守年老告病,王太守补缺。
蘧太守以多病耳聋为由打发少爷蘧公孙来交手续。蘧太守带着妻儿和半车书回嘉兴去了,王太守照公子的话去做了,上司访闻,说他是”江西第一个能员”。
江西宁王反乱,王太守为南赣道,催办军需。次年宁王破了南赣官军,王道台顺降。
宁王被新建伯王守仁打败,王道台取了枕箱到浙江乌镇。途中与蘧公孙相识,公了送他银两,他将枕箱送与公孙。
蘧公孙从祖父那行知:王道台送的那本《高青丘集诗话》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暗想借此”做一番大名”。果真。
儒林外史第一回
儒林外史第一回:
王冕七岁丧父, 十岁给人放牛,十七八岁靠画画挣钱,不满二十岁就把”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他不求官爵,不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十分仰慕屈原。
危素喜爱他的画,让时知县派人约他相会,他装病不见;时知县”屈尊”去访,他又外出不见。吴王朱元璋特来拜访,王冕认为此法一立,文人有厄,便隐居不出,后病逝会稽山中。
译文:
王冕七岁丧父,十年给人把牛,十七八岁靠画画挣钱,不到二十岁就把“天文、地理、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他不求官爵,不交朋友,整天闭门读书,十分仰慕屈原
。危险素喜爱其他的画,让当时的知县派人约他见面,他装病不见;当时的知县“屈尊”去访问,他又出去不见。吴王朱元璋特来拜访,王冕认为这一立法,文人有危险,就隐居不出,后来因病离开会稽山中。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
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摘抄一句话,然后赏析,数量尽量多一点
1、盗虚声者多,有实学者少注释: 出自《儒林外史》第十回。
声,名声;学,学问。赏析: 娄家三公子在船上遇到鲁编修,鲁编修问到故乡的年景,又问近来可有几个有名望的人。
三公子便说杨执中是一个品行极高的人,并拿出其诗作送于鲁编修看。 鲁编修愁眉道:“老世兄,似你这等所为,怕是自古及今的贤公子,就是信陵君、春申君也不过如此。
但这样的人,盗虚声者多,有实学者少。”此语指那些只有表面声名而缺少真才实学的人。
从这句颇具说服力的话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讲究实学,反对虚声的俊才。但从下文就可明白鲁编修如此评价杨执中的依据是:“他若果有学问,为甚么不中去?只做这两句诗,当得甚么?” 原来鲁编修所指“实学”是能够在八股举业上有所作为,所以反对一切诗歌词赋等杂览,把科场的考试标准当成人生的价值标准,其“八股举业”思想标准无孔不入,连其女儿也成了渊博的“八股宿儒”。
从这个把全部生命倾注于有名无实的举业,无所作为的老学究口中说出这句话,令我们悟到:真正盗虚声而少实学者正是这些空洞麻木、思想僵化的酸腐儒生。 2、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注释: 出自《儒林外史》第八回。 意指即使清廉的官吏,做了几年知府,也会积累大量钱财,实指做官就有财。
赏析: 南昌府前任蘧太守身老告病,王惠补缺,蘧太守以多病耳聋为由打发少爷蘧公孙来交接手续,但对于账目、公物、文书的交接和盘点的事,迟迟不肯就接。后来,蘧公子表示交出银项,王太守满心欢喜。
此时在京待缺,囊中羞涩的王太守一再打听“地方人情,可还有甚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甚么通融”?当蘧公子表示其父“历年所积俸金也不过二千金”时,王太守不无失望地说:“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确了。”对于利欲膨胀的王太守来说,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搜刮民财,却悟不出蘧公子语中的讽刺意味,使得“全城的人无一个不知太爷的利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作者虽把镜头对准王惠,但透过一个王太守来影射整个利欲横流的官僚阶层,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丑恶黑暗的封建吏治图画。 仔细思考不难悟出:之所以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原因是吏治制度腐败,要铲除腐败分子,先要铲除腐败分子产生的温床。
3、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注释: 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足下,对朋友的尊称,这里指博取功名的儒士。
赏析: 周进到京会试,中了进士,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在第三场主持南海番禺高县的县考时,有一个童生交卷跪下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老爷出题面试。”
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只请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看你这样务名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
随后令左右将其赶出。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把南宋理学家朱熹等人注释的儒学经典定为正统学术。
此外,一律蔑称为“杂学”或“杂览”。当然,诗词歌赋也不例外地被斥为“杂览”。
周进此语中的“文章”即指八股文。“汉唐”也就泛指诗词歌赋,即被贬为“杂览”、“杂学”。
在周进看来,与举业无关,又“何须讲”呢?由于科举考试试题规定要取自“四书”,议论也要以“四书”章句注为准,不能自由发挥,全篇只许阐发孔孟程朱的议论,不准“有碍于圣论”,不许改变既定的文风,也就不可能有丝毫个人独立见解。 所以那时的儒生完全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善于而且只会写“无一字无来历”的八股文,成为一些头脑僵化、迂腐木讪,不学无术的蠢材。
吴敬梓以其严峻犀利的笔锋,对清王朝这种阴鸷卑劣的文化专制进行了有力的鞭笞。 4、不怕该债的精穷,只怕讨债的英雄注释: 出自《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
这是一句俗语。该:欠。
精穷:穷极,非同寻常的穷。 英雄:此处指凶狠。
意思是说,即使欠债的人穷得不得了,只要讨债的人有能耐,照样可以把债讨回。赏析 在文中,精穷指毛二胡子,英雄指风四老爹。
因毛二胡子欠了陈正公的银子不还。风四老爹侠肝义胆,要为陈正公夺回银子,他让陈公正先去嘉兴等候,自己和陈公正的侄子秦二侉子一直找到毛家当铺,高喊:“银子到底还不还?”,一面使出小小两招武功,那当铺的墙倒柱歪,毛二胡子只好答应本利清还。
“不怕该债的精穷,只怕讨债的英雄”是秦二侉子在当铺外面喊的。 这一句话反映了风四老爹的侠义、豪爽性格和毛二胡子的无赖本质。
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刻画淋漓尽致。正如鲁迅所言:《儒林外史》写人能“现身纸上,声态并作”。
只一句俗语,切中要害,世态尽现,从而揭示出复杂世态,暗示社会的矛盾。 5、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注释: 出自《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河东、河西:不同时代所指地域范围不尽相同。大致说来,黄河在今山西省境内由北向南,古人便把此段黄河以东地区称为“河东”,以西地区称“河西”。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生无定,盛衰不常,世道变移,盛衰易位。赏析: 这是余大和成老爹就虞华轩家的料丝灯所进行的谈话。
余大说:“自古说‘故家乔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这灯,我县里没有第二。
儒林外史摘抄加赏析,不要整章,要一段一段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长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
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虽然如此说,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嵌□磊落的人。
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居住;七岁时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黹,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看看三个年头,王冕已是十岁了。
母亲唤他到面前来,说道:“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著我替人家做些针黹生活赚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王冕道:“娘说的是。
我在学堂里坐著,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
当夜商议定了。 第二日,母亲同他到隔壁秦老家,秦老留著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来交给王冕。
指著门外道:“就在我这大门过去两箭之地,便是七柳湖,湖边一带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又有几十棵合抱的垂杨树,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上饮水。
小哥,你只在这一带玩耍。我老汉每日两餐小菜饭是不少的;每日早上,还折两个与你买点心吃。
只是百事勤谨些,休嫌怠慢。”他母亲谢了扰要回家去,王冕送出门来,母亲替他理理衣。
说道:“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王冕应诺,母亲含著两眼眼泪去了。
王冕自此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著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回家,递与母亲。
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栓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著实明白了。
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著。
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
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正存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手里提著一瓶酒,食盒上挂著一条毡条,来到柳树下。
将毡条铺了,食盒打开。那边走过三个人来,头带方巾,一个穿宝蓝夹纱直裰,两人穿元色直裰,都是四五十岁光景,手摇白纸扇,缓步而来。
那穿宝蓝直裰的是个胖子,来到树下,尊那穿元色的一个胡子坐在上面,那一个瘦子坐在对席。他想是主人了,坐在下面把酒来斟。
吃了一回,那胖子开口道:“危老先生回来了。新买了住宅,比京里钟楼街的房子还大些,值得二千两银子。
因老先生要买,房主人让了几十两银卖了,图个名望体面。前月初十搬家,大尊县父母都亲自到门来贺,留著吃酒到二三更天。
街上的人,那一个不敬!”那瘦子道:“县尊是壬午举人,乃危老先生门生,这是该来贺的。”那胖子道:“敝亲家也是危老先生门生,而今在河南做知县;前日小婿来家,带二斤乾鹿肉来赠予,这一盘就是了。
这一回小婿再去,托敝亲家写一封字来,去晋谒危老先生。他若肯下乡回拜,也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粮食。”
那瘦子道:“危老先生要算一个学者了。”那胡子说道:“听见前日出京时,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著手走了十几步,危老先生再三打躬辞了,方才上轿回去。
看这光景,莫不是就要做官?”三人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了。 王冕见天色晚了,牵了牛回去。
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著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
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一传两,两传三,诸暨一县都晓得是一个画没骨花卉的名笔,争著来买。到了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了。
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不愁衣食,母亲心里欢喜。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
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只有隔壁秦老,虽然务农,却是个。
儒林外史的好句赏析,就是要那种一个句子,下面一个赏析评价,表达
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体表现为:一是以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最足以表现人物的情节和细节,并将这些情节和细节集中使用,以突出讽刺对象的个性特征。
二是善于运用前后矛盾的情节,揭露讽刺对象的言行不一,表里相悖,让其当场出丑。如第四回写严贡生正在吹嘘自己:“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这时,小厮就来报告他家强圈了别人家的猪,被人发现了。 一下子揭穿了他贪婪霸道的真面目。
他还强辩说:“这口猪原是舍下的。”三是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以突出讽刺对象的性格特征。
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梅玖在周进中举前后的前倨后恭的态度等。 形象分析周 进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之后随姐夫经商记账,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什么这样号啕痛哭,也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
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爬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 它深深地腐蚀着文人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科举而失去了自我。
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马 静《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即马静),是一个为科举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科举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就如孔子生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但他仍执着地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而今什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科举是他能做官的唯一途径。
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王 冕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农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的轻了。”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