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设计怎样教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关键词句,对一篇文章而言,指的是能解释文章核心意义的词句;对课堂教学而言,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词句。关键词句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最能体现文章特点,表达作者感情,这类词句直接指向文本的思想感情,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并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
以关键词为抓手,带领学生沉入文本,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人文美,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同时关键词句教学,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还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
帮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中,引导中年级的学生由浅入深,由词到句展开品析,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感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其根本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的恰当取舍与提炼,在于教师实施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在第二学段帮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教师至少要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潜心阅读文本,找准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及表现方法。 第二,抓住关键词句,并做上记号。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第三,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理解句子后再回到文本,整体体会语篇的思想感情。 第四,板书设计要突出关键词句 《三顾茅庐》教学片段 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了刘备第三次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了 刘备诚心诚意的邀请诸葛亮出山。那么,现在请大家仔细品读这段话,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圈画出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生:从“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下马步行,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去”“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刘备怕惊醒诸葛亮,影响他休息,足见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恭恭敬敬”(板书)是什么意思? 生:“恭恭敬敬”就是非常尊敬别人。
师:不错,“刘备恭恭敬敬的在草堂台阶下等候”,谁能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的样子? (生上台一手背于身后、一手下垂,表情严肃认真) 师:真是刘备转世!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见过恭恭敬敬的情形呢? 生:我在电视里看到大臣向皇上行礼时是恭恭敬敬的。 生:晚辈向长辈行礼时是恭恭敬敬的。
········ 师:说的很好!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身份吗? 生:我从课外阅读中知道,刘备是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称“刘皇叔” 师:你能从课外阅读中搜集资料,值得学习.谁知道当时诸葛亮又是什么身份呢? 生:诸葛亮当时隐居邓县隆中,是个普通百姓. 师:是啊,身为皇族后代的刘备,竟然对一个普通百姓恭恭敬敬,这说明什么呢? 生: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非常真诚. 生:刘备非常尊重人才,对诸葛亮很诚恳,让人感动. 师:说得好!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恭恭敬敬的样子. (生读,有声有色) 师: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 生:“半晌功夫”“一个时辰”说明刘备站在那里等了很长时间。 师: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生:两个小时 师:是啊!刘备足足站在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等了两个多小时。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他都想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刘备,会怎么想? 生:如果诸葛亮还不愿出山,怎么办? 生:无论在这里等多长时间,我都要等下去!一定要请他出山! 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一定要用自己的真诚打动诸葛先生。
师:你们看到刘备的心里去了!两个多时辰过去了,诸葛亮悠然醒来,当他发现早已等候多时的刘备时,会怎样想?如果你是诸葛亮,会怎样想? 生:刘备对我太真诚了!竟然在台阶下等候了那么长时间,我还能拒绝他的邀请吗? 生:刘备是皇族后代,竟然对我这个草民恭恭敬敬的,连一点架子都没有,我一定要出山帮他实现伟业。 生:刘备先后两次拜访我都没有见到,又第三次邀请我。
今天的表现足见他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这样的明君,我帮定了。
评析 “恭恭敬敬”一词意为对尊长严肃有礼貌。此处写刘备恭恭敬敬的等候诸葛亮,表现了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虔诚之心,刻画了一个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人物形象,这样的词语正是文本的关键词语,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一,品读文本,体会词义。案例中,教师进口“恭恭敬敬”,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词义。
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了词语,渗透着理解词语方法的教学。 第二:表现词语,深化理解。
学生初步感知到恭恭敬敬的意思时,教师则启发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的情景。如何表演出来呢,学生必然会积极的通过语言文字想想刘备的动作、神态,同时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酝酿表演。
表演时,学生则要运用肢体语言,包括动作表。
2.微设计怎样教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关键词句,对一篇文章而言,指的是能解释文章核心意义的词句;对课堂教学而言,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词句。关键词句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最能体现文章特点,表达作者感情,这类词句直接指向文本的思想感情,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并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
以关键词为抓手,带领学生沉入文本,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人文美,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同时关键词句教学,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还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
帮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中,引导中年级的学生由浅入深,由词到句展开品析,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感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其根本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的恰当取舍与提炼,在于教师实施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在第二学段帮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教师至少要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潜心阅读文本,找准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及表现方法。 第二,抓住关键词句,并做上记号。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第三,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理解句子后再回到文本,整体体会语篇的思想感情。 第四,板书设计要突出关键词句 《三顾茅庐》教学片段 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了刘备第三次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了 刘备诚心诚意的邀请诸葛亮出山。那么,现在请大家仔细品读这段话,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圈画出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生:从“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下马步行,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去”“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刘备怕惊醒诸葛亮,影响他休息,足见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恭恭敬敬”(板书)是什么意思? 生:“恭恭敬敬”就是非常尊敬别人。
师:不错,“刘备恭恭敬敬的在草堂台阶下等候”,谁能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的样子? (生上台一手背于身后、一手下垂,表情严肃认真) 师:真是刘备转世!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见过恭恭敬敬的情形呢? 生:我在电视里看到大臣向皇上行礼时是恭恭敬敬的。 生:晚辈向长辈行礼时是恭恭敬敬的。
········ 师:说的很好!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身份吗? 生:我从课外阅读中知道,刘备是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称“刘皇叔” 师:你能从课外阅读中搜集资料,值得学习.谁知道当时诸葛亮又是什么身份呢? 生:诸葛亮当时隐居邓县隆中,是个普通百姓. 师:是啊,身为皇族后代的刘备,竟然对一个普通百姓恭恭敬敬,这说明什么呢? 生: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非常真诚. 生:刘备非常尊重人才,对诸葛亮很诚恳,让人感动. 师:说得好!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恭恭敬敬的样子. (生读,有声有色) 师: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 生:“半晌功夫”“一个时辰”说明刘备站在那里等了很长时间。 师: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生:两个小时 师:是啊!刘备足足站在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等了两个多小时。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他都想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刘备,会怎么想? 生:如果诸葛亮还不愿出山,怎么办? 生:无论在这里等多长时间,我都要等下去!一定要请他出山! 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一定要用自己的真诚打动诸葛先生。
师:你们看到刘备的心里去了!两个多时辰过去了,诸葛亮悠然醒来,当他发现早已等候多时的刘备时,会怎样想?如果你是诸葛亮,会怎样想? 生:刘备对我太真诚了!竟然在台阶下等候了那么长时间,我还能拒绝他的邀请吗? 生:刘备是皇族后代,竟然对我这个草民恭恭敬敬的,连一点架子都没有,我一定要出山帮他实现伟业。 生:刘备先后两次拜访我都没有见到,又第三次邀请我。
今天的表现足见他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这样的明君,我帮定了。
评析 “恭恭敬敬”一词意为对尊长严肃有礼貌。此处写刘备恭恭敬敬的等候诸葛亮,表现了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虔诚之心,刻画了一个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人物形象,这样的词语正是文本的关键词语,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一,品读文本,体会词义。案例中,教师进口“恭恭敬敬”,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词义。
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了词语,渗透着理解词语方法的教学。 第二:表现词语,深化理解。
学生初步感知到恭恭敬敬的意思时,教师则启发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的情景。如何表演出来呢,学生必然会积极的通过语言文字想想刘备的动作、神态,同时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酝酿表演。
表演时,。
3.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湖北宜都陆城一中 汪昌友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一、结合语境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根据比较的内容,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一:29.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相关文段]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
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分析】两处“暗暗嫉妒”的不同之处是:1、从事件经过来看,前者出现在具体的事件之尾,属于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后者出现在事件结束以后。2、从表达方式来看,前者是出现在叙述之后;后者出现在议论之后。
3、从文章结构来看,前者是出现在高潮;后者出现在结尾。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第一处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第二处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时呼应第一处。
二、瞻前顾后释义法一个词语单独看,它可能有多种含义,一旦进入语言环境,它就只有一种含义。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该词语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对词义进行辨析,词语在文中使用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者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例二: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1)、燕剪春风: (2)、鹰击长空: (3)、雁横烟渚: (4)、莺穿柳浪: 【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飞燕似剪,在春风中斜掠;雄鹰展翅,在长空中搏击;雁群排成阵式,在烟雾迷濛的小洲上空横列;黄莺掠过层层柳浪,在翠柳绿荫中穿行。把这几个画面想象出来,表示“飞”的意思的字也就一目了然。
这几个字实际上表现“燕、鹰、雁、莺”在飞行中不同的姿态。三、遵循规律筛选法语言内部都是有一的规律可循,比如词语本身使用的规律,词语间搭配的规律,事件发生的规律等等,遵循这些规律,筛选最佳词语,是作者创作的必然,我们遵循这些规律,对于词语的理解就如游刃有余。
例三:请仔细揣摩文章,然后将“儒教”、“儒术”、“儒学”分别填在第⑧段的括号里。[相关文段]⑧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 )”,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 )”,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 )”。
【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历史事件,也是一个常识,同学如果不知道这个常识也没有关系,我们从规律出发,汉武帝是当时的最高统治,他“罢黜、独尊”的都应该是 “原则、思想”,而不是细枝末节的东西,“儒术”的重心就是先秦儒家的原则、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把“儒术”筛选出来,放在第一个空里;儒教又称“孔教”。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它的重心是“流派”,是某种形式,某种集合,因此常常与“仪式”相伴;“儒学”即儒家经学,它的重心是具体的内容,常常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因此正确的顺序是“儒术、儒教、儒学”。
四、整体把握还原法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以下几点:(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某些”是不定指等。
(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3)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例四:第(4)段画线句子中的“这”具体指什么?[相关文段]品味春色,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想得破,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
4.如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
关键词指的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语:对课堂教学而言,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词语。 抓住关键词,可以简化教学环节,帮助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抓关键词理解文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一文中的关键词作为板书,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我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将关键词“有﹍﹍也有”、“不仅有﹍﹍还有”、“不但﹍﹍还”等词作为板书,让学生从连续的几个“有”中体会圆明园建筑风格的多样,收藏的文物之多;然后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时将“有”的前面加上了“没”,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体会到了圆明园美的心醉,毁的心碎。
2、抓住关键词后,首先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在回归句子或文章,更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如,在讲读关键句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时,我先让学生说“凡是”“统统”(全部,表示一个不剩)“任意”(想怎样就怎样)的意思,然后再让他们说体会,学生较容易的理解了这句话中传达的意思,即侵略者的贪婪,侵略者的野蛮,不讲道理。
3、采用换词、删词法,通过朗读、对比更能深刻的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词产生的达效果。我刻意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等词删去,让学生对比,通过对比他们不仅知道了原词使用的准确性,而且也体会到了原词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