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白书堂经历了哪些沧桑
书堂、书院始创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是读书讲学、著书 立说、学术研究、文人聚会的地方。
他们求学办学的这种方式,为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白书堂,又名“太白书舍”,俗称“李白读书处”。
李白 在唐天宝八年(749年)至至德元年(756年)间,应好友青阳 县令韦仲堪的邀请,曾“三上九华”,居于九华山龙女泉旁。 他 在赠韦县令的诗中有“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句,说明了 他们的宾主关系。
至今九华山还存有“太白书堂”、“太白洗砚 池”、“金沙泉”及摩崖石刻等遗址。 千古沧桑,太白书堂历经兴废。
唐代时书堂仅有数间茅屋, 开创了九华山文人书堂之先河。南宋初文人柯敬之到九华山时 写道,“谪仙书舍尚依然”,可是到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 年)学者周必大到九华寻访书堂故址时,便幵始感叹书堂已经 废弃了。
南宋嘉熙初年(约1237年)青阳县令蔡元龙为纪念李 白上九华,重建太白书堂于化城寺东侧,又称“太白祠”。明隆 庆三年(1569年)的一场大火令太白书堂化为灰烬。
明万历五 年(15:77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明天启三年(1623 年),青阳三任县令三次重修,使太白书堂又重现辉煌于世人面 前。 明代王守仁有诗写道:“千古豪人去,空出尚有祠”、“回首 苍茫外,青山感慨中”。
1938年,太白书堂遭日本侵略军焚毁。 九华山对外开放后,政府拨巨资复建太白书堂,占地面积 1800平方米。
主楼两层,为木质构架,雕梁画栋,为徽派建筑 风格;侧房十余间,长廊回绕,民居风格。 书堂内设茶艺馆, 为中外游人表演茶艺。
院内有一口太白井,泉水清洌甘甜,常 年不涸;两棵千年古银杏树枝繁叶茂,传说是李白当年亲手所 植。书堂内外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
二、九华山太白书堂怎么去
太白书堂,初建于南宋嘉熙初(约公元1237 年),是青阳县令蔡元龙为纪念李白二游九华而始创。1991 年地藏菩萨圣诞日重建竣工,占地1800 平方米。堂内有高档文房四宝、名人书画出售。主搂高大,庄严古朴,窗明几净,环境幽雅,独具皖南民居风格。院内两株古银杏树,俗称“活化石”,属第三世纪子遗植物,树旁一太白井,始凿于宋代,相传李白烹泉品茗于此。出太白书堂,可游法华寺、立庵等。
看点:皖南民居风格建筑,是九华山佛教圣地接待骚客文人的最佳场所。
到达交通:太白书堂毗邻东崖宾馆及聚龙大酒店,由九华山大门沿山前道路一直走到九华街入口处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