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规的词句


一、含有“子规”的诗句有哪些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此词出自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参考资料

熊礼汇.中华活页文选.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5

二、诗句中有子规的诗句有哪些

太多了,子规就是杜鹃鸟,有杜鹃鸟也是一样的。

宋 王令《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李白 [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2、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3、唐.李白《蜀道难》: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4、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5、唐.李贺《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6、唐.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8、唐.温庭筠《碧磵驿晓思》: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9、唐.崔涂《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0、唐.柳中庸《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

歧路洛阳城。

11、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三、形容子规的词语

杜鹃啼血

杜鹃啼血 [dù juān tí xuě]

基本释义

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出 处

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四、所有含有子规啼的诗

杜鹃鸟,诗人冠之以子规、啼鹃(啼鸟)、蜀鸟(蜀魂、蜀鹃)、杜宇等别称。

诗有:

1、杜鹃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唐·李贺《老夫采玉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彬州旅舍》)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尚犹存。(宋·无名氏)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二》)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元·吴西逸《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不语问青山,青山响杜鹃。(明·李雯《菩萨蛮·忆未来人》)

2、子规

芳春平春绿,清夜子规啼。(唐·沈全期《夜宿七盘岭》)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唐·李白《蜀道难》)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唐·温庭筠《菩萨蛮·其六》)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宋·翁卷《乡村四月》)

3、啼鹃(啼鸟)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宋·文天祥《金陵驿》)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海气长昏,啼鸟声干,天地无春。(元·乔吉《折桂令·丙子游越怀古》)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清·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4、蜀鸟(蜀魂、蜀鹃)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宋·文天祥《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

尽蜀鹃啼血烟树中,唤不回一场春梦。(元·阿鲁威《落梅风》)

5、杜宇

无情杜宇闲淘气,头直上耳根底,声声聒得人心碎。(元·曾瑞《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鹃》)

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元·张可久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一尊别酒,一声杜宇,寂寞又春残。(元·刘燕歌《太常引》)

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