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提个关于诗词写作方面的问题
诗词创作技巧略说技巧 200656 13:24:09 诗贵真情,也就是说要有真情实感,但同时,诗作要有艺术感染力,要能够吸引读者,这就有一个技巧性的问题。
意大利批评家塔索在《论诗的艺术》中说:“有志于写作……的每一位诗人,应当注意三件事,即选择题材,使它能够接受诗人努力追求的最完美的形式;赋予题材以这种形式;用最精致、最适宜的装饰,把题材打扮起来。”认 为这就是诗词创作的技巧问题,大约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谋篇,也就是诗词的整体设计。
包括题材、内容、布局、层次等。 二是修饰,也就是诗词的艺术设计。
包括造句、遣词、选形(哪几个汉字组合更美观)、辨音(哪几个汉字的搭配更动听)、押韵(当然也有不用韵的)、节拍、旋律等。 说到技巧问题,对一句话记得特别清楚,那是巴金在80年代初期会见南斯拉夫作家时提到的:“我主张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不要靠外加技巧来吸引人。”
认为此言极是,道出了艺术的辩证法,揭示了艺术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是对传统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形象化表述。 实际上,在我国诗词创作乃至整个艺术创作中,历来有两种美感追求,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并且认为后者是更高的但又难以企及的境界。
“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单纯、质朴,也就是“无技巧”之美,在整个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得到普遍运用。比如: 李太白论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谢榛说:“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四溟诗话》) 《乐记·乐论》主张音乐:“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董其昌论画:“工不如拙”,“以淡胜工”。(《画禅室随笔》) 黄庭坚论书:“凡书要拙多于巧”,“守实去华”,“质胜于文”。
(《山谷老人刀笔》) 李渔论戏曲:“能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闲情偶寄》) 姚鼐论文:“文章之境,若佳于平淡,错词遣语,有若自然生成者”。
(《与王铁夫书》) 凡此种种告诉我们,艺术之美在于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但只有形式也不能成为美。这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任何技巧,但我们却从平淡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 因此我们说,诗词创作来源于诗友对生活感受的喷发,而不是技巧的表演,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晚年回顾自己的创作时,深有感慨地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示子谵》) 但是,“无技巧”并不是不要技巧,真情实景也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来表现。所谓“无技巧”,就是要在诗词创作中,技巧的运用要适合于内容,要做到不着痕迹地 “化入”,浑然天成,技巧不应该突出自己,而是要突出内容,与内容融为一体。
刘禹锡曾这样评价白居易的诗:“郢人斤斲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赠》)作诗就要像匠人运斤成风削掉郢人鼻子上的那一点儿白土而不伤鼻子一样自然。
当然,这种“无技巧”的境界,没有高深的艺术修养,没有高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没有锲而不舍的追求,没有孜孜不倦的努力是达不到的。正如古人所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梅尧臣《读邵不疑诗卷》)鲁迅先生曾经针对某些青年人想要得到写作的“秘诀”时说:“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高尔基也曾告诫青年作家说:“你们年轻人,总是在追求‘形式’上折磨自己,……这是极其无益的工作”。
(《文学书简》),所有这些,都是要告诫我们不要滥用技巧。我们愿与同道的诗友共勉:用实情,写真意,不赶时髦,不卖弄技巧。
有诗友可能要问:你怎么光说不练?哈哈,岂不闻“用权威的口吻谈论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再也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讨论作诗的著作有一百部,而创作出来的诗却只有一首;教授雄辩术的教师随处可见,可是几乎就没有一个雄辩家”。(伏尔泰《论史诗》) 诗词写作技巧之拙见 “诗乃心语,情乃诗魂”。
写诗重在一个“情”字,情者涵分感情、激情、热情之别。首先要有感情,才会触景生情,这就是激情。
但又必须热心于写,这就需要热情。有了情字,你就可以习作了。
余者便是如何掌握写作技巧了。诗词写作技巧很多,大体可归于以下几个字:典、喻、寓、谐、拟、逥、谜、藏、形。
“典”乃指引用典故或古诗名句,如李白《忆秦娥》词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用了“灞陵折柳”典故。
“喻”乃比喻手法,如柳永《迷神吟·一叶扁舟》词句“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该词句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作者所眺山、林之景。
其中,以“画屏”喻所眺景色,以“黛眉浅” 喻“遥山”之青绿色因远而变苍淡。“寓”乃寓意于字句之中,如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词句“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字把蜜蜂。
2. 关于问题的句子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 ●要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3353834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即矛盾的所在 ●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 ●当一个简单的问题又被重新慎重地提出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了 ●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海森堡) ●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英国) ●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鲍波尔)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怀疑为知识之钥匙(英国) ●无知即无疑(英国) ●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并同它辩论(诺瓦利斯) ●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罗曼·罗兰) ●疑问是人的天性(苏联) ●一个聪明人,永远会发问(印度)。
3. 以《学与问》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
5、师: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6、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7、师: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 8、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9、师: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10、师: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下面,作者又列举了一位名人的例子,他是谁呀?。